《澳藏·增一阿含經》(二次校稿对勘传译版)以下辩经内容,乃澳门版《大藏经》中《增一阿含经》译经理事会第二次校稿对勘传译之文。由世界佛学研究中心总会(世佛研)副会长、《增一阿含经》译经理事会理事长廖建钧大檀樾,亲自组织编纂辩经。愿诸仁者发心,积极参与《澳藏》辩经之盛事,共沾法益,同沐佛恩。《澳藏》《大藏经》
《增一阿含经·廖建钧合家供奉》
初译稿底本来源:世佛研编委会
校订人:陈菲菲  张玮多  廖广庭
校订日期:二零二五年十月十四日
《澳藏·增一阿含经》第一百三十七函卷
印光大师曾言“凡夫与圣人, 只在迷悟之间”, 阿难的警示, 正是要让优多罗守住“觉悟的初心”: 不被经文字句束缚, 不被人天福报诱惑, 始终以“出离轮回、 求证涅盘”为目标, 这才是“不做凡夫行”的真义。 
从观器授法来看, 优多罗虽有“恒受教法”的善根, 但初承正教, 易将“受持经教”等同于“修行圆满”, 故阿难需以“莫作凡夫行”警示, 引导他看透“形式与本质”的区别, 这是对他“根器的精准把握”。  
这话翻成家常话就是: 那时候, 阿难尊者对优多罗比丘说: “你过去做转轮圣王(善观王)的时候, 没有违背父王的王法教导; 现在我又把这部《增一阿含经》的教法郑重托付给你, 你要守住如来的正教, 不要做出凡夫才会有的执着烦恼之事。 ” 
汝今当知: 若有违失如来善教者, 便堕凡夫地中。 何以故时, 王摩诃提婆不得至竟解脱之地, 未得解脱至安隐处, 虽受梵天福报, 犹不至究竟。 
“汝今当知”, 是阿难对优多罗的恳切开示, “当知”二字带着“必须领悟”的郑重, 如同老师对即将毕业的学生说“你当知此行的意义”, 阿难怕优多罗对“违失善教”的后果认识不深, 故特意加重语气, 让他从“被动接受警示”转为“主动领悟因果”, 这正是《增一阿含经》“由戒入慧、 由事入理”的循序渐进引导。  
“若有违失如来善教者, 便堕凡夫地中”, “违失善教”不是“偶尔忘记经句”, 而是“背离教法核心、 放弃修行初心”, 如来善教的核心是“断烦恼、 了生死”, 若只念经文却不除贪嗔痴, 只谈教法却不行慈悲, 便是“违失善教”; “堕凡夫地中”不是“堕入恶道”, 而是“退回‘执着轮回’的凡夫心性”, 即便身份是比丘, 心性却与凡夫无异。 
这与《增一阿含经》“心为法本, 心净则国土净”的义理完全契合: 凡夫与圣人的区别, 不在身份高低, 而在“心是否契合善教”, 心若违失, 纵有比丘之身, 仍属凡夫; 心若契合, 虽为在家之身, 亦近圣贤。  
“何以故? ”是阿难“由果溯因”的开示转折, 如同为“违失善教堕凡夫地”找“实例佐证”, 让优多罗更易理解, 他以“摩诃提婆王”的往昔经历为喻。 
正是因为优多罗知晓这段因缘(昔善观王是今优多罗, 摩诃提婆王是今释迦文佛), 能从“亲近的因缘”中悟入义理, 这是“观机授法”的巧妙: 不用陌生典故, 只举彼此知晓的往事, 让教法更易入心, 如同用“自家故事”讲道理, 比“别人家的例子”更有说服力。  
“时, 王摩诃提婆不得至竟解脱之地, 未得解脱至安隐处”, “竟解脱之地”是“究竟涅盘”, “安隐处”不是“梵天的暂时安乐”, 而是“涅盘的永恒安稳”, 摩诃提婆王当年虽善修梵行、 行四等心生梵天, 却因“未闻如来正教”, 只知“修善得福报”, 不知“断惑证涅盘”, 故“不得至竟解脱”。 这如同学生只知“努力能考高分”, 却不知“学习的终极是明理”, 虽有高分(梵天福报), 却未达明理(究竟解脱)的目标。 
从释迦文佛传承来看, 摩诃提婆王的“未竟解脱”, 正是“因位修行”的必然, 他是释迦文佛的过去世, 彼时根器尚浅, 需先修世间善法、 得人天福报, 为后世“成佛”积累善因, 这符合《增一阿含经》“循序渐进、 因果相续”的主旨: 没有“一步到位的佛果”, 只有“步步为营的修行”, 摩诃提婆王的“未竟”, 是释迦文佛“究竟”的必经阶段。  
“虽受梵天福报, 犹不至究竟”, “梵天福报”是“色界天的有漏福报”, 虽比人间福报殊胜, 却仍属“三界轮回的范畴”, 如同“精美的鸟笼”, 虽能遮风挡雨, 却终究束缚自由; “不至究竟”是“未达涅盘的无漏境界”, 梵天福报享尽, 仍会随业流转, 堕入下界, 故非“究竟安稳”。 
