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Next
首页 >参与辩经 我要辩经 辩经记录
澳藏•大藏经 > 小乘阿含部 > 增壹阿含经(第01卷~第10卷) > 《澳藏·增一阿含经》第一百二十八函卷
昵称:小阿含  发布时间:2025-09-26 14:36:01

《澳藏·增一阿含經》(二次校稿对勘传译版)以下辩经内容,乃澳门版《大藏经》中《增一阿含经》译经理事会第二次校稿对勘传译之文。由世界佛学研究中心总会(世佛研)副会长、《增一阿含经》译经理事会理事长廖建钧大檀樾,亲自组织编纂辩经。愿诸仁者发心,积极参与《澳藏》辩经之盛事,共沾法益,同沐佛恩。《澳藏》《大藏經》-《增-阿含經·廖建鈞闔家供奉》 初譯稿底本來源:世佛研編委會 校訂人:謝汝芯、李震、強小菲 校訂日期:二零二五年九月八日 《澳藏·增一阿含經》第一百二十八函卷 校訂稿 “我今當為作三分”的“三分”,是阿難尊者根據教法的性質、內容和作用,做出的分類規劃,這就像圖書館給書籍分類上架,讓讀者能按類查找。這種分類不是隨意的,而是基於對佛法的深刻理解——知道哪些是基礎的行為規範,哪些是核心的義理闡釋,哪些是具體的修行方法。 “造立十經為一偈”是更細緻的整理方法。“十經”是一個量詞,指若干相關的經文;“為一偈”是用一首偈頌(通常是四句)概括這些經文的核心思想,就像給每本書寫內容提要,讓人一眼就能知道這部經講的是什麼。 這種方法既便於記憶,也便於傳承,後世弟子看到偈頌,就能想起相關的經文大意。阿難尊者的這個決定,展現了他的智慧——不僅能“憶持”佛法,更能“整理”佛法,讓零散的教法變得有條理、有系統,這正是“總持智慧業”的體現。 這一句的意思是:我現在要把這些教法分為三類,並且每十部經編成一個偈頌來概括其要義。“契經一分律二分,阿毗曇經為三分。”阿難尊者具體說明瞭分類的內容:“第一類是契經,第二類是律典,第三類是阿毗曇經”。 “契經一分”的“契經”,即“經藏”,是佛陀針對眾生根器所說的種種義理,如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等,“契”是契合的意思——契合眾生的根器,契合佛陀的本懷,契合解脫的真理。經藏就像教科書的正文,是佛法的核心理論部分,引導眾生明白“為什麼要修行”、“修行的目標是什麼”。 “律二分”的“律”,即“律藏”,是佛陀制定的行為規範,包括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薩戒等,“律”有約束、規範之意,就像學校的校規、國家的法律,讓修行者知道“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通過持戒來守護身口意,打下修行的基礎。 “阿毗曇經為三分”的“阿毗曇經”,即“論藏”,是對經藏義理的深入闡釋和辨析,通常由大弟子或後世論師所造,“阿毗曇”意為“對法”——對釋經義、對破邪見, 就像教科書的注釋和輔導書,幫助修行者更深入地理解經義,知道“如何修行”,“修行的步驟是什麼”。 這“三藏”(經、律、論)的分類,讓無量的教法各歸其位,如同一座宮殿的三根樑柱,共同支撐起佛法的大廈。這一句的意思是:第一類是契經(經藏),第二類是律典(律藏),第三類是阿毗曇經(論藏)。 “過去三佛皆三分:契經、律、法為三藏。”阿難尊者進一步說明,這種分類並非首創,而是有傳承的:“過去的三位佛陀,他們的教法也都是分為三類:契經、律典、論法,合稱為三藏。” “過去三佛”指的是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即燃燈佛),他們是在釋迦牟尼佛之前出世的佛陀,雖然住世時間不同,度化的眾生不同,但流傳教法的方式是相通的——都以“三藏”的形式保存教法。