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Next
首页 >参与辩经 我要辩经 辩经记录
澳藏•大藏经 > 小乘阿含部 > 增壹阿含经(第01卷~第10卷) > 《澳藏·增一阿含经》第一百二十一函卷
昵称:小阿含  发布时间:2025-09-26 14:30:07

《澳藏·增一阿含經》(二次校稿对勘传译版)以下辩经内容,乃澳门版《大藏经》中《增一阿含经》译经理事会第二次校稿对勘传译之文。由世界佛学研究中心总会(世佛研)副会长、《增一阿含经》译经理事会理事长廖建钧大檀樾,亲自组织编纂辩经。愿诸仁者发心,积极参与《澳藏》辩经之盛事,共沾法益,同沐佛恩。《澳藏》《大藏經》-《增-阿含經廖建鈞闔家供奉》 初譯稿底本來源:世佛研編委會 校訂人:廖建鈞、海蘇、李西寧 校訂日期:二零二五年九月八日 《澳藏增一阿含經》第一百二十一函卷 《阿含經》是佛教早期經典的彙編,「阿含」 意為 「傳承的教法」或「集結的經典」,主要記載佛陀成道後至涅槃前的言教,以及弟子們的修行事蹟,是聲聞乘與緣覺乘的根本經典,也是大乘佛教教義的重要源頭。 聲聞乘與緣覺乘是佛教「三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中的前兩乘,均以追求個人解脫為目標,合稱為「小乘」(注:「小乘」 一詞帶有歷史上的教派對立色彩,現代更中性的表述為「上座部佛教」等,此處為沿用傳統概念便於說明)。二者在修行路徑、覺悟因緣等方面既有聯繫又有區別。 聲聞乘(Śrāvakayāna)的核心定義是,「聲聞」 意為「聽聞聲音(教法)而覺悟者」,指通過聽聞佛陀的言教(即「四聖諦」),遵循佛教戒律和修行方法,斷除煩惱、證得涅槃的修行者。佛教中的「涅槃」,用大白話來說就是 「徹底擺脫痛苦,內心永遠平靜」,它就像把心裏的「火」 熄滅了,不再被煩惱、欲望、焦慮這些情緒 「灼燒」。 舉幾個例子幫助理解: 一是焦慮的熄滅:在考試之前,你因為過度緊張而失眠,心裏一直擔心會考砸,然而就在當天,你真正領悟到「結果並非關鍵,盡力而為便足矣」,此時焦慮便會隨之消散,這種「放下執念之後所產生的輕鬆之感」類似於涅槃的狀態。 二是欲望的平息:有一個人瘋狂地追逐財富,每日加班直至深夜,然而卻始終感覺內心不契合,某一日,他忽然領悟到錢夠用便好,自此不再受欲望的驅使,轉而開始享受簡單的生活,這種不再被貪心所控制的自由狀態正是涅槃的一種體現。 三是情緒的超脫:存在這樣的情況,有人遭遇朋友背叛後,長時間深陷憤怒與痛苦之中,而後此人學會了寬恕,不再執著於過去的種種,內心逐漸歸於平靜,這般「從仇恨中解脫出來的釋然之感」同樣是涅槃的一種體現。 更簡單的比喻是,涅槃就像夏天烈日下暴曬後突然跳進清涼的水池,像熬夜後終於能安心睡到自然醒,像迷路很久後突然找到回家的路。 需要注意的是,涅槃不是「死亡」,也不是消極避世,而是通過智慧看透事物本質,主動選擇不被痛苦束縛。比如佛陀在菩提樹下悟道後,依然積極傳教,只是內心不再被外界干擾。「涅槃」並非重生,而是無生,強調的是貪、瞋、癡的永遠寂滅,以至一切苦的止息。在原始佛教的理論中,涅槃分兩種,即有餘涅槃和無餘涅槃。有餘涅槃是指斷滅貪、瞋、癡後,人還依然活著,沒有徹底滅掉,老和死還在,因此稱為有餘;無餘涅槃是指不但斷滅盡貪、瞋、癡,而且老、死之苦也受完了,徹底沒有身心了,永遠也不會再生起來世,這在佛教中也稱為解脫,也叫究竟涅槃。因此,佛教中所說的「涅槃」強調的是貪、瞋、癡永遠斷滅亡,徹底沒有欲愛糾纏了,自然不會再有苦,因為苦的來源其實來自於欲望,而「涅槃」則是欲望都滅了,不會再有苦,這就是涅槃的本質,也是佛教的終極價值所在。 但這樣的價值觀並非人人可以接受,因為沒有欲望雖然苦沒有了,所追求的快樂也會消失,因此,佛教的涅槃之樂未必是所有人都認同的,可能很多人認為苦中有樂才是最好的狀態。但對於修行之人(沒有覺悟的人)來說,「涅槃」其實就是念念在當下,即當下就是 「涅槃」,你之所以沒有證悟「涅槃」,是因為還沒有真正理解 「涅槃」的本質,也就是說,你還處於顛倒之中,還執於萬事萬物,還認虛作有、把幻當實,沒有認知真相。 