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昵称:小阿含 发布时间:2025-10-21 21:15:08 |
| 《澳藏·增一阿含經》(二次校稿对勘传译版)以下辩经内容,乃澳门版《大藏经》中《增一阿含经》译经理事会第二次校稿对勘传译之文。由世界佛学研究中心总会(世佛研)副会长、《增一阿含经》译经理事会理事长廖建钧大檀樾,亲自组织编纂辩经。愿诸仁者发心,积极参与《澳藏》辩经之盛事,共沾法益,同沐佛恩。《澳藏》《大藏经》
《增一阿含经·廖建钧合家供奉》
初译稿底本来源:世佛研编委会
校订人:陈 晓 车 慧 吴明宏
校订日期:二零二五年十月十四日
《澳藏·增一阿含经》第一百三十九函卷
“当善修行”, 比“修行”更进一层, “善”是修得法要, 如人栽树, 需知何时浇水、 何时施肥, 修念佛也需知何时忆佛、 如何摄心, 不流于形式, 不堕入空谈; “当广演布”, “演布”不是简单说教, 是以身示范, 如佛陀念佛成佛, 比丘们念佛证果, 让他人见此行迹而生信, 这比言语更有力量。
后文重提“便成神通……自致涅盘”, 不是重复啰嗦, 是如慈母叮嘱孩童“过马路要小心”, 怕比丘们初闻此法, 信心不坚, 故再强调一遍, 让法的种子深深扎根。 这话用通俗的话讲, 就是什么是这一种法呢? 就是念佛。 要好好地修持这法, 也要广泛地传播这法, 修了它就能生出智慧神通, 去掉各种烦恼杂念, 证得沙门的圣果, 最后靠自己抵达涅盘的境界。
是故, 诸比丘, 当修行一法, 当广布一法。 如是, 诸比丘, 当作是学!
“是故”二字, 是佛陀对前文的总结, 如绳结串珠, 将“念佛能致涅盘”的果与“修行广布”的因紧紧相连, 让比丘们知“修与不修, 果报悬殊”, 如人耕种, 种善因得善果, 种恶因得恶果, 因果从无虚谬。
“当修行一法, 当广布一法”再一次提及, 是最后的叮嘱, 如远行前父母的牵挂, 怕比丘们闻法后懈怠, 故再三强调“自利与利他缺一不可”, 因为若只修不布, 法脉便会断绝; 若只布不修, 自身终难解脱。
“如是, 诸比丘, 当作是学”, “如是”是“如我所说, 不增不减”, 表此法是佛亲传, 非他人臆造; “当作是学”的“学”, 是解行并重, 既要学念佛的义理, 也要学念佛的行持, 如阿难学念佛而护持佛法, 比丘们也需学念佛而自利利他, 这正是释迦文佛传承“学修一体”的精髓: 学即修, 修即学, 不学不修, 终无成就。 这话用平常话说, 就是正因为这样, 各位比丘, 要修行这一法, 也要传播这一法。 各位比丘, 要像这样去学习践行啊!
尔时,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 “尔时”是比丘们闻法后的时刻, 此时法音刚落, 心开意解, 如久旱逢甘霖, 如迷雾见朝阳, 那份“欢喜”不是世俗的快乐, 是法喜充满, 是因得修行路径而欢, 是因知解脱有望而喜, 这欢喜能滋养善根, 不令退心。 “奉行”是终身的承诺, 非一时的兴起, 如优多罗“恒受王法, 未曾舍忘”, 比丘们也需“恒念佛, 不令间断”, 在托钵时念佛, 在坐禅时念佛, 在待人接物时念佛, 让念佛融入日常, 让法脉在践行中延续。
若只“欢喜”而不“奉行”, 念佛便成纸上谈兵; 若“奉行”而无“欢喜”, 修行便成苦差事, 唯有“欢喜奉行”, 才能让念佛落地生根, 代代相传。 这话翻成家常话, 就是那时候, 各位比丘听了佛陀说的教法, 都心里欢喜, 愿意一辈子照着去做。
闻如是: 一时, 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尔时, 世尊告诸比丘: “当修行一法, 当广布一法, 便成神通, 去众乱想, 逮沙门果, 自致涅盘。 云何为一法? 所谓念法。 当善修行, 当广演布, 便成神通, 去众乱想, 逮沙门果, 自致涅盘。 是故, 诸比丘, 当修行一法, 当广布一法。 如是, 诸比丘, 当作是学! ”尔时,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
这段与前一段几乎无二, 只将“念佛”换作“念法”, 这看似细微的一字之变, 恰是佛陀“观机授法”的进阶。 前说“念佛”, 是借佛的外在庄严收摄初心, 如孩童需依父母指引; 今说“念法”, 是借法的内在义理悟入实相, 如少年能自主读书, 这正是《增一阿含经》“从依他力到依自力”的循序渐进。
