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藏·增一阿含經》(二次校稿对勘传译版)以下辩经内容,乃澳门版《大藏经》中《增一阿含经》译经理事会第二次校稿对勘传译之文。由世界佛学研究中心总会(世佛研)副会长、《增一阿含经》译经理事会理事长廖建钧大檀樾,亲自组织编纂辩经。愿诸仁者发心,积极参与《澳藏》辩经之盛事,共沾法益,同沐佛恩。《澳藏》《大藏經》-《增-阿含經·廖建鈞闔家供奉》
初譯稿底本來源:世佛研編委會
校訂人:古悅、王舒冉
校訂日期:二零二五年九月八日
《澳藏·增一阿含經》第一百二十五函卷校訂本
《增一阿含經》卷一云:"能施眾僧者,獲福不可預計"。雖未明確提及不墮三惡道,但強調了供養僧眾的巨大功德。
"殺賊"中的"賊"不是指小偷,而是指煩惱(如貪、瞋、痴等),阿羅漢已徹底斷除煩惱的根源,如同"殺死"了危害修行的"賊";"無生"即不再受生死輪迴之苦。阿羅漢已脫離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的輪迴,證得"涅槃",永遠不會再投胎轉世。
在聲聞乘的修行體系中,阿羅漢果是循序漸進的結果,需經過四個階段,稱為"四果":
初果(須陀洹)斷除了對"我"和"世界"的執著(見惑),不再懷疑因果、三寶,最多再投生七次,必證阿羅漢果;
二果(斯陀含)進一步斷除部分煩惱(思惑),只需再投生一次,即可解脫;
三果(阿那含)斷盡欲界的所有煩惱,不再投生於欲界,將在色界或無色界中證得阿羅漢果;
四果(阿羅漢)斷盡三界所有煩惱(見惑、思惑全部斷除),徹底脫離輪迴,是聲聞乘的終極目標。
阿羅漢已沒有貪瞋痴等煩惱的困擾,內心常處於清淨、安穩的狀態。比如佛陀的弟子中,大迦葉、阿難、舍利弗、目犍連等都是著名的阿羅漢。他們或神通廣大,或智慧超群,但共同特點是已超越煩惱的束縛。
阿羅漢與佛的區別在於,佛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而阿羅漢主要是"自覺"(斷盡自身煩惱)。雖也能度化眾生,但度化的能力和廣度不及佛。不過在解脫的境界上,阿羅漢與佛一樣不再輪迴,因此同樣受到佛教徒的尊敬。
在不同佛教流派中,小乘佛教(如南傳佛教)以阿羅漢果為修行的終極目標;大乘佛教則認為,阿羅漢雖斷盡煩惱,但還需發"菩提心",追求成佛,普度眾生,因此更強調"菩薩道"的修行。但無論流派如何,阿羅漢果作為斷除煩惱、脫離輪迴的成就,其價值是被普遍認可的。
"比丘八萬四千眾"都是證得阿羅漢果的大成就者。他們的心清淨無染,能辨別法的真偽,就像一群經驗豐富的工匠,要一起檢驗一塊寶玉的成色。這些阿羅漢弟子們也要共同印證阿難所誦的教法是否正確。
"既既擊揵椎集四部,比丘八萬四千眾",這一下擊響的揵椎,敲開了佛法流傳的大門。從這一刻起,分散的教法有了匯集的機緣,眾生的慧命有了延續的希望。
這一句的意思是:於是敲擊揵椎召集四眾弟子,有八萬四千位比丘前來參加。
"盡得羅漢心解脫,以脫縛著處福田。"之所以要強調這些比丘是"盡得羅漢",是因為阿羅漢果位的弟子已經斷盡了煩惱。"心解脫"就是他們的內心脫離了貪瞋痴的束縛,像出籠的鳥一樣自在。這樣的人不會因為個人遍見而曲解佛法,他們見證結集,能保證教法的純粹。