莲池大师曾言“天福虽好, 终如朝露; 涅盘虽远, 实是常流”, 阿难举摩诃提婆王的例子, 正是要让优多罗明白: 不可将“人天福报”等同于“究竟解脱”, 不可因“受持经教得善果”而停滞修行, 唯有以“如来正教”为指引, 才能超越福报, 抵达究竟, 这是对“修行目标”的精准校准。  
这话的白话意思就是: 你现在要明白: 如果有人违背、 丢失了如来的善法教导, 就会退回凡夫的执着心性中。 为什么这么说呢? 过去的摩诃提婆王(释迦文佛过去世), 没能到达究竟解脱的涅盘境界, 没能脱离轮回、 安住到永恒安稳的地方, 他虽然享受到了梵天的福报, 却还是没有达到究竟的解脱。  
如来善业, 乃名究竟安隐之处, 快乐无极, 天、 人所敬, 必得涅盘。 
“如来善业, 乃名究竟安隐之处”, “如来善业”不是“世间的有漏善业”(如修梵行、 行四等心), 而是“出世间的无漏善业”, 是佛陀“断尽烦恼、 证得真如”的圆满善业, 是“能度众生出轮回”的慈悲善业, 这种善业无有穷尽, 不随福报消散, 故能成为“究竟安隐之处”。 
这里的“安隐”, 需结合《说文解字》拆解: “安”从“宀”从“女”, 本义是“女子居于屋中, 无外患之扰”, 在佛学中引申为“心无烦恼之扰”; “隐”(通“稳”)从“禾”从“急”, 本义是“禾苗生长稳固, 不被风雨摧折”, 引申为“心性坚固, 不随业流转”。 
“究竟安隐”便是“心无烦恼、 性不流转”的涅盘境界, 是如来善业的终极果报, 区别于摩诃提婆王“梵天福报”的暂时安稳, 这是《增一阿含经》“有漏与无漏”义理的核心体现。  
“快乐无极”, “快乐”不是“人间的感官愉悦”, 也不是“梵天的禅定喜乐”, 而是“涅盘的常乐我净”, 人间快乐有苦相伴(如美食过后的腹胀), 梵天喜乐有尽之时(如天福享尽的堕落), 唯有涅盘快乐, 是“脱离苦乐二边”的究竟安乐, 无生无灭、 无增无减, 故曰“无极”。 
这与释迦文佛传承的“涅盘为终极目标”完全一致: 佛陀出世, 不是为了让众生得人天福报, 而是为了让众生证得“快乐无极”的涅盘, 阿难向优多罗强调这一点, 正是要让他跳出“求福报”的局限, 树立“求涅盘”的终极目标, 符合《增一阿含经》“循序渐进、 目标升级”的修行逻辑。  
“天、 人所敬”, 不是因为如来有“至高权力”, 而是因为如来善业能“利益天、 人众生”, 天众虽享福报, 却怕福报消散, 需如来善教指引修行; 人众虽处人道, 却受生老病死苦, 需如来善教引导解脱, 故天、 人皆敬如来。 
这与“凡夫受敬靠地位, 圣人受敬靠慈悲”的区别: 摩诃提婆王受敬, 是因为他是国王、 有梵天福报; 如来受敬, 是因为他能度众生、 给究竟安乐, 这是“世间尊贵与出世间尊贵”的本质不同。 
阿难提及这一点, 是要让优多罗明白: “奉持如来善教”不是为了“受人尊敬”, 而是为了“成为能利益众生的人”, 唯有如此, 才能真正承接如来的“天、 人所敬”, 而非停留在世间的虚浮恭敬。  
“必得涅盘”, 是阿难对“如来善业”果报的终极肯定, “必得”二字带着“因果不虚”的坚定, 只要奉持如来善教、 践行如来善业, 无论根器深浅、 历经多少世, 终究能证得涅盘, 没有例外。 这不是“夸大其词”, 而是《增一阿含经》“众生皆有佛性, 皆可成佛”义理的体现: 如来善业是“契合佛性的善业”, 奉持此法, 便是在“滋养佛性、 破除无明”, 如同滴水穿石, 虽慢却终能穿透, 众生奉持如来善业, 虽需历经修行次第, 却终能“必得涅盘”。 
从观器授法来看, 优多罗此时可能对“能否证涅盘”心存疑惑, 阿难的“必得涅盘”, 是给他人心的“定心丸”, 让他坚信教法的力量、 坚信自身佛性的力量, 从而更坚定地奉持教法, 这是对他“根器的精准滋养”。  
这话的白话意思就是: 如来所修的出世间无漏善业, 才能称得上是究竟永恒的安稳之处, 那里的快乐没有尽头, 天上、 人间的众生都会恭敬, 只要奉持此法, 终究能证得涅盘。  
以是之故, 优多罗, 当奉持此法, 讽诵读念, 莫令缺漏! “以是之故”, 是阿难对前文所有义理的总结, 如同串珠的线, 将“违失善教堕凡夫”“摩诃提婆未究竟”“如来善业得涅盘”的因果逻辑串联起来, 让优多罗明白“奉持此法”不是“可选的修行”, 而是“抵达究竟的必由之路”。 