“念法”的“法”, 是佛陀所说的四圣谛、 十二因缘, 是能解众生苦的智慧, 念法不是死记经句, 是心悟法的“无常、 无我”, 如观花知其会谢, 观身知其会老, 从法的义理中破除执着。
重复的句式也非冗余, 是如寺庙的晨钟暮鼓, 日日敲响, 让“修行一法能致涅盘”的信念深入心识, 怕比丘们闻一忘一, 故以重复加固信心, 如工匠筑墙, 层层垒土, 方能坚固。
这话用通俗的话讲, 就是我阿难亲耳听佛陀这样说: 在某个因缘正好的时候, 佛陀住在舍卫国的只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候, 世尊对各位比丘说: “你们要修行一种法, 也要把这种法广泛传播, 修了这法, 就能生出智慧神通, 去掉各种烦恼杂念, 证得沙门的圣果, 最后靠自己抵达涅盘的境界。
什么是这一种法呢? 就是念法。 要好好地修持这法, 也要广泛地传播这法, 修了它就能生出智慧神通, 去掉各种烦恼杂念, 证得沙门的圣果, 最后靠自己抵达涅盘的境界。 正因为这样, 各位比丘, 要修行这一法, 也要传播这一法。 各位比丘, 要像这样去学习践行啊! ”那时候, 各位比丘听了佛陀说的教法, 都心里欢喜, 愿意一辈子照着去做。
闻如是: 一时, 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尔时, 世尊告诸比丘: “当修行一法, 当广布一法, 便成神通, 去众乱想, 获沙门果, 自致涅盘。 云何为一法? 所谓念众。 当善修行, 当广演布, 便成神通, 除众乱想, 逮沙门果, 自致涅盘。 是故, 诸比丘, 当修行一法, 当广演布一法。 如是, 诸比丘, 当作是学! ”尔时,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
此处将“念法”换作“念众”, “众”是和合僧团, 念众不是念僧人的高矮胖瘦, 是念僧团“六和敬”的美德: 身和共住无纷争, 口和无诤说软语, 意和同悦生慈悲, 戒和同修守规范, 见和同解悟真理, 利和同均不贪求。 这“念众”是从“自利”到“利他”的过渡, 前念佛、 念法是修自身清净, 今念众是融团体和合, 如滴水入江海, 方能不涸; 如孤木入森林, 方能不折, 这正是《增一阿含经》“众缘和合成就法业”的义理。
文中“获沙门果”的“获”与前“逮沙门果”的“逮”, 义理相近却有细微不同: “逮”是主动追寻而得, “获”是因缘成熟而得, 念众时需融入僧团, 借团体的力量助自身证果, 故用“获”, 显“众缘助力”的妙处; “除众乱想”的“除”比“去”更彻底, “去”是让杂念远离, “除”是铲除杂念根源, 念众时观僧团和合, 能破“我慢心”, 从根本上除“我执”杂念。
这话用平常话说, 就是我阿难亲耳听佛陀这样说: 在某个因缘正好的时候, 佛陀住在舍卫国的只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候, 世尊对各位比丘说: “你们要修行一种法, 也要把这种法广泛传播, 修了这法, 就能生出智慧神通, 去掉各种烦恼杂念, 获得沙门的圣果, 最后靠自己抵达涅盘的境界。
什么是这一种法呢? 就是念众。 要好好地修持这法, 也要广泛地传播这法, 修了它就能生出智慧神通, 铲除各种烦恼杂念, 证得沙门的圣果, 最后靠自己抵达涅盘的境界。 正因为这样, 各位比丘, 要修行这一法, 也要广泛地传播这一法。 各位比丘, 要像这样去学习践行啊! ”那时候, 各位比丘听了佛陀说的教法, 都心里欢喜, 愿意一辈子照着去做。
闻如是: 一时, 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尔时, 世尊告诸比丘: “当修行一法, 当广布一法, 便成神通, 除众众想, 逮沙门果, 自致涅盘。 云何为一法? 所谓念戒。 当善修行, 当广演布, 便成神通, 除众乱想, 逮沙门果, 自致涅盘。 是故, 诸比丘, 当修行一法, 当广布一法。 如是, 诸比丘, 当作是学! ”尔时,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
“念众”之后说“念戒”, 是从“团体和合”到“行为规范”的深入, “戒”如防护盾, 能挡烦恼的箭; 如指南针, 能引修行的路, 念戒不是死记戒条, 是忆戒的“慈悲本怀”, 因为不杀戒是护众生命, 不盗戒是不贪他物, 不邪淫戒是守清净行, 不妄语戒是说真实言, 不饮酒戒是护智慧心。