"以脫縛著處福田"說得更明白:這些已經脫離煩惱束縛、不再執著的阿羅漢,本身就是眾生的福田。眾生見到他們,恭敬供養,就能種下善根;他們護持佛法,更是讓眾生能接觸到解脫之道的大福田。就像蓋房子要用堅實的地基,佛法的結集也要靠這些心無掛礙的阿羅漢做基礎。他們以清淨心見證,以解脫智護持,才能讓匯集起來的教法如磐石般穩固,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這一句的意思是:這些比丘都證得了阿羅漢果,內心脫離了煩惱束縛。他們作為脫離執著的聖者,是眾生的福田。
佛教裡的"福田"是指可生福德之田。猶如農人耕田能有收穫,人們通過敬侍佛、僧、父母、悲苦者等行善修德的行為,即可得福德、功德,故以田為喻。
福田通常分為三種,即報恩福田、功德福田和慈悲福田,也稱為恩田、敬田和悲田,《優婆塞戒經》卷三《供養三寶品》、《像法決疑經》、《大智度論》卷十二等均有相關記載。
阿羅漢屬於敬田中的一種,是值得眾生恭敬供養的對象。《大智度論》卷四稱,佛、辟支佛、阿羅漢皆是福田,以其煩惱盡而無餘故;阿羅漢已斷盡煩惱,證得真理,供養他們如同在肥沃的田地裡播種,能收穫巨大的福德。
《佛祖統紀》卷三十三提到,佛滅時,付囑十六阿羅漢,與諸施主作真福田。阿羅漢會承佛敕,以神通力延自壽量,接受施主的供養,令諸施主得勝果報。
供僧可以培福,是因為僧寶是佛法的傳承者和弘揚者。佛、法二寶賴僧寶扶持,若無僧寶,佛法二寶無人流布,善根無處培植。
《中阿含》卷三十《福田經》說,世中之學人、無學人能正其身,口、意亦復然,是為良田,施彼則得大福。這裡的學人指修行中之聖者,無學人指得究極之聖者,都包括在僧寶之中。
即使是普通的僧人,他們受持比丘戒,以修行和弘法為己任,眾生供養他們也能獲得福報。如玄奘大師所說,凡僧雖不能降福,修福須敬凡僧。因為凡僧有二百五十條比丘戒,三衣披搭在身,人天供養必獲其福;《俱舍論》也提到,若能以一粒訶子,以殷淨心奉施僧眾,於當來世,決定不逢疾疫災。
佛教中的"三種福田"是基於"行善得福"的義理,將能生福德的對象與行為分為三類,合稱"三福田"。核心是通過不同維度的善業實踐積累福德、淨化心行。其具體內涵在《優婆塞戒經》《像法決疑經》等經典中均有明確闡釋:
一、恩田
指對有恩於己的對象行敬養、報恩之善。因"感恩心"為福德根源,故以此為"田",能生善果。核心對象主要包括父母、師長。
佛教認為,父母生養、師長教導,是眾生在世間修善的基礎。若對恩人不敬,便失卻善根之本。反之,以恭敬心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即是在恩田中"播種"。《優婆塞戒經·供養三寶品》雲"若人能養父母,敬事師長,是名恩田",《盂蘭盆經》雖以救度七世父母為核心,其底層邏輯亦源於"恩田"。通過供養僧眾的福德迴向父母,本質是對"恩"的踐行與延伸。
恩田的關鍵不在"形式上的供養",而在破除"我慢心"與"忘恩心"。佛教認為,忘恩者心行刻薄,難容善法,而感恩者心行柔軟,易與福德相應。故報恩本身即是對心性的淨化。
二、敬田
指對具聖賢功德的對象生恭敬心、行供養事。因這類對象是"善法的象徵",供養恭敬即是對善法的護持,故能生福德。核心對象包括佛、法、僧"三寶",以及阿羅漢、菩薩等聖者。