这是《增一阿含经》“由理入行”的关键过渡, 先讲清“为何要奉持”, 再叮嘱“如何奉持”, 让修行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而非盲目践行。  
“当奉持此法, 讽诵读念, 莫令缺漏”, “奉持此法”的“奉持”, 不是“简单的持有经卷”, 而是“身口意三业与教法契合”: 身业践行教法(如行慈悲、 修梵行), 口业宣扬教法(如为众生说经), 意业忆持教法(如观想义理、 不违初心), 这才是“奉持”的真义。 
如同玄奘大师“奉持佛经”, 不仅是带回经卷, 更是翻译传播、 践行义理, 终成“译经大师”。 “讽诵读念”不是“机械的读经”, 而是“边读边悟、 边念边行”, 讽诵时要悟入义理(如从“如来善业”悟涅盘真义), 读念时要对照自身(如反省是否有“凡夫之行”), 这与《增一阿含经》“解行并重”的主旨完全契合: 经教不是用来“诵读炫耀”的, 是用来“指导修行”的, 唯有“解行同步”, 才能算“真奉持”。  
“莫令缺漏”, “缺漏”有两层含义: 一是“经文字句的缺漏”, 需妥善保管经卷, 不让教法在形式上断绝, 如同阿难结集经典时“一字不敢增减”; 二是“义理践行的缺漏”, 需完整践行教法核心, 不挑拣、 不删减, 如同优多罗需同时“不失正教”“不做凡夫行”“求涅盘”, 才算“无缺漏”。 
从释迦文佛传承来看, “莫令缺漏”是历代传承者的核心使命: 迦叶结集经典, 是“莫令文字缺漏”; 阿难守护佛法, 是“莫令义理缺漏”; 优多罗奉持《增一阿含》, 是“莫令教法缺漏”, 代代相承, 都是为了让“如来善教”完整流传, 不被时光磨损、 不被邪见篡改。  
如同虚云大师所言“佛法如灯, 灯灯相传, 莫令灯灭”, 阿难对优多罗的叮嘱, 本质是“传递佛法的火种”, 这火种不是经卷本身, 而是“奉持教法的初心”“践行义理的定力”“追求涅盘的决心”, 唯有守住这火种, 才能让如来善教“历经千年而不熄”, 让更多众生在火种的光照下, 从“凡夫地”走向“涅盘岸”。 
从观器授法来看, 优多罗是“法脉传承的关键一环”, 阿难的“莫令缺漏”, 是对他“传承使命”的明确托付, 知道他多世“不失教”的根器, 能承担起这一责任, 故放心将“不缺漏”的使命交予他, 这是“观机授法”的终极信任。  
这话的白话意思就是: 正因为如此, 优多罗啊, 你应当恭敬受持这部《增一阿含经》的教法, 既要讽诵读念经文, 更要践行其中的义理, 不要让教法在文字上有遗漏, 更不要让义理在践行中打折扣!  
从这段经文整体来看, 《增一阿含经》“循序渐进、 观机授法”的主旨如同一条精准的脉络, 贯穿了阿难对优多罗“唤醒宿善—警示凡夫行—阐明究竟义—托付传承责”的完整教化过程。 
阿难始终紧扣优多罗“昔为善观王、 今为比丘”的根器特点, 从“不失王教”的宿善切入, 自然过渡到“不失正教”的今生修行, 再以“摩诃提婆王未得究竟”为鉴, 阐明“世间福报与究竟涅盘”的差异, 最终以“奉持教法莫缺漏”托付传承使命, 每一步都“贴合根器、 不躐等而教”, 完全契合《增一阿含经》“因材施教、 由浅入深”的核心智慧。  
从释迦文佛传承的角度看, 这段经文是“法脉传承的‘交接班仪式’”, 阿难作为“佛陀教法的直接守护者”, 将《增一阿含》这一重要经典托付给优多罗, 如同“老工匠将祖传的技艺传给合格的弟子”, 不是看身份、 看关系, 而是看“根器是否契合、 初心是否坚定”。 
优多罗多世“不失教”的善根, 让他成为“合格的传承人”, 而阿难的叮嘱, 本质是“将释迦文佛‘度化众生、 成就涅盘’的本愿, 通过教法传承传递下去”, 这与佛陀传法迦叶、 迦叶传法阿难的逻辑完全一致: 法脉传承的核心, 是“本愿的延续”, 而非“权力的交接”, 历代祖师皆如此, 方能让释迦文佛的教法“流传至今、 利益众生”。  
再深入佛教义理来看, 这段经文还蕴含“有漏与无漏”的深刻智慧, 摩诃提婆王的梵天福报是“有漏善业”, 虽能得暂时安乐, 却终有穷尽; 如来善业是“无漏善业”, 能得究竟涅盘, 永无消散。 阿难通过对比二者, 让优多罗悟到“修行的关键在‘断漏’”: 不仅要修善, 更要修“无漏的善”; 不仅要得福报, 更要得“无漏的福报”(涅盘)。 