為什麼說我們是 「顛倒生死」 呢?因為我們往往把 「涅槃」 看成是死,把 「輪回」看成爲生,但這其實是誤解了 「涅槃」 和 「輪回」的本質。事實上,當我們陷入各種回憶、幻想、計畫等內心的活動,被情緒牽引的時候,在佛教看來才是死亡狀態,因為人死後的心靈狀態就是這樣;人只有在念念在當下的時候,心才是鮮活和靈動的,這個時候才是真正的「生」的狀態。因此,佛教認為,眾生顛倒生死,從生視死為生,視生為死,這也是眾生無法證悟「涅槃」的根本原因。依戒修行所得的果,能證的聖智、所證的涅槃,皆名解脫,此戒為解脫的因,故亦名解脫。 聲聞乘的修行依據是以 「四聖諦」(苦、集、滅、道)為根本教義,通過修持「八正道」「三十七道品」 等,逐步斷除貪、瞋、癡等煩惱,最終證得「阿羅漢果」(聲聞乘的最高果位)。「八正道」是佛教中的重要概念,簡單來說就是引導人脫離煩惱、走向覺悟的八種正確行為和思維方式:一是正見(正確的認知),即不盲目迷信,通過理解「萬物無常、因果業力、眾生平等」等道理看清世界本質,不被表像迷惑,比如明白 「痛苦不是永恆的」,知道「自己的行為會產生相應後果」;二是正思維(正確的想法),即摒棄自私、怨恨、暴力等負面念頭,培養慈悲、寬容、平和的心態,比如遇到矛盾時思考如何化解衝突、理解對方,而非報復;三是正語(正確的語言),即不說謊、不罵人、不挑撥離間,也不花言巧語,說話真誠、友善,比如拒絕傳播謠言,用溫和方式表達意見;四是正業(正確的行為),即行為符合善的準則,不做傷害自己和他人的事,比如不殺生、不偷竊、不做違背良知的工作,多做幫助他人、愛護生命的事;五是正命(正確的生活方式),即選擇正當的職業和生活手段,不通過損害他人利益謀生,比如不做販賣假貨、欺騙他人的工作,以合法、道德的方式養活自己;六是正精進(正確的努力),即不盲目蠻幹,專注於斷除負面情緒(如貪婪、憤怒),培養正面品質(如耐心、智慧),比如學習時用合理方法提升自己,不強迫熬夜苦讀;七是正念(正確的覺察),即時刻留意自己的身心狀態,不被雜念干擾,比如吃飯時專注感受食物味道,走路時留意腳步節奏;八是正定(正確的專注),即通過冥想等方式訓練內心,讓自己能專注於一處(如呼吸、一個念頭),不被外界干擾,從而獲得內心的平靜,比如練習時不被噪音分心,慢慢讓心安定下來。 三十七道品又稱三十七菩提分法、三十七覺支等,是原始佛教與部派佛教最具代表性的實踐論,是佛教修行的基本內容,旨在幫助修行者趨向解脫、獲得證悟,詳細展開於四聖諦中的道諦,其內容可分七類:一是四念處(四念住),與八正道中的正念相同,即常念不忘身、受、心、法四者無常、苦、無我,具體來說,身念處以身為對境修不淨觀,觀身是不淨的,推求是無常、苦、空、無我,破除凡夫對身的淨想顛倒;受念處以受為對境修苦觀,觀受是苦,推求是無常、苦、空、無我,破除對受的樂想顛倒;心念處以心為對境修無常觀,觀心剎那生滅、念念不停,推求是無常、無我,破除對心的常想顛倒;法念處以法為對境修無我觀,觀五蘊諸法從因緣和合而生,不自在、無自性,推求是無我,破除對法的我想顛倒。二是四正勤(四正斷),與八正道的正精進相同,將精進努力分為四專案,即斷斷(努力斷除已起之惡)、律儀斷(努力使未起之惡不生)、隨護斷(努力使未起之善生)、修斷(努力增長已起之善)。三是四神足(四如意足),即為了得到神通的優異禪定,從四個方面努力,即欲神足(由希求之力引發的禪定)、精進神足(以勇猛精進之力引發的禪定)、心神足(由心念之力引發的禪定)、思維神足(由觀想佛理等思維之力引發的禪定)。四是五根,指信、勤(精進)、念、定、慧五個修行專案,「根」即能力,是使眾生傾向理想、從迷的狀態進入悟的狀態的五種能力,其中 「信」置於五根之首,因為佛教的實踐道以信為出發點,這是初學者的修道法。五是五力,即五根能力實際發揮出來的具體力量,內容與五根相同(信、勤、念、定、慧),但從修道立場而言,五力較五根更進一步。六是七覺支(七菩提分),指到達開悟前的修行專案,被認為是三十七菩提分法中最高層次的修行法,與禪定有關, 念覺支:念覺支是基於正念的修行方式,在這種修行過程中,正知正念的力量會持續提高,開啟觀智,隨著觀修程度不斷加深,最終可開啟覺智。 