文中“除众众想”的“众众想”, 比“众乱想”更细微, 是“执着众生差别的念头”, 念戒时不仅要除贪嗔痴, 还要除“我能持戒、 他人不能”的分别心, 方能显“戒的平等性”。 佛陀说念戒, 是怕比丘们只重理论不重行持, 如人虽知路在前方, 却不迈脚, 终难抵达, 故以念戒为“行持的根基”, 让修行既有智慧指引, 又有规范约束, 如车有两轮, 方能前行。
这话用通俗的话讲, 就是我阿难亲耳听佛陀这样说: 在某个因缘正好的时候, 佛陀住在舍卫国的只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候, 世尊对各位比丘说: “你们要修行一种法, 也要把这种法广泛传播, 修了这法, 就能生出智慧神通, 铲除各种细微的杂念, 证得沙门的圣果, 最后靠自己抵达涅盘的境界。
什么是这一种法呢? 就是念戒。 要好好地修持这法, 也要广泛地传播这法, 修了它就能生出智慧神通, 铲除各种烦恼杂念, 证得沙门的圣果, 最后靠自己抵达涅盘的境界。 正因为这样, 各位比丘, 要修行这一法, 也要传播这一法。 各位比丘, 要像这样去学习践行啊! ”那时候, 各位比丘听了佛陀说的教法, 都心里欢喜, 愿意一辈子照着去做。
闻如是: 一时, 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尔时, 世尊告诸比丘: “当修行一法, 当广布一法, 便成神通, 去众乱想, 逮沙门果, 自致涅盘。 云何为一法? 所谓念施。 当善修行, 当广演布, 便成神通, 除众乱想, 逮沙门果, 自致涅盘。 如是, 诸比丘, 当修行一法, 当广布一法。 如是, 诸比丘, 当作是学! ”尔时,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
“念戒”防恶, “念施”修善, 一防一修, 如鸟两翼, 缺一不可。 “念施”的“施”, 是布施, 非仅捐钱捐物, 是“不贪的心”, 因为见他人需助, 便伸手帮扶, 不图回报; 见他人得乐, 便心生欢喜, 不生嫉妒, 这才是“施”的真义, 如《增一阿含经》所言“布施是福业之基, 能破贪心之障”。
文中两处“如是”, 前“如是, 诸比丘, 当修行一法”是重申“念施的重要”, 后“如是, 诸比丘, 当作是学”是强调“践行的关键”, 双重“如是”如寺庙楹联的上下联, 一边言“修施得福”, 一边言“行施得解”, 让比丘们知“布施不仅能得人天福报, 更能破贪心、 证涅盘”。 念佛是信的起点, 念施是行的深化, 从信到行, 从理到事, 正是“循序渐进”的修行路径, 如人先立志, 再践行, 终能成事。
这话用平常话说, 就是我阿难亲耳听佛陀这样说: 在某个因缘正好的时候, 佛陀住在舍卫国的只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候, 世尊对各位比丘说: “你们要修行一种法, 也要把这种法广泛传播, 修了这法, 就能生出智慧神通, 去掉各种烦恼杂念, 证得沙门的圣果, 最后靠自己抵达涅盘的境界。
什么是这一种法呢? 就是念施。 要好好地修持这法, 也要广泛地传播这法, 修了它就能生出智慧神通, 铲除各种烦恼杂念, 证得沙门的圣果, 最后靠自己抵达涅盘的境界。 各位比丘, 要修行这一法, 也要传播这一法。 各位比丘, 要像这样去学习践行啊! ”那时候, 各位比丘听了佛陀说的教法, 都心里欢喜, 愿意一辈子照着去做。
闻如是: 一时, 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尔时, 世尊告诸比丘: “当修行一法, 当广布一法, 便成神通, 除诸乱想, 获沙门果, 自致涅盘。 云何为一法? 所谓念天。 当善修行, 当广演布, 便成神通, 去诸乱想, 获沙门果, 自致涅盘。 是故, 诸比丘, 当修行一法, 当广布一法。 如是, 诸比丘, 当作是学! ”尔时,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 “念施”之后说“念天”, “天”是修善得福的众生, 住在欲界、 色界、 无色界天, 享尽爱乐。 念天不是求天保佑, 是“念天因修善得福, 我亦能修善得解脱”, 如人见他人登高山, 便知自己亦能攀登, 这是借天福激励修行, 破“修行无福报”的疑惑。
文中“除诸乱想”“去诸乱想”的“诸”, 比“众”更宽泛, 是“一切杂念”, 念天时观天福虽好却终会尽, 如水泡易破, 如朝露易晞, 便能除“贪著天福”的杂念, 生“求究竟涅盘”的决心。 佛陀说念天, 是观部分比丘“怕修行受苦、 求现世安乐”, 故以天福为“方便引导”, 先以天乐诱其修善, 再引其悟“天福无常”, 趋向解脱, 这正是“观机授法”的慈悲, 不硬拽众生, 只善巧引导。