其中,佛是"覺者",法是"覺悟之理",僧是"傳法之眾"。三者是佛教"善法住世"的核心載體。阿羅漢斷盡煩惱、菩薩發大願心,皆是眾生可效仿的"德範"。故以恭敬心對待,即是親近善法。《大智度論》卷十二雲"佛、法、僧三寶,是名敬田",《四分律行事鈔》進一步說明"敬田者,謂佛法僧寶,以其能生恭敬故,名為敬田"。
阿羅漢作為"僧寶中的聖者",亦屬敬田範疇。如《佛祖統紀》卷三十三載"阿羅漢為施主作真福田",正因其德可敬,故供養即得福。
敬田的關鍵是"以恭敬心連接善法"。佛教認為,眾生之所以流轉,是因"迷於惡法"。而對聖賢的恭敬,本質是"渴望離迷向覺"的發心。這種發心本身即是"善法種子",供養等行為則是令其成長的"助緣"。故福德並非源於聖賢"賜予",而是源於自心對善法的接納。
三、悲田
指對貧苦、病弱、孤老等眾生生悲憫心,行救濟事。因"慈悲心"是佛教核心善法,故以此為"田",能生廣大福德。核心對象是一切受苦眾生,包括衣食無著者、身遭病厄者、孤苦無依者等。
佛教認為,眾生在六道中皆受苦惱,雖暫處不同境遇,本質都是"需救濟的對象"。以悲憫心給予幫助,即是在悲田中"耕耘"。《像法決疑經》雲"悲田者,謂貧窮孤老、聾盲喑啞、破疾百難,是名悲田",《大智度論》卷二十七亦強調"若能以飲食、衣服、醫藥施於苦惱眾生,得福無量"。
悲田的關鍵是破除"分別心"與"吝嗇心"。佛教認為,"自私"是煩惱的根源,而悲憫眾生即是將"自愛"擴展為"他愛"。當眾生以財物或心力救濟他人時,實則在破除"執著自我"的迷執。這種心行的轉變,正是福德的根本來源。
"三福田"看似分屬不同對象,實則本質一致,皆以"心行的改善"為核心:
恩田修"感恩",破忘恩之惡;
敬田修"恭敬",破傲慢之惡;
悲田修"慈悲",破自私之惡。
三者共同指向"斷惡修善、淨化心性"的佛教根本義理。正如《優婆塞戒經》所言,無論修哪一田,若能"發清淨心"(不執相、不求報),則"福德不可限量"。若僅以功利心行事,雖有善果,亦屬有限。
因此,"三福田"並非"獲取福報的工具",而是眾生通過外修善業、內修心性的"路徑"。最終目標是超越"福德"的有限性,趨向"智慧與慈悲合一"的解脫之境。
"誰有此力集眾法,在在處處因緣本?今此眾中智慧士,阿難賢善無量聞。即既("即"為誤,正字為"既")擊揵椎集四部,比丘八萬四千眾,盡得羅漢心解脫,以脫縛著處福田。"
這四句經文,像一幕緊湊的戲劇,從迦葉尊者的發問,到確定阿難尊者的擔當,再到召集大眾、點明結集的莊嚴性,一步步把佛法結集的因緣推向高潮。這裡面藏著聖賢弟子的智慧與擔當:迦葉尊者的遠見,阿難尊者的憶持,眾羅漢的護持,缺一不可。正如古話說的"眾志成城護正法,一心同願續佛燈",正是因為有這樣的因緣,我們今天才能讀到完整的佛經,才能在佛法中找到解脫的路徑。
"迦葉哀愍於世故,加憶尊恩過去報,世尊授法付阿難,願布演法長存世。云何次第不失緒?三阿僧只集法寶,使後四部得聞法,已聞便得離眾苦。"
"迦葉哀愍於世故,加憶尊恩過去報"
"迦葉"即摩訶迦葉尊者。"哀愍於世故"是說他深深憐憫世間眾生。眾生沉淪在生死苦海,沒有佛法的指引就像盲人在黑夜中行走,隨時可能墜入深淵。迦葉尊者看在眼裡,急在心裡。這份悲心就像父母看著迷途的孩子,恨不得立刻為他們指明方向。
"加憶尊恩過去報"則是說他又想起了佛陀的深重恩德以及過去的因緣果報。佛陀在世時,對迦葉尊者的教誨如同甘露滋養心田,讓他從凡夫一步步走向覺悟。而這一切並非偶然,是過去生中種下的善緣,今生才能值遇佛陀、聽聞佛法。就像秋天能收穫果實,是因為春天播下了種子。迦葉尊者深知,如今能有機會護持佛法,正是對佛陀恩德的最好回報。