擇法覺支:般若智慧的擇法屬於直觀,是超越思維的空性。 精進覺支:在修行進程裏,時常會隨著著妄識以及思惑,甚至會被煩惱所主導,要不斷進行精進並且重複,才可最終消除迷惑,擺脫煩惱,此即精進覺支。 喜覺支:借助禪修可感悟到證悟覺醒之中所包含的寧靜以及喜悅之情,讓生命洋溢著法喜。 輕安覺支(產生喜悅者,身心同時達輕快安樂)、定覺支(身體輕快安樂者,可達心之統一)、舍覺支(平等地觀察已得統一的心)。七是八正道,指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等八種原始佛教以來的修行法,正見是對四聖諦等佛教真理的正確見解;正思惟是依正見思考、分別,斷除邪妄的思惟;正語是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等合乎佛教戒律的言語;正業是行為活動合乎佛教戒律,不作殺生、偷盜、邪淫等惡行;正命是以正當的職業和方式謀生,不從事不正當的行業;正精進是不懈怠地努力修行,止惡修善;正念是憶持佛法,不忘失;正定是通過修行達到心的安定、專注,進入禪定狀態。這七種修道法各自獨立,依據任何一種修道法,均可到達開悟的理想,並且全部的修道均可歸納為戒、定、慧三學,三十七道品也可分為三學。 聲聞乘的特點是依賴佛陀的教導,需在有佛法流傳的 「正法時代」修行,強調對導師和經典的依止;修行路徑相對明確,注重循序漸進的次第修持,從持戒、修定到證慧,逐步斷除煩惱障;以個人解脫為主要目標,解脫後進入「無餘涅槃」,不再受生死輪回之苦。無餘涅槃是指不但斷滅盡貪、瞋、癡,而且老、死之苦也受完了,徹底沒有身心了,永遠也不會再生起來世,這在佛教中也稱為解脫,也叫究竟涅槃。 緣覺乘(Pratyekabuddhayāna)的核心定義是,「緣覺」 又稱「獨覺」,指不依賴佛陀的言教,僅通過觀察自然界的「十二因緣」(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為核心(如四季更替、花開花落等萬物生滅的規律),獨自覺悟緣起性空之理,從而斷除煩惱、證得涅槃的修行者。其修行依據是以「十二因緣」(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為核心,通過觀照萬物因緣生滅的本質,破除「我執」,證得 「辟支佛果」(緣覺乘的最高果位)。 緣覺乘的特點是不依賴佛陀的直接教導,可在 「無佛出世」 的 「空劫」 或 「末世」修行,強調獨立觀察與思考;覺悟因緣與 「辟支佛因緣」相關,有的緣覺乘修行者在前世曾種下善根,今生雖無佛法流傳,卻能因宿世善根成熟,遇「緣」(如觀察自然現象)而覺悟;同樣以個人解脫為目標,證果後也入涅槃,佛教中所說的「涅槃」強調的是貪、瞋、癡永遠斷滅亡,徹底沒有欲愛糾纏了;但因修行過程中未依賴他人教導,其智慧和福報略高於聲聞乘的阿羅漢。 聲聞乘與緣覺乘的異同可以從覺悟依據來看,聲聞乘依賴佛陀言教(四聖諦),緣覺乘不依賴言教,觀十二因緣自悟。總結來說,聲聞乘與緣覺乘均以「斷惑證真、解脫生死」 為目標,屬於 「自了漢」 的修行路徑,與以「度化眾生、成就佛果」 為目標的「菩薩乘」(大乘)形成對比。二者的根本區別在於聲聞乘是「聞法而悟」,緣覺乘是「觀緣而悟」,但最終都以破除我執、證得涅槃為歸宿。在佛教發展中,這兩乘被視為修行的基礎路徑,而大乘佛教則更強調超越個人解脫,以「自覺覺他、自利利他」 的菩薩行成就佛果。 《阿含經》的形成背景與核心內容如下,其形成過程是佛陀涅槃後,弟子為避免教法散失,通過結集(集體誦憶、整理)方式彙編其言教,最初以口口相傳為主,約在西元前1世紀前後才逐步寫成文字。因地域、傳承僧團的差異,不同部派對經典的編集方式和內容側重有所不同,最終形成多部《阿含經》。其核心內容主要圍繞「四聖諦」(苦、集、滅、道)、「十二因緣」「五蘊」「業力」「涅槃」等根本教義,講述佛陀對人生本質、解脫方法的開示,以及弟子修行的實踐案例,側重「緣起性空」 的聲聞乘教法,強調通過修 「戒、定、慧」 斷除煩惱,脫離輪回。 