这话用通俗的话讲, 就是我阿难亲耳听佛陀这样说: 在某个因缘正好的时候, 佛陀住在舍卫国的只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候, 世尊对各位比丘说: “你们要修行一种法, 也要把这种法广泛传播, 修了这法, 就能生出智慧神通, 铲除一切烦恼杂念, 获得沙门的圣果, 最后靠自己抵达涅盘的境界。
什么是这一种法呢? 就是念天。 要好好地修持这法, 也要广泛地传播这法, 修了它就能生出智慧神通, 去掉一切烦恼杂念, 获得沙门的圣果, 最后靠自己抵达涅盘的境界。 正因为这样, 各位比丘, 要修行这一法, 也要传播这一法。 各位比丘, 要像这样去学习践行啊! ”那时候, 各位比丘听了佛陀说的教法, 都心里欢喜, 愿意一辈子照着去做。
闻如是: 一时, 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尔时, 世尊告诸比丘: “当修行一法, 当广布一法, 便成神通, 除诸乱想, 获沙门果, 自致涅盘。 云何为一法? 所谓念休息。 当善修行, 当广演布, 便成神通, 去诸乱想, 获沙门果, 自致涅盘。 是故, 诸比丘, 当修行一法, 当广布一法。 如是, 诸比丘, 当作是学! ”
尔时,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 “念天”知天福无常, “念休息”便求心的清净, “休息”不是睡觉养神, 是“烦恼休息, 心不攀缘”, 如波浪平息的大海, 如无风静止的湖面, 心不随境转, 不被喜怒忧思所扰。 念休息时, 需将心从外境收回, 如鸟归巢, 如船入港, 让心安住于“不生不灭”的本然, 这正是修定的初阶, 能为后续“念安般”打下基础。
文中“除诸乱想”“去诸乱想”反复提及, 是因为“心的攀缘”是修行最大的障碍, 如猿猴难系, 如野马难驯, 需反复提醒“收心休息”, 才能让心渐趋安定。 佛陀说念休息, 是观察到比丘们“心多浮躁, 易被外境牵动”, 故以“休息”为药, 治疗“心乱”之病, 就像医生给病人开安神方, 先让心定, 再谈开悟, 这正是“循序渐进”的疗愈之道。
这话用平常话说, 就是我阿难亲耳听佛陀这样说: 在某个因缘正好的时候, 佛陀住在舍卫国的只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候, 世尊对各位比丘说: “你们要修行一种法, 也要把这种法广泛传播, 修了这法, 就能生出智慧神通, 铲除一切烦恼杂念, 获得沙门的圣果, 最后靠自己抵达涅盘的境界。
什么是这一种法呢? 就是念休息。 要好好地修持这法, 也要广泛地传播这法, 修了它就能生出智慧神通, 去掉一切烦恼杂念, 获得沙门的圣果, 最后靠自己抵达涅盘的境界。 正因为这样, 各位比丘, 要修行这一法, 也要传播这一法。 各位比丘, 要像这样去学习践行啊! ”那时候, 各位比丘听了佛陀说的教法, 都心里欢喜, 愿意一辈子照着去做。
闻如是: 一时, 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尔时, 世尊告诸比丘: “当修行一法, 当广布一法, 便成神通, 除诸乱想, 获沙门果, 自致涅盘。 云何为一法? 所谓念安般。 当善修行, 当广演布, 便成神通, 去诸乱想, 获沙门果, 自致涅盘。 是故, 诸比丘, 当修行一法, 当广布一法。 如是, 诸比丘, 当作是学! ”
尔时,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 “念休息”是心的初步安定, “念安般”便是心的深入修定, “安般”是“安那般那”的简称, 即观呼吸——吸气时知“气入”, 呼气时知“气出”, 不疾不徐, 不慌不忙, 让心随呼吸起伏, 不生杂念。 这念安般如调琴弦, 松则不鸣, 紧则易断, 需恰到好处, 才能奏出清净法音; 又像驾船掌舵, 偏左则触礁, 偏右则迷航, 需心无旁骛, 才能行稳致远。
文中“获沙门果”反复出现, 是因为修定能生慧, 观呼吸时心渐清净, 就能悟“呼吸无常, 身心无常”, 从而证得圣果, 这正是“定能生慧”的义理。 佛陀说念安般, 是佛教修行的核心法门之一, 从初修到成就, 都可依此修定, 就像人借舟渡河, 无论老少, 都能乘船, 这正是“普度众生”的方便。