这与《增一阿含经》“断有漏、 证无漏”的修行目标完全契合: 经中常说“有漏皆苦, 无漏皆乐”, 阿难的教导, 正是要让优多罗从“修有漏善”转向“修无漏善”, 从“求有漏福”转向“求无漏乐”, 这是“修行境界的本质跃升”。  
在生活中, 我们也能从这段经文的义理中悟到“修行与传承”的智慧。 我们虽不是优多罗比丘, 没有“受持整部经教”的使命, 却有“奉持善法、 传递善念”的责任: 对经典的“奉持”, 不是“每天读几遍经就够了”, 而是要“对照经义反省自身”。 
比如经中说“莫作凡夫行”, 我们便要反省自己是否执着于名利、 是否被烦恼左右; 对善法的“传承”, 不是“给别人讲几句道理”, 而是要“以自身行持做榜样”, 比如践行“慈悲”, 便要在生活中对家人包容、 对他人友善, 让善法通过我们的言行传递出去, 这正是“莫令缺漏”的生活实践。  
同时, 这段经文也提醒我们“不沉迷于‘有漏快乐’”。 我们生活中的“健康、 财富、 亲情”, 如同摩诃提婆王的梵天福报, 虽属善果, 却终有变迁: 健康会衰退、 财富会流失、 亲情会离别, 若执着于这些“有漏快乐”, 便会沦为“凡夫行”。 
唯有像“奉持如来善教”般, 在生活中修“无漏的善”, 比如以“不执着”的心对待健康, 以“布施”的心对待财富, 以“感恩”的心对待亲情, 才能在有漏快乐中, 不迷失于无常, 逐步趋向“无漏的究竟安乐”。 
这正是《增一阿含经》“循序渐进”的普适性智慧: 不必一下子追求“涅盘”的高深境界, 只需从“不执着有漏快乐”开始, 一步一步, 终能靠近究竟。  
总之, 这段经文以阿难对优多罗的叮嘱为核心, 将《增一阿含经》“循序渐进、 观机授法”的主旨转化为“可理解、 可践行”的修行指南, 既阐明了“世间福报与究竟解脱”的本质差异, 也明确了“法脉传承与个人修行”的责任关联。 
从“唤醒宿善”到“托付使命”, 每一句叮嘱都饱含阿难的慈悲与智慧, 每一层义理都紧扣释迦文佛的传承本愿, 最终指向“奉持教法、 必得涅盘”的终极目标。 
这便是经文的智慧, 是祖师大德代代相传的初心, 更是我们每个众生在生活中可学、 可行的修行方向——无论身处何种境遇, 都要以“无漏善业”为基、 以“究竟涅盘”为导, 奉持善法不缺漏, 传承初心不偏离, 终能在修行的次第中, 脱离凡夫地, 抵达究竟安隐处。 
尔时, 阿难便说偈曰: “于法当念故, 如来由是生, 法兴成正觉, 辟支罗汉道。 法能除众苦, 亦能成果实, 念法不离心, 今报后亦受。 若欲成佛者, 犹如释迦文, 受持三藏法, 句逗不错乱。 三藏虽难持, 义理不可穷, 当诵四阿含, 便断天人径。 阿含虽难诵, 经义不可尽, 戒律勿令失, 此是如来宝。 禁律亦难持, 阿含亦复然, 牢持阿毗昙, 便降外道术。 宣畅阿毗昙, 其义亦难持, 当诵三阿含, 不失经句逗。 契经、 阿毗昙, 戒律流布世, 天人得奉行, 便生安隐处。 设无契经法, 亦复无戒律, 如盲投于冥, 何时当见明? 以是嘱累汝, 并及四部众, 当持勿轻慢, 于释迦文佛! ” 
尔时, 阿难便说偈曰: “于法当念故, 如来由是生, 法兴成正觉, 辟支罗汉道。 ”这“尔时, 阿难便说偈曰”, 是阿难在叮嘱优多罗“奉持教法莫缺漏”后, 以偈语浓缩修行核心, 如同将散落在地的珍珠串成项链, 此前的长篇开示是“珍珠”, 此刻的偈语是“串线”, 让“法为根本”的义理更凝练、 更易忆持, 这恰是《增一阿含经》“以偈摄义”的传统: 经中常以偈语总结关键义理, 让众生在“听长文、 悟深义”后, 能以短句锚定核心, 阿难此举, 正是顺应经典传统, 也契合优多罗“需长期受持教法”的根器, 因为偈语便于讽诵记忆, 能让教法在他心中长久扎根。  
“于法当念故, 如来由是生”, “于法当念”的“念”, 不是“口头念叨”, 而是“心无间断的忆持与践行”, 如同印光大师所言“念兹在兹, 心口相应”, 对法的“念”, 需做到“白天践行、 夜晚忆持”, 不被烦恼打断、 不被福报迷惑。 “如来由是生”的“生”, 不是“肉体出生”, 而是“证悟成佛的根源”, 释迦文佛之所以能成为如来, 不是因为天生尊贵, 而是因“于法当念”: 过去世作为摩诃提婆王时“念王法不失”, 今生作为佛陀时“念佛法究竟”, 从“念世间法”到“念出世间法”, 循序渐进, 终成如来。 