《阿含經》的主要分類是漢傳佛教主要譯介了四部阿含經,即《長阿含經》《中阿含經》《增一阿含經》《雜阿含經》(提問中未提及《雜阿含經》,但為完整說明,此處一併介紹),它們的分類依據主要是經文的篇幅、內容編排方式及側重方向,具體差異如下:一是《長阿含經》,收錄篇幅較長的經文,共30 卷(後秦鳩摩羅什譯),內容多為佛陀對外道觀點的破斥、對宇宙觀(如「世界成壞」)的闡述,以及弟子們的重要問答;核心內容包括講述佛陀的本生故事、涅槃前後的細節(如《大般涅槃經》),強調「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涉及佛教的世界觀如「六道輪回」「三界結構」,並批判婆羅門教的 「梵天創世」等觀念;其特色是結構宏大,適合建立對佛教整體框架的認知,是部派佛教中「說一切有部」 的重要經典。二是《中阿含經》,收錄中等篇幅的經文,共 60卷(東晉瞿曇僧伽提婆譯),內容多為佛陀對弟子、居士的具體開示,側重義理的深入解析;核心內容包括詳細闡釋「四聖諦」「十二因緣」 的內涵,如《苦陰經》分析 「五蘊」 與 「苦」的關係,《大般涅槃經》(非大乘《涅槃經》)強調 「涅槃寂靜」的境界,涉及修行方法如 「禪定」「觀想」 的具體步驟,以及如何斷除「貪、瞋、癡」 煩惱;其特色是義理縝密,適合深入理解佛教基礎理論,是「說一切有部」 和 「犢子部」 的重要依據。三是《增一阿含經》,按 「法數」編排,即從 「一法」(如 「一戒」)到 「十一法」(如 「十一想」)依次遞增,共 51卷(後秦翟曇波羅譯),內容多為佛陀對日常修行的開示,貼近生活;核心內容包括強調「佈施」「持戒」「慈悲」 等實踐法門,如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的名言出自此經,包含大量佛陀度化眾生的故事,如度化難陀、阿難等弟子,以及對居士的教誨,側重「因果業報」 和「善法積累」;其特色是結構清晰,便於初學者系統學習佛教修行的基礎條目,與大乘佛教「菩薩行」 的思想有一定銜接(如強調 「普度眾生」的萌芽)。四是《雜阿含經》,收錄大量短小的經文,共 50卷(劉宋求那跋陀羅譯),內容碎片化,多為佛陀與弟子的即興問答,是四部阿含中最接近原始佛教的經典;核心內容包括集中闡述「五蘊」「十二因緣」「十八界」 等 「緣起法」的核心理論,如《五蘊相應》《因緣相應》等篇章,強調 「諸法無我」「諸行無常」的本質,側重 「觀身、觀受、觀心、觀法」 的 「四念處」 修行,是聲聞乘 「止觀」法門的重要依據;其特色是義理原始、直接,被認為是四部阿含中最根本的經典,對部派佛教「上座部」 影響深遠。 四部阿含的關係是同源異流,互補構成佛教基礎,它們的共同源頭是均源自佛陀成道後的言教,核心教義一致(如「四聖諦」「緣起法」),是佛教 「根本佛法」 的載體,共同構成了佛教 「聲聞乘」的理論基礎。編排與側重的差異在於《長阿含經》重「世界觀與框架」,《中阿含經》重 「義理解析」,《增一阿含經》重「修行實踐與善法」,《雜阿含經》重「原始教義與核心理論」,這種差異源於早期佛教部派傳承的不同(如《長阿含》《中阿含》主要屬「說一切有部」,《增一阿含》屬 「大眾部」系統),但本質上是對佛陀教法的不同角度整理。大乘佛教與阿含經的聯繫是,大乘佛教雖以「菩薩道」 為核心,但《阿含經》中的 「緣起性空」「涅槃」等概念仍是其理論根基,例如,大乘 「般若思想」 對 「空」的闡釋,正是在《雜阿含經》「諸法無我」 基礎上的深化;《增一阿含經》中的「慈悲」 思想,也與大乘 「菩提心」 有內在呼應。 《阿含經》的歷史地位與影響體現在對佛教發展的意義上,作為最早結集的經典,它奠定了佛教「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的根本原則,是部派佛教、大乘佛教乃至南傳佛教(南傳對應《阿含經》為《尼柯耶》,內容與漢傳四部阿含類似但編排不同)的共同源頭。其現代研究價值是學者通過對比漢傳四部阿含與南傳《尼柯耶》,可追溯原始佛教的教義原貌,理解佛教從「聲聞乘」 到 「大乘」 的演變軌跡,是研究佛教史、印度宗教史的重要文獻。 綜上所述,《阿含經》是佛陀言教的集大成之作,四部阿含如同從不同角度描繪佛陀教法的「拼圖」:《長阿含》構建框架,《中阿含》解析義理,《增一阿含》指引實踐,《雜阿含》揭示核心。