這份哀愍與憶恩,化作了迦葉尊者推動佛法結集的強大動力。他知道,只有讓佛法流傳下去,才能真正利益眾生,才能報答佛陀的教誨之恩。
這一句的意思是:迦葉尊者因憐憫世間眾生,又想起佛陀的深重恩德及過去的因緣果報,故而決心護持佛法。
"世尊授法付阿難,願布演法長存世"
迦葉尊者清楚地記得,佛陀在涅槃前已經把佛法託付給了阿難尊者。"授法"不只是簡單地把教法交給他,更是一種信任與期許。就像師父把畢生絕學傳給最得力的弟子,希望他能發揚光大。
"願布演法長存世"是迦葉尊者的心願,也是所有佛弟子的心願。"布演"就是傳播、弘揚,要讓佛法像陽光一樣照遍每個角落,讓每個眾生都有機會聽聞;"長存世"則是希望佛法不會因為時間的流逝而消失,能永遠留在世間,成為眾生的依靠。這就像園丁接過珍貴的花種,一心想著要把它們播撒到各地,讓鮮花常開不敗。迦葉尊者和阿難尊者肩負的,正是這樣的使命。
這一句的意思是:佛陀已經把教法託付給了阿難尊者,迦葉尊者希望能將佛法傳播弘揚,讓它永遠存在於世間。
"云何次第不失緒?三阿僧只集法寶"
"云何次第不失緒"是迦葉尊者思考的關鍵問題:怎樣才能讓佛法的次第順序不混亂呢?佛法就像一座宏偉的宮殿,有地基、有樑柱、有屋頂,各部分都有其位置和作用,不能隨意顛倒。如果次第亂了,後人就無法理解佛法的整體架構,就像看一本頁碼混亂的書,永遠讀不懂其中的故事。
"三阿僧只集法寶"給出了答案。"三阿僧只"是佛教中表示修行成佛所需時間的概念。"阿僧只"意為"無量數",是佛教中極大的時間單位,遠超人類日常認知的時間尺度。"三阿僧只"即"三個無量劫",並非具體可計算的數字時間,而是以"劫"(極漫長的時間週期,如世界成住壞空一次為一劫)為基礎的表述。
佛教認為,菩薩從發心修行到最終成佛,需歷經三個階段的無量劫,積累福慧資糧,完成修行階位,最終證得佛果。其核心意義並非量化時間,而是強調成佛過程的漫長與不易,凸顯修行需精進持久、積累無量功德,而非以世俗時間概念可衡量。
"集法寶"就是要把這些珍貴的佛法按照正確的次第匯集起來。就像整理一座寶庫,把金銀珠寶分門別類、擺放整齊,讓人一目了然。這體現了迦葉尊者對佛法的嚴謹態度。他知道,只有保證佛法的次第井然,才能讓後人循序漸進地修行,最終獲得解脫。
這一句的意思是:怎樣才能讓佛法的次第順序不混亂呢?要知道佛法這一珍寶是經過漫長時間積累而成的,必須妥善整理。
"使後四部得聞法,已聞便得離眾苦"
"使後四部得聞法"是佛法結集的最終目的之一。"後四部"指的是後世的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也就是所有未來的佛弟子。要讓他們都有機會聽聞純正的佛法,就像為後人留下一條清晰的道路,讓他們能沿著這條路走向覺悟。
"已聞便得離眾苦"則是佛法的威力所在。眾生之所以受苦,是因為迷惑無知。一旦聽聞了佛法,明白了苦的根源和脫離苦的方法,按照佛法去修行,就能擺脫各種痛苦。就像病人聽到了正確的藥方,按方服藥就能痊癒。這就像前人種下一棵樹,不僅為自己遮蔭,更希望後人能吃到樹上的果實。佛法的結集與流傳,正是為了讓世世代代的眾生都能離苦得樂。
這一句的意思是:讓後世的四眾弟子都能聽聞佛法,聽聞之後就能脫離各種痛苦。