这与《增一阿含经》“法为佛母”的主旨完全契合, 经中明确“佛法是能生如来的母胎”, 没有对法的忆持与践行, 纵有佛性, 也难证悟, 阿难这句偈语, 正是点出“修行的根本在‘念法’”。  
“法兴成正觉, 辟支罗汉道”, “法兴”是“教法兴盛、 众生能受持法”, 不是“法本身有兴废”, 而是“众生与法的因缘是否成熟”, 当众生善根成熟、 能“于法当念”时, 便是“法兴”; 当众生沉迷烦恼、 背离教法时, 便是“法隐”。 “成正觉”是“如来果位”, “辟支罗汉道”是“二乘果位”, 阿难将二者并列, 是要说明“法能生一切圣果”: 无论是求佛果、 辟支佛果, 还是罗汉果, 都需以“念法”为根基, 如同大树无论长多高, 都需以树根为依托。 
从观器授法来看, 优多罗此时需明确“修行的目标与路径”, 阿难便以“正觉、 辟支、 罗汉”三种果位, 让他知晓“法能成就的殊胜”, 从而更坚定“念法”的初心, 这是对他“传承者根器”的精准滋养, 因为唯有知法的功德, 才能担起传法的责任。  
这话的白话意思就是: 那时候, 阿难尊者就念出了这样一首偈语: “应当恒常忆持践行佛法, 如来正是因为这样才成就佛果; 教法兴盛时, 众生能借此修成正觉佛果, 也能修成辟支佛、 阿罗汉的圣道。 ” 
“法能除众苦, 亦能成果实, 念法不离心, 今报后亦受。 ”“法能除众苦”, “众苦”是“生老病死、 爱别离、 怨憎会、 求不得、 五蕴炽盛”的世间苦, 法之所以能除苦, 不是“像药物一样直接止痛”, 而是“能断苦的根源——无明烦恼”。 
如同医生治病, 不仅要缓解症状, 更要根治病因, 法能引导众生悟“苦的本质是执着”, 从而放下执着、 断除苦因。 这与《增一阿含经》“知苦、 断集、 修道、 证灭”的四圣谛完全契合, “法能除众苦”正是“修道”的直接成效。  
“亦能成果实”, “果实”是“修行的圣果”, 从“人天福报”到“二乘圣果”, 再到“究竟佛果”, 都是“念法”的果实, 但需注意, “人天福报”是“有漏果实”, 如同树上的果子会腐烂; “圣果”是“无漏果实”, 如同虚空的光明永无消散。 
阿难将“除众苦”与“成果实”并列, 是要让优多罗明白: 法的作用不仅是“救急(除苦)”, 更是“长远(成果)”, 不可只求“暂时离苦”, 而忽略“究竟成果”, 这符合《增一阿含经》“循序渐进、 目标长远”的修行逻辑。  
“念法不离心, 今报后亦受”, “念法不离心”是“念法的核心境界”, 不是“心外求法”, 而是“法与心不二”: 心是“能念之体”, 法是“所念之境”, 二者如同“眼与光”, 眼能视物需借光, 心能修行需依法, 若心离法, 如同眼离光, 终堕黑暗。 
这与《增一阿含经》“心为法本”的义理相契合, 心是修行的根本, 念法需在心上用功, 而非在形式上执着。 “今报后亦受”是“念法的因果规律”, “今报”是“今生的善果”, 如心清净、 烦恼少; “后亦受”是“来世的善果”, 如值遇善知识、 易得解脱, 这是“因果不虚”的体现, 也是对优多罗的鼓励: 只要“念法不离心”, 今生来世都能受益, 无需担心善根唐捐。  
这话的白话意思就是: “佛法能帮助众生脱离种种痛苦, 也能让众生修成修行的圣果; 恒常忆持佛法不脱离本心, 今生能得善报, 来世也能享受善果。 ” 
“若欲成佛者, 犹如释迦文, 受持三藏法, 句逗不错乱。 ”“若欲成佛者, 犹如释迦文”, 是阿难对“修行目标与榜样”的明确指引, 成佛不是“空想”, 需以释迦文佛为榜样, 而释迦文佛的成佛路径, 核心是“受持三藏法”, 这便为优多罗(及后世众生)划定了“从凡夫到佛”的清晰路径, 符合《增一阿含经》“以佛为范、 循序渐进”的主旨: 修行需有榜样, 才能不迷路; 需有路径, 才能不盲目。  
“受持三藏法”, “三藏”是“经藏、 律藏、 论藏”, 是佛陀教法的完整载体: “经藏”是佛陀的言说教义(如《增一阿含》), “律藏”是佛陀制定的戒律规范, “论藏”是祖师对经律的义理阐释(如阿毗昙)。 
“受持”不是“简单阅读”, 而是“经藏讽诵不忘、 律藏践行不违、 论藏悟入不迷”, 如同玄奘大师“受持三藏”, 不仅是带回经卷, 更是翻译传播、 践行戒律, 终成“三藏法师”。 