它們既因部派傳承而呈現差異,又共同構成了佛教「根本佛法」 的基石,無論對修行者還是研究者,都是理解佛教本質的必讀書籍。 天臺宗的 「五重玄義」是天臺宗智者大師為解釋各經內容深義所立的五種義解法,又作五重玄談、五重玄、五玄、五章。具體如下:釋名,即解釋一部經的題目,比如佛經的名字有以人為名(如《佛說阿彌陀經》)、以法為名(如《涅槃經》)、以喻為名(如《梵網經》)、以人法為名(如《佛說仁王般若經》)、以法喻為名(如《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以人喻為名(如《菩薩瓔珞經》)、以人法喻為名(如《大方廣佛華嚴經》)這七種命名方式。 天臺宗的 「五重玄義」是解析經典的精妙工具,如同用五把鑰匙打開經典的深層義理,下麵就用這一方法,結合生活例子和佛教核心義理,為你解析《增一阿含經》的經題。 「名」 是經典的「臉面」,透過文字能窺見其核心特質。《增一阿含經》的名稱可分為 「通名」 與「別名」,層層拆解便能明白其深意。「經」 字(通名),所有佛經都帶 「經」字,就像所有正規書籍都有 「書」 這個統稱。天臺宗說「經者,常也,法也」,意思是佛經裏的道理是永恆不變的「常道」,能像路徑一樣引導眾生從迷茫走向覺悟。比如《論語》被稱為「經」,是因為孔子的教誨能指導做人,而佛經的 「經」 更殊勝 ------不僅能指導生活,還能讓人脫離生死輪回,所以稱為「經」。 「增一阿含」(別名)是這部經獨有的標識,藏著它的 「編排智慧」 和 「教化初心」。「增一」 是指經文按 「法數」 從一到十一依次遞增編排。 比如: 「一戒」:不殺生、「二業」:善業、惡業。 三法通常指戒、定、慧三學,戒即戒律,可防身口意之非,定即禪定,能令心專注不散,慧即智慧,可斷除煩惱,證得涅槃。 四法一般是指四聖諦,即苦諦、集諦、滅諦、道諦,苦諦是指世間一切皆苦,集諦是說明苦的原因是煩惱和業,滅諦是指苦的滅盡,即涅槃境界,道諦是指通往涅槃的修行方法和途徑。 五法常指五根,即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信根是對佛法的信仰,精進根是不懈地修行,念根是憶持佛法不忘,定根是一心專注,慧根是能觀悟佛法。 六法可指六界,即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地界代表堅硬性,水界代表濕性,火界代表暖性,風界代表動性,空界代表空間,識界代表認知能力。 七法如七覺支,又稱七菩提分,即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舍覺支,是修行者達到涅槃境界的七種重要方法和途徑,佛教中的「涅槃」 用大白話來說就是 「徹底擺脫痛苦,內心永遠平靜」,它就像把心裏的「火」 熄滅了,不再被煩惱、欲望、焦慮這些情緒 「灼燒」。 八法常見的是八正道,即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見是正確的見解,正思維是正確的思考,正語是正確的言語等,依此修行可斷煩惱、證涅槃。 九法通常指九次第定,即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滅盡定,是一種循序漸進的禪定修行方法。 十法如十善業道,包括身三善業(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口四善業(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意三善業(不貪、不瞋、不癡)。 十一法指十一種功德,包括: 行慈心:以慈悲為懷,對待一切眾生皆懷有仁愛、憐憫之心,給予眾生快樂,拔除眾生痛苦,化解內心的瞋恨與怨懟,從而遠離煩惱的纏縛,就像父母對子女毫無保留的愛,希望他們免遭苦難、幸福安樂。 修安忍:面對生活中的逆境、他人的冒犯、修行中的困境等,都能安然忍受,內心不被這些所動搖,始終保持心平氣和,不輕易生起瞋怒、抱怨等負面情緒,平靜接納並積極轉化一切不如意。 