这话用通俗的话讲, 就是我阿难亲耳听佛陀这样说: 在某个因缘正好的时候, 佛陀住在舍卫国的只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候, 世尊对各位比丘说: “你们要修行一种法, 也要把这种法广泛传播, 修了这法, 就能生出智慧神通, 铲除一切烦恼杂念, 获得沙门的圣果, 最后靠自己抵达涅盘的境界。
什么是这一种法呢? 就是念安般。 要好好地修持这法, 也要广泛地传播这法, 修了它就能生出智慧神通, 去掉一切烦恼杂念, 获得沙门的圣果, 最后靠自己抵达涅盘的境界。 正因为这样, 各位比丘, 要修行这一法, 也要传播这一法。 各位比丘, 要像这样去学习践行啊! ”那时候, 各位比丘听了佛陀说的教法, 都心里欢喜, 愿意一辈子照着去做。
闻如是: 一时, 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尔时, 世尊告诸比丘: “当修行一法, 当广布一法, 便成神通, 除诸乱想, 逮沙门果, 自致涅盘。 云何为一法? 所谓念身非常。 当善修行, 当广演布, 便成神通, 去众乱想, 得沙门果, 自致涅盘。 是故, 诸比丘, 当修行一法, 当广布一法。 如是, 诸比丘, 当作是学! ”尔时,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 “念安般”修定, “念身非常”生慧, “身非常”是观身体无常, 从婴儿到老年, 从健康到疾病, 身体终会败坏, 如房屋会朽, 如衣服会破, 不可执着为“我”。 念身非常时, 需观身体的“发、 毛、 爪、 齿、 皮、 肉、 筋、 骨”等三十二物, 知其皆为不净, 皆会无常, 从而破除“贪著身相”的我执, 这正是《增一阿含经》“观身不净, 断贪爱”的义理。
文中“得沙门果”的“得”, 比“逮”“获”更显“自然成就”, 观身无常悟入智慧后, 圣果便如瓜熟蒂落, 自然可得, 无需刻意追求。 佛陀说念身非常, 是因为众生多“贪著身体, 为身造业”, 故以“观身无常”为药, 治疗“贪身”之病, 就像人知珍宝会碎, 便不执着, 知身体会灭, 便不贪爱, 从而趋向解脱。
这话用平常话说, 就是我阿难亲耳听佛陀这样说: 在某个因缘正好的时候, 佛陀住在舍卫国的只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候, 世尊对各位比丘说: “你们要修行一种法, 也要把这种法广泛传播, 修了这法, 就能生出智慧神通, 铲除一切烦恼杂念, 证得沙门的圣果, 最后靠自己抵达涅盘的境界。
什么是这一种法呢? 就是念身非常。 要好好地修持这法, 也要广泛地传播这法, 修了它就能生出智慧神通, 去掉各种烦恼杂念, 获得沙门的圣果, 最后靠自己抵达涅盘的境界。 正因为这样, 各位比丘, 要修行这一法, 也要传播这一法。 各位比丘, 要像这样去学习践行啊! ”那时候, 各位比丘听了佛陀说的教法, 都心里欢喜, 愿意一辈子照着去做。
闻如是: 一时, 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尔时, 世尊告诸比丘: “当修行一法, 当广布一法, 便成神通, 除诸乱想, 获沙门果, 自致涅盘。 云何为一法? 所谓念死。 当善修行, 当广演布, 便成神通, 去众乱想, 得沙门果, 自致涅盘。 是故, 诸比丘, 当修行一法, 当广布一法。 如是, 诸比丘, 当作是学! ”尔时,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
“念身非常”观身无常, “念死”则观生死无常, 死亡如影随形, 不知何时会至, 如黄昏日落, 如灯烛将灭, 无人能免。 念死不是心生恐惧, 是生“紧迫感”, 知道死亡必定到来, 便不浪费时光在无意义的贪嗔痴上, 便抓紧时间修行在能解脱的法门上, 就像人知洪水将至, 便速速筑堤, 如人知大火将起, 便速速逃离。
文中“得沙门果”与前文呼应, 念死时心不拖延, 精进修行, 智慧显发, 圣果便自然得证, 这正是“生死事大, 无常迅速”的警示。 佛陀说念死, 是十念的收尾, 如大戏落幕前的警钟, 提醒比丘们“莫放逸、 莫懈怠”, 若能常念死, 便如手握缰绳, 不被烦恼野马带偏, 终能抵达涅盘彼岸。