从释迦文佛传承来看, “三藏法”是“法脉的核心载体”, 释迦文佛涅盘后, 弟子结集三藏, 正是为了让“教法完整流传”, 阿难叮嘱“受持三藏”, 是让优多罗承接“完整的法脉”, 而非片段的教法, 这是“观机授法”的深意, 因为优多罗是“法脉传承的关键者”, 需受持完整三藏, 才能让教法不缺漏、 不篡改。  
“句逗不错乱”, “句逗”是“经文中的句读、 章节划分”, “不错乱”不仅是“文字上不颠倒”, 更是“义理上不曲解”: 文字不错乱, 是“形式上的守护”, 如同阿难结集经典时“一字不敢增减”; 义理不错乱, 是“本质上的守护”, 如同迦叶尊者“以心印心”确保教法本义不失。 
这与《增一阿含经》“守护教法不失”的主旨完全契合: 经教的生命力, 不仅在文字的存在, 更在义理的纯正, 若句逗错乱、 义理曲解, 即便经卷尚存, 教法也已断绝, 阿难的叮嘱, 是让优多罗成为“教法的守护者”, 而非“文字的搬运工”。  
这话的白话意思就是: “如果有人想修成佛果, 就应该像释迦牟尼佛那样, 受持完整的经、 律、 论三藏教法, 连经文的句读章节都不能颠倒错乱, 更不能曲解义理。 ” 
“三藏虽难持, 义理不可穷, 当诵四阿含, 便断天人径。 ”“三藏虽难持, 义理不可穷”, “难持”是“三藏内容广博、 践行不易”: 经藏卷帙浩繁, 需长期讽诵才能忆持; 律藏戒条细密, 需严格践行才能清净; 论藏义理深奥, 需深入悟入才能通达。 
“不可穷”是“三藏的义理如同大海, 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 即便穷毕生精力, 也难尽悟其深, 这不是“让人退缩”, 而是“彰显教法的殊胜”, 如同登山, 山越高, 越显攀登的价值; 三藏越难, 越显受持的功德。 
阿难提及“难持”与“不可穷”, 是让优多罗做好“长期传承”的心理准备, 符合“循序渐进”的修行规律: 修行不是一蹴而就, 需以“愚公移山”的毅力, 逐步受持、 逐步悟入。  
“当诵四阿含, 便断天人径”, “四阿含”是“《长阿含经》《杂阿含经》《中阿含经》《增一阿含经》”, 是经藏的核心, 其中《增一阿含》以“循序渐进、 观机授法”为特色, 最适合引导众生从“世间善”到“出世间善”。 
“当诵”不是“只诵不悟”, 而是“诵悟结合”, 讽诵时悟入义理, 悟入后践行义理, 如同优多罗需“诵《增一阿含》”, 更需“践行其中的‘不失教’‘不做凡夫行’”。 
“便断天人径”的“天人径”, 是“三界轮回的路径”, 众生因无明烦恼, 在天、 人、 阿修罗、 畜生、 饿鬼、 地狱六道中流转, “断天人径”不是“断绝天、 人二道”, 而是“断绝‘只能在六道流转’的路径”, 通过诵四阿含、 悟入义理, 能出离轮回, 不再受六道束缚, 这是《增一阿含经》“解脱为终极目标”的直接体现。  
从观器授法来看, 阿难让优多罗“当诵四阿含”, 是因为《四阿含》是“基础经藏”, 适合“初承法脉者”打牢根基, 优多罗虽有“多世受教”的善根, 但需从“基础经藏”入手, 才能逐步悟入三藏深义, 如同学生需先学基础课本, 再学高深典籍, 这是“循序渐进”的精准应用。  
这话的白话意思就是: “经律论三藏虽然难以受持, 其中的义理也无穷无尽, 但应当先讽诵《四阿含经》, 就能断绝在三界六道中轮回的路径。 ” 
“阿含虽难诵, 经义不可尽, 戒律勿令失, 此是如来宝。 ”“阿含虽难诵, 经义不可尽”, 与前文“三藏虽难持, 义理不可穷”呼应, 却更聚焦“阿含经”的特性, “难诵”是因为阿含经多记载佛陀的日常开示, 篇幅长、 细节多, 需耐心才能讽诵。 
“经义不可尽”是因为阿含经的义理“随根器而显”: 初学者见“世间善法”, 进阶者见“出世间解脱”, 圣者见“涅盘真如”, 如同大海, 鱼虾见其浅, 蛟龙见其深, 阿难强调这一点, 是让优多罗不满足于“诵文字”, 而要“悟深义”, 符合《增一阿含经》“解行并重”的主旨。  
“戒律勿令失, 此是如来宝”, “戒律”是“戒与律的合称”, 结合《说文解字》拆解: “戒”从“戈”从“廾”, 本义是“手持戈防备危险”, 在佛学中引申为“防备烦恼的侵袭”; “律”从“彳”从“聿”, 本义是“行走时遵循规矩”, 引申为“修行时遵循的规范”。 