持戒清淨:嚴格遵守佛教的各種戒律,規範自身身、口、意三業的行為,讓其保持純淨無染,通過持戒,遠離殺、盜、淫、妄語等惡行,由此贏得眾人的尊重與敬仰,同時也為自身的修行奠定堅實基礎。 精進修行:在修持佛法的道路上勤奮努力,毫不懈怠,積極主動地踐行各種善法,不斷斷除自身的懶惰習性與負面行為,以堅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追求佛法真諦,提升自身的修行境界。 善護正念:時刻保持內心的覺知,讓心念專注於當下正在發生的事物,避免雜念紛飛和精神散亂,在日常生活中,無論行、住、坐、臥,都能清楚覺察自己的念頭,不被妄念牽著走,使內心穩定且明晰。 修禪定:通過禪修的方式,讓心安定下來,不為外界的干擾所動,逐漸深入內心,達到深層次的寧靜狀態,在禪定中,能更好地洞察自己的內心世界,提升專注力和洞察力,為智慧的生起創造條件。 生智慧:藉助對佛法的深入學習、思考以及修行實踐,觀照諸法實相,從而能夠明辨善惡是非,增長般若智慧,看清世間萬物的本質,不被表像所迷惑,擺脫無明的束縛。 修無貪:捨棄對世間名利、財物、地位等的過度執著與貪戀,讓內心保持清淨自在,不被貪婪的欲望驅使,懂得知足常樂,明白這些外在事物皆為虛幻無常,不被其左右內心的平靜與安寧。 修無瞋:不生憤怒、怨恨等負面情緒,培養寬容、豁達、平和的心態,以慈悲與理解去對待他人的過錯和冒犯,面對不如意之事和他人的不善之舉,能夠以寬容之心接納,不輕易動怒生氣,保持內心的祥和。 修無癡:破除對世界、人生的愚昧無知和錯誤認知,正確認識世界的本質、生命的真相,以及事物發展的規律,通過學習佛法、增長智慧,擺脫無明的遮蔽,獲得對宇宙人生的正確見解。 獲大解脫:徹底擺脫生死輪回的束縛,證得涅槃的安樂境界,實現心靈的終極自由和解脫,這是修行的最終目標,意味著超越了世間的一切煩惱、痛苦與生死流轉,達到一種永恆的寂靜與圓滿狀態。 「增一」 的編排方式就像教孩子數數,從 1 數到10,再學加減,由淺入深、步步進階。佛陀用這種方式說法,是因為普通人對「數字歸類」 更敏感,比如記 「三個好習慣」 比記 「一堆好習慣」 容易,「增一」就是為了讓眾生 「易懂、易記、易修」。 「阿含」 是梵文音譯,意為 「傳承、集結」,指這部經是佛陀言教的 「原始記錄」,由弟子們結集傳承下來,就像家族把老祖宗的教誨彙編成家訓,代代相傳。與其他阿含經相比,《增一阿含經》的 「阿含」 更側重「生活實踐」,記錄的多是佛陀對普通人的日常開示,比如怎麼持戒、怎麼佈施、怎麼處理家庭關係,就像家訓裏的「具體生活指南」。 辨體是辨別一部經所詮釋的體性,比如《法華經》就以 「中道實相」 為全經所詮釋的妙體。 「體」 是經典的「內核」,就像核桃的仁,外殼再硬,仁才是精華。《增一阿含經》的「體」,用大白話說是 「一切法無常,唯有通過修行斷除煩惱才能解脫」,佛教稱為「緣起性空」的根本實相。比如經中常說:人會生老病死(無常),就像花開花謝,沒有永恆不變的「我」;痛苦的根源是「貪心、瞋心、癡心」(煩惱),就像雜草會奪走莊稼的養分,煩惱會阻礙覺悟;只要按「戒定慧」三學修行(比如不殺生、修禪定、觀照無常),就能像除草一樣斷除煩惱,最終達到「涅槃」(解脫境界)。佛教中的 「涅槃」,用大白話來說就是「徹底擺脫痛苦,內心永遠平靜」,它就像把心裏的 「火」熄滅了,不再被煩惱、欲望、焦慮這些情緒 「灼燒」。 這些說法的核心,都是圍繞「緣起性空」:一切現象(包括人、情緒、世界)都是因緣和合的產物(緣起),沒有固定不變的本質(性空),但「空」 不是 「什麼都沒有」,而是 「可以通過修行改變」------就像水沒有固定形狀(空),但能通過容器變成各種樣子(緣起),修行就是「用好的因緣(善業)改變命運」,這就是《增一阿含經》的 「體」。 明宗是闡明一部經的宗趣,即顯明本經的宗旨,明確一部經的目的和宗旨。「宗」是修行的核心路徑,就像從家到公司的主路,不管繞多少小路,最終要走這條道。《增一阿含經》的「宗」 是 「從持戒修善起步,逐步斷惑證真的聲聞乘修行」。