"迦葉哀愍於世故,加憶尊恩過去報,世尊授法付阿難,願布演法長存世。云何次第不失緒?三阿僧只集法寶,使後四部得聞法,已聞便得離眾苦。"
這四句經文,展現了迦葉尊者對佛法流傳的深謀遠慮和大慈悲心。從憐憫眾生、憶念師恩,到肩負起傳播佛法的使命,再到思考如何保證佛法的次第與珍貴,最後落腳到讓後人聞法離苦,層層遞進,處處體現著對眾生的關愛和對佛法的忠誠。正如古德所言"護持正法為己任,願令眾生離苦輪",正是因為有這樣的聖賢弟子,佛法才能穿越千年來到我們面前。我們更應珍惜這份福報,好好修行,不負前人的苦心。
"阿難便辭吾不堪,諸法甚深若干種,豈敢分別如來教,佛法功德無量智!今尊迦葉能堪任,世雄以法付耆舊,大迦葉今為眾人,如來在世請半座",
"阿難便辭吾不堪,諸法甚深若干種"
當迦葉尊者提出由阿難尊者誦出佛法時,阿難尊者卻謙遜地推辭了:"我實在擔當不起這個重任啊。"這便是"阿難便辭吾不堪"。阿難尊者的推辭並非膽怯,而是深知此事的莊嚴與重大。就像一個匠人面對稀世珍寶,不敢輕易動手雕琢,生怕有絲毫差池。
"諸法甚深若干種"道出了他推辭的緣由。"諸法"指的是佛陀所說的一切教法,包括世間法、出世間法、有為法、無為法等。
世間法指處於生死輪迴中的一切現象與規律,包括物質世界、精神活動、社會倫理等。其本質是"無常、苦、無我",因貪瞋痴等煩惱而流轉於世間。例如人的生老病死、世俗的善惡觀念、自然界的成住壞空等,都屬於世間法。
出世間法與世間法相對,指超越生死輪迴、脫離煩惱束縛的教法與境界。核心是斷除無明煩惱、證得涅槃的正道。
佛教中的"涅槃",用大白話來說就是"徹底擺脫痛苦,內心永遠平靜"。它就像把心裡的"火"熄滅了,不再被煩惱、慾望、焦慮這些情緒"灼燒"。
"無明"就是眼睛被蒙上了,看不清世界的真相(比如不知道一切都會變、沒什麼是永恆屬於自己的),總把假的當真的、把苦的當樂的。"無明"的"無",不是簡單的"沒有",而是"遮障"。像一層厚厚的無明殼,把諸法"緣起性空、無常無我"的實相給摀得嚴嚴實實。你看不見萬事萬物都是因緣湊出來的假合,總覺得"我"是真的、"我的"是定的。這就是"明"被擋住了,所以叫"無明"。
"煩惱"的"煩"是"擾亂","惱"是"傷害"。因為無明這層殼沒破,就會對著虛幻的"我"和"我所"起貪愛(想要抓牢)、起瞋恨(怕被奪走)、起愚痴(認假為真)。這些心念像野火一樣燒起來,攪得內心不得安寧,還推著你在生死裡打轉。這就是煩惱,是從無明根上長出來的"惑業之火"。
說到底,無明是"迷於實相的根本愚痴",煩惱是"因迷惑而起的貪瞋痴等攪擾"。前者是根,後者是果,合起來就是眾生被困在輪迴裡的總開關。"煩惱"就是因為這糊塗勁兒,生出一堆執念:想要的得不到就抓狂,得到了怕失去就焦慮,看誰不順眼就生氣,天天被這些破情緒牽著鼻子走,沒完沒了。簡單說,無明是"根兒上的傻",煩惱是"傻出來的疼",倆加一起,就是讓你在日子裡翻來覆去受苦的罪魁禍首。
佛陀講的出世間法,核心就是斷除無明煩惱、證得涅槃的正道。例如佛教的"四聖諦""八正道""緣起性空"等法理,以及通過修行達到的羅漢果位、菩薩階位、佛果等,都屬於出世間法,旨在引導眾生超越世間的迷惑與痛苦。
有為法的"有為"即"有所作為",指由因緣和合而生、有生滅變化的一切法,具備"生、住、異、滅"四相(生成、存在、變異、消亡)。世間的一切物質、精神現象(如色、受、想、行、識),以及修行過程中的階段性境界(如持戒、布施等善法),都屬於有為法。其本質是無常、依賴因緣而存在。