“戒律”合起来, 是“以规范防备烦恼”, 是修行的“防护盾”, 没有戒律, 如同士兵无铠甲, 易被烦恼的“敌人”击败。 “如来宝”是“如来最珍贵的财富”, 比金银珠宝更殊胜, 因为金银会流失, 戒律能护持修行不堕恶道; 财宝能养身, 戒律能养慧, 最终成就佛果。  
从释迦文佛传承来看, “戒律”是“法脉延续的根基”: 佛陀涅盘前叮嘱“以戒为师”, 正是因为戒律能“守护弟子不偏离教法”; 历代祖师大德如弘一法师“严持戒律”, 终成“律宗大师”, 正是对“如来宝”的践行。 
阿难叮嘱优多罗“戒律勿令失”, 是让他明白“传法先传戒”, 若只传经义而失戒律, 弟子易因无规范而偏离善教, 法脉终将断绝; 唯有“经戒并传”, 才能让教法长久流传, 这是“观机授法”的深层考量, 因为优多罗是“法脉传承者”, 需同时守住“经义”与“戒律”, 才能让法脉不缺漏。  
这话的白话意思就是: “《阿含经》虽然难以讽诵, 其中的经义也没有穷尽, 但戒律一定不能丢失, 这是如来最珍贵的宝物。 ” 
“禁律亦难持, 阿含亦复然, 牢持阿毗昙, 便降外道术。 ”“禁律亦难持, 阿含亦复然”, “禁律”即“戒律”, “难持”是因为戒律需“身口意三业清净”, 需对抗贪心、 嗔心、 痴心, 如同逆水行舟, 需用力才能不后退; “阿含亦复然”是“阿含经的难诵与戒律的难持相同”, 二者都是“修行的基础, 却都需付出努力”。 
阿难将二者并列, 是让优多罗明白“修行没有‘易事’”, 无论是诵经还是持戒, 都需“精进不懈”, 符合《增一阿含经》“精进为修行关键”的主旨: 经中常说“精进如船桨, 能渡烦恼海”, 没有精进, 纵有善根, 也难成就。  
“牢持阿毗昙, 便降外道术”, “阿毗昙”是“论藏的核心”, 主要阐释“诸法的因果、 体相、 作用”, 是“破邪显正的智慧武器”。 “牢持”不是“只记论藏文字”, 而是“悟入其中的因果智慧、 空有义理”, 如同战士牢持兵器, 能在战场上击败敌人。 
修行者牢持阿毗昙, 能在“邪见来袭”时, 以智慧辨别真伪, 破除外道的错误言论。 “外道术”是“偏离‘因果、 解脱’的错误教法”, 如“执着有我、 执着无因无果”等, 这些教法会引导众生偏离解脱, 阿毗昙能“降伏”它们, 不是“以力压制”, 而是“以理破斥”, 让众生明白邪见的虚妄, 从而回归正途。  
从观器授法来看, 阿难让优多罗“牢持阿毗昙”, 是因为优多罗作为“法脉传承者”, 不仅要“自己修行”, 更要“为众生破邪显正”, 若不懂阿毗昙, 面对外道邪见时, 便会“无言以对”, 无法守护教法、 利益众生。 
唯有牢持阿毗昙, 才能“以智慧降伏外道”, 让如来正教不被邪见扰乱, 这是对他“传承者根器”的更高要求, 符合“循序渐进”的进阶逻辑: 先受持经、 戒打基础, 再学论藏增智慧, 逐步成为“能破邪、 能显正”的传承者。  
这话的白话意思就是: “戒律虽然难以持守, 《阿含经》也同样难以讽诵, 但只要牢固受持阿毗昙论藏, 就能用智慧降伏外道的错误教法。 ” 
“宣畅阿毗昙, 其义亦难持, 当诵三阿含, 不失经句逗。 ”“宣畅阿毗昙, 其义亦难持”, “宣畅”不是“简单讲解”, 而是“将阿毗昙的义理用众生能懂的方式传播”, 阿毗昙义理深奥, 若只照本宣科, 众生难以理解; 需“观机宣畅”, 对初学者说“因果浅义”, 对进阶者说“空有深义”, 如同佛陀对不同弟子说不同法, 这正是“观机授法”的实践。 
“其义亦难持”是“阿毗昙的义理深奥, 难以完全悟入、 长久忆持”, 如同攀登高山, 越往上越陡峭, 需更专注、 更精进才能前行, 阿难强调这一点, 是让优多罗不急于求成, 以“长期悟入”的心态对待阿毗昙, 符合《增一阿含经》“循序渐进、 不躐等而教”的主旨。  
“当诵三阿含, 不失经句逗”, “三阿含”通常指《长阿含》《中阿含》《杂阿含》(与前文“四阿含”相呼应, 核心是“以阿含为基础”), “当诵”是“以阿含经为‘宣畅阿毗昙’的根基”, 阿毗昙的义理源于阿含经的教义, 若不诵阿含、 不懂经义, 宣畅阿毗昙便会“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易偏离本义。 