佛教裏的 「真如」是一個特別重要的概念,用大白話來說,它其實就是「事物最真實的樣子」,或者說 「世界本來的面目」,不過這個 「真實」 不是我們眼睛看到的表面現象,而是超越了所有人為標籤和偏見的本質。《增一阿含經》的「宗」 簡單說就是 「先做好人,再修智慧,最終解脫」。 真正的修行,從不是逃離生活,而是帶著輕盈的智慧,與人間煙火共舞。在孩子眼中,玩具是體驗的媒介,而非生命的全部重量。修行的「玩耍」亦是如此:我們可以認真對待金錢、感情、事業,卻不被它們定義;我們可以全心投入生活,卻不被外境捆綁 真正的自由不是遠離喧囂,而是心在喧囂中保持清明。痛苦的根源,往往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我們給它貼上的「必須標籤」:賺錢本是生存工具,卻被異化為「自我價值測量儀」;愛情本是情感流動,卻因 「害怕失去」變成枷鎖;他人評價本是過眼雲煙,卻成了 「情緒遙控器」。這些 「玩具」本無罪,是我們的執著,讓它們從 「工具」 變成了 「主人」。 修行就是看透標籤背後的本質,把心的遙控器握回手中。修行不是要你做無欲無求的石頭,而是帶著覺知體驗人間百態。一是觀情緒如過客:當焦慮、憤怒升起時,不壓抑也不縱容,像旁觀者一樣看著情緒流動 你會發現,它們不過是心頭的雲,來了又走。二是享受而不佔有:品嘗美食時專注當下的滋味,愛一個人時珍惜相處的時光,但不執著「永遠擁有」 的執念 ------所有相遇都是禮物,所有離別都是自然。三是行動但不困於結果:認真工作,卻不被「職業身份」 綁架;勇敢追夢,卻不因成敗否定自我 ------ 努力是過程的誠意,結果是命運的留白。 有人以為修行是苦行僧式的克制,其實恰恰相反:修行是最輕盈的生命遊戲,你可以繼續穿梭職場,但不再被「頭銜」 束縛靈魂;你可以全心投入愛情,但不再因 「關係變化」顛覆世界;你可以熱烈追逐理想,但不再讓 「得失」定義人生。修行的真諦是在煙火人間裏,做一個既認真又灑脫的玩家,投入時全情以赴,抽離時清醒自在。下次因瑣事焦慮時,試著用幽默化解執著,用豁達替代糾結。真正的修行,從來不在深山古寺,而在你與生活「玩耍」 的每個當下。願你我都能在這場人生遊戲中,玩得盡興,也活得清醒。 「持戒修善」 是基礎,經中 「增一」 編排的 「一法」 到「十一法」,大多是具體的行為規範,比如 「一戒」 講不殺生,「二施」講財佈施、法佈施,「三福」講孝順父母、尊敬師長、信因果。這就像蓋房子先打地基,持戒修善就是修行的「地基」,讓人先遠離惡業、積累福報,心才能安定。「觀照無常」 是進階,在持戒的基礎上,經中強調 「觀想世間無常」,比如「五蘊皆空」(身體、感受、想法等都是無常的),通過禪定觀照這些道理,破除對「自我」 和 「外物」的執著。就像知道電影是假的(無常),就不會因劇情生氣,觀照無常能讓人放下煩惱,這是「慧學」 的核心。 「斷惑解脫」 是目標,持戒修善是 「止惡」,觀照智慧是 「斷惑」,最終目標是脫離「生死輪回」,達到「涅槃」。就像學生先學基礎知識(持戒),再學解題思路(觀慧),最終考上大學(解脫),這就是《增一阿含經》的修行 「主幹道」。 論用:論說一部經的功用,辨別本經的作用、用途,以及能產生什麼效果和利益。論用:經典的「實際效用」------ 學了它能解決什麼問題?「用」 是經典對眾生的「實際幫助」,就像藥能治病,這部經的 「用」體現在三個層面,對普通人尤其實用:生活有 「規矩」,不踩坑。經中 「增一」 列舉的 「戒法、善法」,就像給生活畫了「安全線」。比如 「不殺生」 讓人愛惜生命,「不妄語」讓人誠實守信,按這些做,就不會因作惡招禍(比如殺人會坐牢,說謊會失去信任)。「心無謙卑日伴高人莫助,胸無大願遍尋貴人不得」,這是「防惡之用」。煩惱有 「解藥」,心安定。當人因「貪心」(想要更多錢)、「瞋心」(被人罵生氣)痛苦時,經中 「觀無常」的方法就能派上用場。比如想到「錢是無常的,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貪心就會減輕;想到「別人罵我是他的煩惱,和我沒關係」,瞋心就會平息,這是 「止煩之用」。 修行有 「步驟」,不迷茫。