無為法的"無為"即"無因緣造作",指不依賴因緣、無生滅變化、永恆常住的法。是超越有為法的終極真理與境界,核心是涅槃。佛教中的"涅槃",用大白話來說就是"徹底擺脫痛苦,內心永遠平靜"。它就像把心裡的"火"熄滅了,不再被煩惱、慾望、焦慮這些情緒"灼燒"。它並非具體的事物,而是對一切法"本性空寂、不生不滅"的體性描述。例如諸法的"真如""法性",以及斷盡煩惱後證得的涅槃境界,都屬於無為法,是佛教修行的終極目標。真如就是如此的真實,是"事物最真實的樣子",或者說"世界本來的面目"。不過這個"真實"不是我們眼睛看到的表面現象,而是超越了所有人為標籤和遍見的本質。
"諸法甚深若干種"中的"諸法"指的是佛陀所說的一切教法,包括世間法、出世間法、有為法、無為法等。這四種法的分類,體現了佛教對世界本質、修行路徑的認知:世間法與出世間法側重"是否超越輪迴",有為法與無為法側重"是否因緣生滅"。二者相互關聯(如出世間法中既有有為的修行方法,也包含無為的涅槃境界),共同構成對"諸法"的完整闡釋。
這些教法"甚深",就像大海深不可測,其中的義理層層遞進,從基礎的五戒十善到高深的般若空性,不是輕易就能完全通達的。"若干種"則說明佛法的多樣性。佛陀應不同根器的眾生說不同的法,就像醫生根據不同的病症開不同的藥方,種類繁多。想要準確無誤地複述並整理,確實是極大的考驗。阿難尊者的這份謙遜,恰恰體現了他對佛法的敬畏之心。真正的智者往往能看到自己的不足,不敢輕易自滿。這份心正是傳承佛法所必需的。
這一句的意思是:阿難尊者謙遜地推辭說自己擔當不起,因為佛法非常深奧,而且種類繁多。
"豈敢分別如來教,佛法功德無量智"
阿難尊者接著說:"我怎麼敢隨意分辨佛陀的教法呢?佛法的功德和智慧是無量無邊的啊!""分別"在這裡不是簡單的區分,而是指擔心自己能力不足,會曲解或錯漏佛陀的教法。就像一個學生面對老師的至理名言,不敢輕易註解,生怕自己的淺見會誤導他人。
"功德"指佛法能讓眾生斷惡修善、離苦得樂的種種利益,就像陽光能驅散黑暗、滋養萬物;"無量智"說的是佛法中蘊含的智慧沒有邊際,能破除眾生所有的迷惑,讓眾生證得與佛陀一樣的圓滿智慧。阿難尊者深知,佛法不是普通的知識,而是能引導眾生解脫的津梁。稍有不慎就可能讓眾生誤入歧途,所以他不敢輕易承擔。這份謹慎正是對眾生慧命的負責。
這一句的意思是:我怎麼敢隨意分辨佛陀的教法呢?佛法的功德和智慧是無量無邊的。
"今尊迦葉能堪任,世雄以法付耆舊"
阿難尊者雖然推辭,但也指出了合適的人選:"如今尊貴的迦葉尊者才是能擔當此任的人,佛陀這位世間的大雄,已經把教法託付給了像您這樣德高望重的長者。""大雄"是佛教對釋迦牟尼佛的尊稱,梵語為"Mahāvīra",意為"偉大的英雄""有大力者"。這一稱呼源於佛陀能降伏四魔,即煩惱魔、陰魔、死魔和他化自在天子魔。
煩惱魔指貪、瞋、痴等煩惱,能惱害身心;陰魔是指色等五陰,能生種種苦惱;死魔指死亡能斷人命根;他化自在天子魔是欲界第六天的魔王,能害人之善事。佛陀具有大智力、大勇氣,以金剛般若慧斷除煩惱心魔,降伏這四魔,所以被稱為"大雄"。"大雄寶殿"的名稱就源於佛陀的這一德號。"寶殿"的"寶"指佛法僧三寶。因為釋迦牟尼佛具足圓覺智慧,能雄鎮大千世界,佛弟子為了表示對佛陀的尊敬和紀念,將供奉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正殿稱為大雄寶殿。