这话用通俗的话讲, 就是我阿难亲耳听佛陀这样说: 在某个因缘正好的时候, 佛陀住在舍卫国的只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候, 世尊对各位比丘说: “你们要修行一种法, 也要把这种法广泛传播, 修了这法, 就能生出智慧神通, 铲除一切烦恼杂念, 获得沙门的圣果, 最后靠自己抵达涅盘的境界。
什么是这一种法呢? 就是念死。 要好好地修持这法, 也要广泛地传播这法, 修了它就能生出智慧神通, 去掉各种烦恼杂念, 获得沙门的圣果, 最后靠自己抵达涅盘的境界。 正因为这样, 各位比丘, 要修行这一法, 也要传播这一法。 各位比丘, 要像这样去学习践行啊! ”那时候, 各位比丘听了佛陀说的教法, 都心里欢喜, 愿意一辈子照着去做。
佛、 法、 圣众念, 戒、 施及天念, 休息、 安般念, 身、 死念在后。 这首偈语是十念的浓缩, 如串珠的金线, 将念佛、 念法、 念圣众(即念众)、 念戒、 念施、 念天、 念休息、 念安般、 念身(即念身非常)、 念死十者串起, 既显现“循序渐进”的路径, 又暗藏“义理进阶”的深意。
前三者是“信仰根基”, 念佛生信, 念法悟理, 念众和合; 中三者是“行为规范”, 念戒防恶, 念施修善, 念天励志; 后四者是“定慧修证”, 念休息收心, 念安般修定, 念身生慧, 念死精进。 这十念如十级台阶, 一级一阶, 从凡夫到圣人, 从世间到出世间, 只要依此修行, 终能步步登高, 抵达涅盘。
它又像寺庙的十扇门, 每扇门后都有修行的景致, 只要次第推开, 终能见到究竟的光明, 这正是《增一阿含经》“增一而满, 循序渐进”的终极体现, 也是释迦文佛传承“普度众生”的慈悲所在。
增壹阿含经卷第二
闻如是: 一时, 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尔时, 世尊告诸比丘: “当修行一法, 当广布一法; 已修行一法, 便有名誉, 成大果报, 诸善普至, 得甘露味, 至无为处, 便成神通, 除诸乱想, 逮沙门果, 自致涅盘。 云何为一法? 所谓念佛。 ”佛告诸比丘: “云何修行念佛, 便有名誉, 成大果报, 诸善普至, 得甘露味, 至无为处, 便成神通, 除诸乱想, 获沙门果, 自致涅盘? ”尔时, 诸比丘白世尊曰: “诸法之本, 如来所说。 惟愿世尊为诸比丘说此妙义, 诸比丘从如来闻已, 便当受持! ”尔时, 世尊告诸比丘: “谛听! 谛听! 善思念之, 吾当为汝广分别之。 ”答曰: “如是, 世尊。 ”
闻如是: 一时, 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这“闻如是”三字, 仍是佛经开篇的“定心印”, 比寻常文字更有分量——“闻”是阿难亲耳承领佛陀法音, 非辗转传闻, 如农夫亲见稻谷生长, 而非听人描述丰收; “如”是如佛所说, 不添一分虚妄, 不减一分真实, 如明镜照物, 不扭曲分毫; “是”是确认此为如来正教, 无一字掺杂私意, 如黄金纯度十足, 无半点杂质。 它像寺庙山门上的匾额, 一边刻“亲承佛语”, 一边书“真实不虚”, 开门便为整部“广演品”立住了“法的真实性”根基。
“一时”二字, 依旧藏着“因缘和合”的深意, 不是日历上某一具体时辰, 而是“佛陀说法、 比丘闻法的因缘恰好成熟”之时, 因为当舍卫国的比丘们褪去浮躁、 心能纳法, 当只树给孤独园的清风能载法音、 不扰听闻, 佛陀便应缘而现, 恰如春日花开、 秋日结果, 不早不晚, 这正是《增一阿含经》“观机授法”的初显: 不违众生根器, 不逆时节因缘, 方是说法的圆满。
“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还是那处世间与出世间交汇的殊胜之地——给孤独长者以黄金铺地购园, 是世间善举的极致, 彰显“财布施”的清净心。
佛陀于此说“广演品”, 是出世间智慧的延展, 将“念佛”一法从“十念”的基础, 推向“成大果报、 至无为处”的深境, 二者相契, 便如淤泥中生莲, 既不离尘世的滋养, 又能绽放出解脱的清净, 让“世间善”与“出世间善”无缝衔接, 恰合经中“不违世法、 不背佛法”的中道。
这话翻成家常话, 就是我阿难亲耳听佛陀这样说: 在某个因缘正好的时候, 佛陀住在舍卫国的只树给孤独园里。 尔时, 世尊告诸比丘: “当修行一法, 当广布一法; 已修行一法, 便有名誉, 成大果报, 诸善普至, 得甘露味, 至无为处, 便成神通, 除诸乱想, 逮沙门果, 自致涅盘。 云何为一法? 所谓念佛。 ”