這說明“三藏分類”不是偶然的,而是佛法流傳的必然規律,就像世間的任何學問,要想長久流傳,都需要有系統的分類和整理。 “契經、律、法為三藏”中的“法”即指論藏,與“阿毗曇經”同義。“三藏”合在一起,既包含了理論(經),又包含了實踐(律),還包含了對理論與實踐的深入解析(論),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沒有經藏,就不知修行的方向;沒有律藏,就沒有修行的根基;沒有論藏,就難以深入理解義理。 阿難尊者提及“過去三佛皆三分”,是為了讓大眾明白,他的分類方法是符合佛法傳統的,是可靠的、如法的,讓大家對結集的教法更有信心。這一句的意思是:過去的三位佛陀,他們的教法也都是分為三類:契經、律典、論法,合稱為三藏。 時阿難說經無量,誰能備具為一聚?我今當為作三分,造立十經為一偈。契經一分律二分,阿毗曇經為三分,過去三佛皆三分:契經、律、法為三藏。 這四句經文,展現了阿難尊者整理佛法的智慧與擔當。從提出“如何彙集”的問題,到給出“三分十經”的方案,再到具體說明“三藏”的內容,最後以“過去三佛”的傳統佐證,層層遞進,讓我們看到佛法的結集不是簡單的“復述”,而是有系統、有傳承的“整理”。 正如古德所言:“經如目,律如足,論如手足之導引。”三藏教法就像人的眼睛、雙腳和指引方向的智慧,共同幫助眾生走向解脫。 我們今天能讀到條理清晰的佛經,能系統地學習佛法,都要感恩阿難尊者的這份智慧——他不僅是“佛法的答錄機”,更是“佛法的整理師”,讓無量的教法如同散亂的珠子被串成莊嚴的項鏈,永遠閃耀著智慧的光芒。面對這樣的法寶,我們更應心懷恭敬,好好研讀,讓三藏的智慧融入自己的修行生活。 契經今當分四段:先名增一、二名中,三名曰長多瓔珞,雜經在後為四分。尊者阿難作是念:如來法身不敗壞,永存於世不斷絕,天人得聞成道果。 “契經今當分四段:先名增一、二名中,三名曰長多瓔珞,雜經在後為四分。”阿難尊者在確定三藏分類後,又對經藏(契經)做了更細緻的劃分:“現在要把契經分為四類:第一類叫增一,第二類叫中,第三類叫長多瓔珞,第四類是雜經,排在最後。” “契經今當分四段”的“四段”,是對經藏內部的再分類,就像把一大類書籍再分成幾個小類別,讓條理更清晰。這不是簡單的數量分割,而是根據經文的篇幅、內容側重和教化方式來劃分的,體現了阿難尊者對佛法的深刻把握。 “先名增一”即《增一阿含經》,其特點是“隨事增一”,從一法說到十法,如從一戒說到十戒,從一善說到十善,循序漸進,適合引導初機眾生,就像給孩童講故事,由簡到繁,容易理解。 “二名中”即《中阿含經》,篇幅和義理介於“增一”與“長”之間,側重闡明四聖諦等核心義理,如中等篇幅的論文,深入淺出地解析佛法要義。 “三名曰長多瓔珞”即《長阿含經》,“長”指篇幅較長,“多瓔珞”是比喻——就像精美的瓔珞由眾多寶珠串聯而成,這部經彙集了眾多重要的教法,如佛陀的本生、涅槃等大事,內容廣博而莊嚴,適合根器較深的修行者研讀。 “雜經在後為四分”即《雜阿含經》,“雜”不是雜亂,而是指收錄的經文涉及面廣,多為佛陀對弟子日常問答的記錄,如生活中的智慧點滴,雖零散卻實用,能解答修行中的各種具體問題。 這“四段”經藏,如同一套完整的教材,從入門到進階,從理論到實踐,滿足不同根器眾生的需求,讓每個人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教法。 這一句的意思是:現在要把契經分為四類:第一類叫增一,第二類叫中,第三類叫長多瓔珞,第四類是雜經,排在最後。 “尊者阿難作是念:如來法身不敗壞,永存於世不斷絕,”完成經藏的分類後,阿難尊者心中生起堅定的信念:“尊者阿難這樣想:佛陀的法身是不會敗壞的,會永遠存在於世間,不會斷絕。” “尊者阿難作是念”的“念”,不是普通的想法,而是基於對佛法實相的覺悟而產生的堅定信念。