很多人想修行卻不知道從哪開始,「增一」 的編排就像「修行說明書」:先做 「一戒」,再學 「二法」,一步一個腳印,不會因 「道理太深」而退縮。就像學做飯,先學切菜(基礎),再學炒菜(進階),這部經讓人知道「修行不用急,按步驟來就行」,這是 「導修之用」。 判教:又作判教相,判立一部經的教相,以確定一部經在佛教整體中的評價和地位,判別本經是什麼時候說的,說的哪種法。判教:經典在佛法中的「定位」------ 它是 「小學」 還是 「大學」?「判教」 是給經典分「學習階段」,天臺宗將佛陀說法分為 「五時」,《增一阿含經》屬於「阿含時」,相當於 「小學」,是佛法的 「基礎課教材」。 為何是 「小學」?阿含時是佛陀涅槃後,為剛入門的眾生說的 「基礎法」,側重「人天善法」 和 「聲聞解脫」,就像小學教「認字、算數、懂規矩」,為後續學習打基礎。《增一阿含經》的 「增一」編排,更適合初學者理解,比如先教 「不殺生」,再講 「因果報應」,符合「由淺入深」 的認知規律。 與 「大乘經典」 的關係。雖然是 「小學」,但它是大乘的「根基」。就像小學不學加減,中學就學不了代數,《增一阿含經》的 「持戒修善」是大乘 「菩薩行」 的基礎(菩薩也要先持戒),「無常觀」 也是大乘 「空性智慧」的入門(先懂 「無常」,才能懂 「空」)。經中甚至有 「菩薩行」 的萌芽,比如強調「慈悲度人」,為後來的大乘教法埋下伏筆,所以天臺宗說它是 「小乘中的大乘種子」。 用五重玄義看《增一阿含經》,就像認識一位 「耐心的啟蒙老師」:釋名,它叫「增一阿含」,擅長 「用數字歸類」 教知識,像把複雜的修行拆成「1+1」的簡單題;顯體,它的核心道理是 「一切無常,修行能解脫」,像告訴學生「學習能改變命運」;明宗,跟著它學,要 「先做好人,再修智慧」,像老師說「先守紀律,再考高分」;論用,學了它,能懂規矩、少煩惱、會修行,像一本「生活 + 學習指南」;判教,它是佛法「小學課本」,適合剛入門的人打基礎,卻也是通往 「大學」(大乘)的必經之路。 這樣一來,《增一阿含經》的 「接地氣」 和 「重要性」 就一目了然了 ------它不是高深莫測的天書,而是佛陀給普通人的 「修行入門手冊」。 世人總在找一把鑰匙 ------能鎖煩惱,能開安寧。有人翻遍方法,有人求諸外境,卻不知《增一阿含經》裏藏著最樸素的答案:以戒定慧為藥,醫眾生煩惱病;而我們以「放下」為方,療內心執著迷苦。這世間最好的療愈,從來不是消滅外境,而是讓心像琉璃光那樣,明而不染,淨而能照。 增一即自心:你本是自己的大醫王,以法藥醫眾生的報病、業病、煩惱病。這「病」到底是什麼?是有人贊你就飄、有人貶你就沉底失衡;是遇衝突就急著爭對錯的執念;是把「被理解」 當枷鎖的困局。 我們總以為煩惱是外來的 ------是他人的評價、世事的不順、境遇的起伏。就像有人把痛當敵人,忙著用排斥、判斷驅逐它,卻忘了增一的「藥」從不是對抗。戒,是不被外境牽著跑的定力;定,是如如不動的從容;慧,是看清「一切皆流動」 的通透。 注:我們大多時候認為煩惱是從外部而來的,比如他人的評價、世事的不順利、境遇的起起落落,就如同有人把痛苦當作敵人,忙著用排斥和判斷去驅趕它,總是想要找到一把可鎖住煩惱、開啟安寧的鑰匙,然而這“病”究竟是什麼呢?是得到讚美就飄飄然,有人貶斥就陷入失衡,是遇到衝突就急於爭出對錯的那種執念,是把“被理解”當作必不可少的困局。很多人找遍了各種方法,向外境去尋求答案,卻不知道《增一阿含經》早就給出了很樸素的啟示:增一就是自心,你本來就是自己的大醫王,用戒定慧當作藥,去治療眾生的報病、業病、煩惱病,藥方只有一個,就是“放下”,用這個來療愈內心的執著與迷苦,世間最好的療愈,向來不是去消滅外境,而是讓心如同琉璃光一樣,明亮卻不被沾染,潔淨且可映照。這樣一來,《增一阿含經》的接地氣以及關鍵性就很清楚了,它不是那種高深莫測的天書,而是佛陀為普通人留下的修行入門手冊。

1页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共1页
澳藏•大藏经 • 小乘阿含部 • 增壹阿含经(第01卷~第10卷) 繁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