"能堪任"不僅指迦葉尊者有能力,更指他有足夠的威望和德行。迦葉尊者是佛陀弟子中的上座,修行精深,證得阿羅漢果,深受大眾尊敬。由他主持結集,能讓眾人心服口服。就像一個大家庭由德高望重的長輩主持事務,大家都會聽從安排。
"世雄"是對佛陀的尊稱,因為佛陀能降伏煩惱魔軍,是世間最英勇的大丈夫;"耆舊"指的是年長而有德望的人,這裡指迦葉尊者。佛陀在涅槃前,雖然沒有明說,但種種因緣都顯示出對迦葉尊者的信任。就像君主臨終前把國家託付給忠臣,相信他能守護好江山。阿難尊者的這番話,既體現了他對迦葉尊者的敬佩,也展現了他以佛法為重的胸懷,不貪戀名利,只希望佛法能得到妥善傳承。
這一句的意思是:如今尊貴的迦葉尊者才能擔當此任,佛陀這位世間大雄已經把教法託付給了像您這樣德高望重的長者。
"大迦葉今為眾人,如來在世請半座"
阿難尊者進一步說明迦葉尊者的資格:"大迦葉尊者如今能為眾人所敬仰,就連佛陀在世的時候,都曾請他共坐半座呢。""大迦葉"是對摩訶迦葉尊者的尊稱。"為眾人"指他能被所有弟子信服,成為大眾的依靠。
"如來在世請半座"說的是一段典故:有一次,佛陀在靈鷲山說法,看到迦葉尊者前來,便特意讓出半座,請他與自己同坐。這一舉動,既是對迦葉尊者德行的認可,也暗示了他將承擔起護持佛法的重任。就像君主在朝堂上為賢臣設座,彰顯其重要地位。
這段典故說明迦葉尊者在佛陀心中的分量,也說明他確實有能力主持佛法結集。阿難尊者提及此事,是想讓眾人心知肚明,迦葉尊者是最合適的人選。由他帶領大家結集佛法,一定能保證教法的純正與圓滿。
這一句的意思是:大迦葉尊者如今能為眾人所敬仰,就連佛陀在世的時候,都曾請他共坐半座,可見他的德行與地位。
"阿難便辭吾不堪,諸法甚深若干種,豈敢分別如來教,佛法功德無量智!今尊迦葉能堪任,世雄以法付耆舊,大迦葉今為眾人,如來在世請半座"。
這四句經文,生動地展現了阿難尊者的謙遜與智慧,以及迦葉尊者的德高望重。阿難尊者雖有"無量聞"的能力,卻因敬畏佛法而推辭;他不推薦自己,而是推舉更合適的迦葉尊者,這份以佛法為重的心態,值得我們學習。而迦葉尊者的資格,通過"如來請半座"的典故得以彰顯,讓我們明白,傳承佛法不僅需要能力,更需要德行與威望。正如古德所言"謙者能承大法,德者可續佛燈",正是這樣的聖賢弟子相互配合,才讓佛法的傳承得以順利進行,讓我們這些後世眾生能有機會接觸到純正的佛法。
校注:
一、"即既知":"即"為誤,正字為"既",據《隆藏》或《大正藏》同經卷本校改。
二、"偏(遍)":"偏"為異體字,易生歧義,統一用"遍"。
三、"辯/辨"之混用:依上下文義統一為"辨"。
四、分段依據:按內容意群、對話起始、長句拆分、偈頌獨立成段。
五、標點符號:依《標點符號用法》(GB/T 15834-2011)調整,引號、書名號、省略號等均按規範處理。
六、專用名詞統一:如"釋迦牟尼""舍衛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等全書一致。
七、格式設置:正文小四號字,經題二號加粗,校注五號字,行距依標準設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