“尔时”承接前文的因缘, 是佛陀开口说法的刹那, 如晨钟打破长夜寂静, 如明灯照亮昏暗厅堂, 让座下比丘们瞬间收摄杂念, 心向法音——这“尔时”, 是“众生根器成熟”与“佛陀慈悲说法”的共振时刻, 少一分则因缘不足, 多一分则时机错过, 恰是《增一阿含经》“观机授法”的精准。
“世尊”二字, 不止是对佛陀的称谓, 更是“世出世间尊贵”的象征——非因佛陀有帝王之权而尊, 是因能说度脱众生的解脱法; 非因佛陀有天众之福而贵, 是因能解众生生死轮回之苦。
这称谓本身, 便是对“修行一法”的隐性开示: 若能如世尊般修持此法, 众生亦能脱离凡俗的卑微, 成就圣者的尊贵, 让“念佛”从“简单忆念”, 升华为“趋向尊贵的修行路径”。
“当修行一法, 当广布一法”, 这“一法”便是后文揭晓的“念佛”, 佛陀先言“一”, 仍是“循序渐进”的巧思, 因为怕比丘们闻“广演”二字, 便觉法义繁复难修, 故先聚焦“一法”, 如教匠人先练熟一招, 再学全套技艺, 让“修一法”成为“广演众法”的根基。 “修行”是自利, 如人饮泉, 需自己品味法的甘醇, 方能解渴; “广布”是利他, 如薪传火, 需将法的光明传递他人, 不令熄灭, 二者若缺其一, 便如鸟失一翼, 难飞解脱之境——只修不布, 法脉会断; 只布不修, 自身难证, 这正是“自利利他”的菩萨行, 恰合《增一阿含经》“圆成佛道”的主旨。
“已修行一法, 便有名誉, 成大果报”, 这“已修行”三字是关键, 非“浅尝辄止”, 而是“恒常忆念、 不令间断”的真修行, 如农夫深耕土地, 而非浅种薄收。
“名誉”不是世俗的虚名, 是“圣者的赞叹、 众生的敬信”, 因念佛而心清净, 因心清净而行为端严, 自然能得他人恭敬, 这是“修行的副产品”, 非刻意追求可得; “大果报”也不是世间的财帛福报, 是“超越人天的解脱果”, 如初果、 二果乃至涅盘, 比任何世间福报更殊胜, 更持久, 这是“念佛”一法的“果之殊胜”, 印证“修一法能致大益”。
“诸善普至, 得甘露味”, “诸善普至”是“念佛”带动一切善法的生起, 因为念佛法时, 慈悲心自然增长, 不生嗔恨; 智慧心自然显发, 不生愚痴; 布施心自然流露, 不生贪心, 如春风吹过, 百花齐放, 一切善法皆随念佛而生, 无有遗漏; “甘露味”是“涅盘的妙味”, 非世间任何美味可比, 世间之味有甜有苦, 有生有灭, 而“甘露味”是“不生不灭的解脱安乐”, 如人渴极饮甘露, 能瞬间解渴, 念佛至深, 便能得此“涅盘妙味”, 断尽一切烦恼饥渴。
“至无为处, 便成神通”, “无为处”是“脱离有为造作的涅盘境界”, 世间一切皆“有为”——有生有灭、 有取有舍, 而涅盘是“无生无灭、 无取无舍”的究竟安稳, 念佛至极致, 便能脱离“有为”的束缚, 抵达“无为”的清净; “神通”仍非变戏法的幻术, 是“心净后自然显发的智慧力”——能知因果本末, 能辨邪正真伪, 能度众生苦厄, 如明镜无尘, 能照见万物实相, 这是“念佛”的“用之殊胜”, 非刻意求神通而得, 是心净后的自然显现。
“除诸乱想, 逮沙门果, 自致涅盘”, “除诸乱想”是“念佛”的直接效用——将贪嗔痴、 疑慢见等杂念, 如扫尘埃般彻底拂去, 让心恢复本有的清净, 如乌云散去, 阳光普照; “逮沙门果”是“修行的阶段性成就”, 从初果须陀洹到四果阿罗汉, 皆可借“念佛”而证, 一步一阶, 不躐等而进; “自致涅盘”是“终极目标”, “自致”二字尤为重要, 表“需自身修行, 他人不能代证”, 如人登山, 需自己迈步方能登顶, 非他人背负可得, 这正是释迦文佛传承“自修行、 自解脱”的核心, 不依赖外在力量, 只靠自身念佛的精进。
“云何为一法? 所谓念佛”, 佛陀以设问揭答案, 如剥茧抽丝, 最后露出核心, 让“念佛”一法从“诸多善法”中凸显, 既呼应前文“十念品”的“念佛”基础, 又为“广演品”的“深入阐释”埋下伏笔, 让“念佛”从“基础法门”, 升华为“成大果报、 至无为处”的深法, 这正是“广演”的深意——将简单一法, 演译成究竟解脱的路径。
这话用平常话说, 就是那时候, 世尊对各位比丘说: “你们要修行一种法, 也要把这种法广泛传播; 只要修好了这一种法, 就能得到圣者的赞叹, 成就超越世间的大果报, 一切善法都会随之生起, 尝到涅盘的甘露妙味, 抵达无生无灭的无为境界, 还能生出智慧神通, 铲除各种烦恼杂念, 证得沙门的圣果, 最后靠自己抵达涅盘的境界。