阿難尊者此刻的心境,已從最初的悲泣猶豫,轉為對法身常住的深刻體認。 “如來法身不敗壞”中的“法身”,是佛陀證得的真如本性,不生不滅、不增不減,超越一切時空限制。不同於有生有滅的肉體(應化身),法身就像虛空,雖看不見摸不著,卻無處不在,不會因任何外在因素而“敗壞”。 “永存於世不斷絕”則是說,只要佛法流傳,法身就會通過教法顯現其存在,就像太陽雖遠,其光芒卻能永遠照耀大地,讓眾生感受到溫暖與光明。阿難尊者的這個念頭,是對“佛法久住”的最深層保障——肉體雖逝,但法身常住;只要教法不滅,法身的力量就會永遠引導眾生走向覺悟。 這一句的意思是:尊者阿難這樣想:佛陀的法身是不會敗壞的,會永遠存在於世間,不會斷絕。 “天人得聞成道果。”阿難尊者進一步想到佛法流傳的意義:“天上的眾生和人間的眾生,只要能聽聞佛法,就能成就道果”。“天人”即天道眾生和人道眾生,這兩類眾生有善根、有智慧,能聽聞並理解佛法,是佛法的主要度化對象。 “得聞”不僅是耳朵聽到聲音,更是內心生起信解,如種子遇到陽光雨露,能生根發芽。“成道果”指通過修行證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果等解脫果位,乃至菩薩果、佛果。 佛法的最終目的不是讓人多懂一些知識,而是讓人通過聞、思、修,斷除煩惱,成就道果,就像醫生開藥方不是為了展示醫術,而是為了治好病人的疾病。 阿難尊者想到“天人得聞成道果”,更堅定了傳承佛法的決心——自己此刻的整理與宣說,不是為了完成一項任務,而是為了讓無量眾生能因佛法而脫離苦海、成就聖果,這才是對佛陀最好的報恩,也是法身“永存於世”的真正體現。 這一句的意思是:天上的眾生和人間的眾生,只要能聽聞佛法,就能成就道果。 契經今當分四段:先名增一、二名中,三名曰長多瓔珞,雜經在後為四分。尊者阿難作是念:如來法身不敗壞,永存於世不斷絕,天人得聞成道果。 這幾句經文,從經藏的具體分類,到對法身常住的體認,再到對眾生得度的期許,展現了阿難尊者從“事”到“理”、從“己”到“他”的完整心境。經藏的分類是“事”,是讓佛法有序流傳的方便;法身不敗壞是“理”,是佛法能流傳的根本依據;天人成道果是“用”,是佛法流傳的最終目的。 正如古德所言:“事以載理,理以顯用,理事圓融,方是佛法全貌。”阿難尊者通過整理教法(事),彰顯法身常住(理),最終讓眾生得度(用),這正是佛法“悲智雙運”的體現。 我們今天能讀到這些分類清晰的經文,能在煩惱中找到解脫的路徑,都源於阿難尊者當年的這份用心——他不僅讓佛法“有序”,更讓佛法“有靈”,讓每一部經都成為連接眾生與法身的橋樑。面對這樣的法寶,當以感恩心受持,以實踐心修行,方能不負這份跨越千年的法緣。 或有一法義亦深,難持難誦不可憶,我今當集一法義,一一相從不失緒,亦有二法還就二,三法就三如連珠,四法就四五亦然,五法次六六次七。 “或有一法義亦深,難持難誦不可憶,”阿難尊者在整理經藏時,考慮到了教法的複雜性:“有些單獨的一法,其義理也十分深奧,難以受持、難以誦讀、難以記憶。” “或有一法”指的是那些以“一”為核心的教法,如“一乘”“一心”“一實相”等。這些看似簡單的“一法”,實則蘊含著佛法的根本義理,並非表面的數量“一”,而是“不二”、“歸一”的深義,如大海的源頭,看似涓涓細流,實則連接著廣闊的汪洋。 “義亦深”點出了這些一法的特點——義理深奧,不是淺嘗輒止就能理解的。就像一顆濃縮的寶珠,體積雖小,卻蘊含著無盡的光彩。正因為“義深”,才會“難持難誦不可憶”——“持”是受持於心,“誦”是背誦於口,“憶”是記憶不忘,這些一法因義理深邃,若沒有系統的梳理,很容易被誤解或遺忘,如同散落的鑽石,雖珍貴卻難以妥善保存。 阿難尊者的這句話,不是在抱怨教法難整理,而是在為後續的“一一相從”做鋪墊——正因為有“難持難誦”的教法,才更需要有條理地彙集。 這一句的意思是:有些單獨的一法,義理也十分深奧,難以受持、難以誦讀、難以記憶。 “我今當集一法義,一一相從不失緒,”針對上述問題,阿難尊者提出瞭解決方案:“我現在要把這些一法的義理彙集起來,讓它們一一相連相從,不失去原有的次第條理。” “我今當集一法義”的“集”,不是簡單的堆積,而是像串手鏈一樣,把一顆顆單獨的珠子(一法)用線(義理關聯)串起來,讓它們成為一個整體。這裏的“一法義”,既包括單獨的“一法”,也包括與“一”相關的系列教法,如從“一戒”到“一智慧”,讓“一法”的深義通過不同角度展現出來。 “一一相從不失緒”中的“相從”是相互關聯、前後呼應的意思,“不失緒”是不打亂原有的次第。就像寫文章,每一段都要承接上一段的意思,每一句都要服務於中心思想,讓讀者能順著思路理解。阿難尊者通過這樣的整理,讓深奧的一法義理變得有跡可循,如在迷宮中鋪上路徑,讓修行者能順利找到出口。 這種“一一相從”的整理方法,體現了佛法“圓融無礙”的特點——看似獨立的教法,實則相互關聯,共同構成完整的解脫之道。這一句的意思是:我現在要把這些一法的義理彙集起來,讓它們一一相連相從,不失去原有的次第條理。 “亦有二法還就二,三法就三如連珠,”阿難尊者進一步說明整理多法的方法:“也有二法的內容,就按二法來彙集;三法的內容,就按三法來彙集,就像串聯的珍珠一樣(前後相連)。” “亦有二法還就二”中的“二法”,如“止觀”、“定慧”、“悲智”等,這些教法以“二”為對舉,相互依存、不可偏廢。整理時不強行拆分,也不隨意合併,而是保持其“二法”的原貌,讓讀者明白其中的辯證關係,如鳥之雙翼、車之兩輪,缺一不可。 “三法就三如連珠”中的“三法”,如“三寶”(佛、法、僧)、“三學”(戒、定、慧)、“三心”(出離心、菩提心、空性見)等,這些教法以“三”為次第或圓滿,整理時讓它們像連珠一樣串聯,前一法為後一法的基礎,後一法為前一法的提升。如“三學”中,戒為基礎,定依戒生,慧依定發,環環相扣,缺一不可。 “如連珠”的比喻十分形象——珍珠串在一起,既保持了各自的圓潤,又形成了整體的莊嚴;三法彙集在一起,既保留了各自的義理,又展現了相互的關聯,讓修行者能按次第修學,不致錯亂。 這一句的意思是:也有二法的內容,就按二法來彙集;三法的內容,就按三法來彙集,像串聯的珍珠一樣前後相連。 “四法就四五亦然,五法次六六次七,”阿難尊者繼續說明,這種按數字分類的方法可以類推:“四法的內容就按四法彙集,五法也是如此;五法之後接著是六法,六法之後接著是七法(依次類推)。” “四法就四”如“四聖諦”(苦、集、滅、道)、“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等,這些教法以“四”為完整體系,涵蓋了修行的核心要素,整理時保持其“四”的完整性,讓眾生能全面理解苦的根源與解脫的路徑。 “五亦然”指五法如“五戒”“五蘊”等,也按其原有數字彙集。“五法次六”如“五根”(信、進、念、定、慧)之後是“六度”(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次七”如“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之後是“七覺支”(擇法、精進、喜、輕安、念、定、舍)。 這些數字次第並非隨意排列,而是體現了修行的進階——從基礎的行為規範(五戒)到深層的智慧開發(七覺支),一步一個腳印,如登臺階般穩步上升。 這種按數字次第整理的方法,就像給佛法建了一個“索引”,讓修行者能按“一、二、三、四……”的順序找到對應的教法,明白自己當下該修什麼、下一步該修什麼,避免盲目修行。 這一句的意思是:四法的內容就按四法彙集,五法也是如此;五法之後接著是六法,六法之後接著是七法(依次類推)。 或有一法義亦深,難持難誦不可憶,我今當集一法義,一一相從不失緒,亦有二法還就二,三法就三如連珠,四法就四五亦然,五法次六六次七。