“不失经句逗”与前文“句逗不错乱”呼应, 是让优多罗“先守住阿含经的文字与义理纯正”, 再宣畅阿毗昙, 如同先学会走路, 再学习跑步, 这是“解义的次第”: 经是“源”, 论是“流”, 有源才有流, 无流源难广, 二者相辅相成, 才能让教法完整传播。  
从释迦文佛传承来看, “经论并重”是历代传承者的核心准则: 迦叶结集经藏, 阿难结集论藏, 正是为了“经论同传”; 后世龙树大师造《大智度论》阐释《般若经》, 也是“以论释经”的典范。 
阿难叮嘱优多罗“诵三阿含、 畅阿毗昙”, 是让他承接“经论并重”的传承, 不偏废任何一方, 这是“法脉完整”的关键, 若只传经而不传论, 众生难悟深义。 
若只传论而不传经, 众生难知本源, 唯有经论同传, 才能让教法“既有根基, 又有高度”。  这话的白话意思就是: “传播阐释阿毗昙论藏, 其中的义理也难以完全持守, 应当先讽诵《三阿含经》, 不丢失经文的句读章节, 确保经义纯正。 ” 
“契经、 阿毗昙, 戒律流布世, 天人得奉行, 便生安隐处。 ”“契经、 阿毗昙, 戒律流布世”, “契经”即“经藏”, “阿毗昙”即“论藏”, 三者合称“三藏”, “流布世”是“在世间广泛传播, 不被断绝”。 阿难将“三藏流布”作为前提, 是因为“教法唯有流传, 才能利益众生”, 如同阳光唯有普照, 才能滋养万物; 三藏唯有流布, 才能让天、 人众生得闻教法, 这是《增一阿含经》“法脉不绝、 利益众生”的主旨体现: 经中记载佛陀多次叮嘱弟子“广传教法”, 正是为了让“三藏流布世”, 不令法脉中断。  
“天人得奉行, 便生安隐处”, “天人得奉行”是“天众与人众能受持践行三藏教法”, 天众虽享福报, 却怕福报消散, 受持三藏能让他们“以智慧守护福报, 不堕下界”; 人众虽处人道, 却受生老病死苦, 受持三藏能让他们“以教法断除烦恼, 趋向解脱”。 
“便生安隐处”的“安隐处”, 对天众而言, 是“不堕恶道的安稳”; 对人众而言, 是“脱离烦恼的安稳”; 对修行者而言, 是“最终涅盘的安稳”, 这是“循序渐进”的果报体现: 不同根器的众生, 受持三藏后得不同的“安隐”, 但最终都能趋向究竟涅盘, 如同江河虽有不同支流, 最终都能汇入大海。  
从观器授法来看, 阿难提及“天人得奉行”, 是让优多罗明白“传法的广度”, 教法不仅要传给“出家弟子”, 还要传给“天众、 人众”, 不分身份、 不分种族, 只要有善根, 都能受持, 这是“如来教法的普适性”。 
优多罗作为传承者, 需有“广传教法”的愿力, 不能只局限于“小众传承”, 而要让三藏“流布世”, 利益更多众生, 这是对他“传承者格局”的提升, 符合“自利利他、 圆成佛道”的修行目标。  
这话的白话意思就是: “经藏、 论藏和戒律在世间广泛传播后, 天上和人间的众生都能受持践行, 就能安住到脱离烦恼的安稳之处。 ” 
“设无契经法, 亦复无戒律, 如盲投于冥, 何时当见明? ”“设无契经法, 亦复无戒律”, 是阿难的“反面假设”, 如同医生说“若无药物、 无医嘱, 病何时能好”, 以“无经无戒”的可怕后果, 反衬“三藏教法的重要性”。 
“契经法”是“修行的指南”, 如同盲人的手杖; “戒律”是“修行的防护”, 如同盲人的向导, 二者缺一不可, 没有契经, 便不知“修行的目标与路径”; 没有戒律, 便不知“修行的规范与边界”, 如同盲人无杖无导, 终会迷失。  
“如盲投于冥, 何时当见明? ”“盲”是“无明烦恼的众生”, “冥”是“三界轮回的黑暗”, “见明”是“悟入佛法的光明、 证得涅盘的光明”。 这个比喻生动形象, 将“无经无戒的众生”比作“盲人投入黑暗”, 既体现了“无教法的痛苦”, 也暗含了“有教法的希望”, 只要有契经、 有戒律, 盲人便能有杖有导, 终能“见明”。 
这与《增一阿含经》“法为光明”的义理完全契合: 经中常将佛法比作“明灯”, 能照亮众生的无明黑暗, 阿难的比喻, 正是对这一义理的通俗阐释, 让优多罗(及后世众生)更易理解“教法的珍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