什么是这一种法呢? 就是念佛。 ” 佛告诸比丘: “云何修行念佛, 便有名誉, 成大果报, 诸善普至, 得甘露味, 至无为处, 便成神通, 除诸乱想, 获沙门果, 自致涅盘? ”佛陀此问, 不是“不知而问”, 而是“引导比丘们深入思考”的善巧——前文言“念佛能致涅盘”, 是“果”; 此刻问“如何修行念佛能得此果”, 是“因”, 如农夫先告知“播种能丰收”, 再问“如何播种能丰收”, 让比丘们从“知果”转向“求因”, 这正是《增一阿含经》“循序渐进”的教化逻辑: 先立目标, 再寻路径, 不让众生盲目修行。
“云何修行念佛”的“修行”, 比前文“当修行”更进一层, 是“具体行持”的追问——非“泛泛而谈的念佛”, 而是“如何用心、 如何摄心”的实修方法, 如问“如何栽树能结果”, 需知“选种、 施肥、 浇水”的细节; 问“如何念佛能致涅盘”, 需知“忆佛何德、 如何不令心散”的关键, 这正是“广演品”的“广演”之妙: 将“念佛”一法从“名相”, 推向“具体行持”的深境。
后文重复“便有名誉……自致涅盘”, 也非冗余, 是“以果问因”的强化。 因为怕比丘们只关注“念佛”的名相, 而忽略“念佛需致此果”的目标, 故再列“果报”, 让比丘们知“修行念佛”不是“口头功夫”, 而是“需得此果”的实修, 如学生读书, 需知“读书能考中”, 再问“如何读书能考中”, 目标更明确, 动力更充足。
这话用通俗的话讲, 就是佛陀又对各位比丘说: “怎样修行念佛, 才能得到圣者的赞叹, 成就超越世间的大果报, 让一切善法随之生起, 尝到涅盘的甘露妙味, 抵达无生无灭的无为境界, 生出智慧神通, 铲除各种烦恼杂念, 获得沙门的圣果, 最后靠自己抵达涅盘的境界呢? ”
尔时, 诸比丘白世尊曰: “诸法之本, 如来所说。 惟愿世尊为诸比丘说此妙义, 诸比丘从如来闻已, 便当受持! ”“尔时”是比丘们闻佛陀设问后的反应时刻, 此时他们已生“求法之心”, 如干旱的土地渴望雨水, 如迷路的行人渴望指引, 这“求法心”正是“闻法受益”的前提, 也是《增一阿含经》“观机授法”的“机”——唯有众生主动求法, 佛陀的开示才能入心, 如病人主动求医, 医生的药方才能生效。
“诸法之本, 如来所说”, 这是比丘们对佛陀的恭敬认可——“诸法之本”是“一切法的根源与核心”, 比丘们知“念佛致涅盘”的妙义, 唯有佛陀能说透彻, 非他人可及, 如江河的源头在高山, 非平地可生; 如大树的根在土壤, 非空中可长。 这既是对佛陀“一切智”的赞叹, 也是对“法的尊贵”的认同, 为后续“闻法受持”打下“信心根基”。
“惟愿世尊为诸比丘说此妙义”, “惟愿”二字满含“恳切求法”的心意, 非敷衍的请求, 而是“渴望悟入实相”的迫切, 如饥人求食、 渴人求饮, 这正是“修行者应有的态度”——不傲慢、 不懈怠, 方能得法益; “说此妙义”的“妙义”, 是“念佛致涅盘的深层义理”, 非表面的“如何念”, 而是“为何念、 念何德、 如何念到心净”的核心, 比丘们求“妙义”, 而非“浅义”, 说明他们的根器已能承接深法, 这正是“广演品”得以展开的“根器基础”。
“诸比丘从如来闻已, 便当受持”, “受持”二字是关键, “受”是“领受义理, 不生疑惑”, 如人接物, 稳稳接住不落地; “持”是“忆持行持, 不令间断”, 如人护宝, 时时守护不丢失, 这二字将“闻法”与“践行”结合, 恰合《增一阿含经》“解行并重”的主旨: 闻而不受, 如耳边风; 受而不持, 如纸上谈兵, 唯有“受持”, 才能让“念佛”一法真正落地, 成为“自利利他”的工具。
这话用平常话说, 就是那时候, 各位比丘对世尊说: “一切法的根源与核心, 只有如来才能说清楚。 恳请世尊为我们这些比丘讲解这念佛的深层妙义, 我们从如来这里听了之后, 一定会好好领受并终身践行! ”
尔时, 世尊告诸比丘: “谛听! 谛听! 善思念之, 吾当为汝广分别之。 ”
“尔时”是佛陀回应比丘求法的时刻, 此时比丘们求法心殷, 佛陀便顺势开示, 如父母见孩子渴望知识, 便耐心教导, 这是“因缘和合”的圆满——众生求法、 佛陀说法, 二者相契, 方能成就法会的殊胜, 这正是《增一阿含经》“观机授法”的“应缘而说”: 不拒众生求法, 不违自身慈悲。
“谛听! 谛听! ”是佛陀对比丘们的郑重叮嘱, “谛”是“仔细、 专注”, 非“漫不经心”, 如人听重要指令, 不敢遗漏一字; 重复“谛听”, 是怕比丘们心有杂念, 错过关键义理, 如老师对学生反复说“认真听”, 怕其分心, 这是佛陀的慈悲细致——知众生心易散乱, 故再三提醒“收心听法”, 不令法音白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