這四句經文,詳細闡述了阿難尊者整理教法的具體方法——按“一、二、三、四……”的數字次第,將相關教法分類彙集,讓深奧的義理變得條理清晰,讓零散的教法形成系統。 這種方法看似簡單,實則蘊含著對眾生根器的深刻洞察——眾生的認知往往從具體的數字、次第入手,通過“一一相從”、“如連珠”的整理,能讓不同根器的眾生都能循序漸進地理解佛法。 正如古德所言:“法雖無量,有條則明;理雖幽深,有次則入。”阿難尊者的整理,不僅是對教法的保存,更是對眾生的慈悲——他知道,只有讓佛法變得“可知、可學、可修”,才能真正利益眾生。 我們今天能按部就班地學習“四聖諦”、“八正道”等教法,都要感恩這份細緻的整理,讓我們在浩瀚的佛法中,能找到清晰的修學路徑,一步步走向覺悟。八法義廣九次第,十法從十至十一,如是法寶終不忘,亦恒處世久存在。於大眾中集此法,即時阿難升乎座,彌勒稱善快哉說,諸法義合宜配之。 “八法義廣九次第,十法從十至十一,”阿難尊者的整理方法繼續延伸,涵蓋了更多數字的教法:“八法的義理廣博,九法有其先後次第,十法從十開始,一直到十一法(都按這樣的方式整理)。” “八法義廣”中的“八法”,如“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這些教法涵蓋了從思想到行為、從基礎到究竟的完整修行路徑,義理廣博如大地,能承載眾生的修行之路。“義廣”二字點出其特點——不僅包含具體的修行方法,更蘊含著對生命實相的深刻洞察,能適應不同根器的眾生。 “九次第”指“九法”如“九次第定”(從初禪到滅盡定的九種禪定),這些教法有嚴格的先後順序,前一法是後一法的基礎,後一法是前一法的昇華,如登九層高臺,必須一階一階向上,不能躐等而求。這種“次第”是修行的保障,避免眾生因急於求成而誤入歧途。 “十法從十至十一”中的“十法”如“十善業”(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嗔、不癡),是眾生趨吉避凶的根本; “十一法”則是在十法基礎上的延伸,如“十一善心所”等,雖數量增加,卻仍遵循“以數分類”的原則。 這種從“十至十一”的延續,體現了佛法的包容性——既重視基礎的“十法”,也不忽略更細緻的“十一法”,讓教法體系無有遺漏。 這一句的意思是:八法的義理廣博,九法有其先後次第,十法從十開始,一直到十一法(都按這樣的方式整理)。 “如是法寶終不忘,亦恒處世久存在。”阿難尊者堅信,通過這樣的整理,教法能得以長久流傳:“像這樣整理的法寶,終究不會被遺忘,也會永遠在世間存在下去。” “如是法寶”指的是按數字次第整理的經藏教法,這些教法之所以被稱為“法寶”,是因為它們能像珍寶一樣,滿足眾生解脫的願望,是三界中最珍貴的財富。“終不忘”不僅指不會被阿難尊者遺忘,更指後世弟子能通過這樣的整理方法,輕鬆記憶、受持教法,如手握地圖,不會迷失方向。 “亦恒處世久存在”是阿難尊者的願力與信心。佛法的存在,不依賴於外在的形式,而在於眾生的需求與傳承。當教法被整理得條理清晰、易於理解時,就會像火種一樣,代代相傳,永遠不會熄滅。即使經歷歲月的變遷,王朝的更迭,只要有人渴望解脫,這些“法寶”就會如星辰般照耀世間。 這一句的意思是:像這樣整理的法寶,終究不會被遺忘,也會永遠在世間存在下去。 “於大眾中集此法,即時阿難升乎座,”整理方法確定後,便進入了實際的結集環節:“在大眾之中彙集這些教法,當時阿難尊者就登上了法座。” “於大眾中集此法”的“大眾”,包括迦葉尊者等聖賢弟子、彌勒菩薩、諸天護法以及四眾弟子,這樣的場合莊嚴而殊勝,如同在萬邦來朝的大典上宣告重要法令,讓每一個參與者都成為佛法傳承的見證者。“集此法”不是簡單的誦讀,而是對教法的正式確認與彙編,讓零散的教法從此有了固定的形態。 “即時阿難升乎座”中的“升乎座”是極具象徵意義的舉動。法座在僧團中代表著法的尊嚴,阿難尊者升座,意味著他從“侍者”轉變為“法的傳承者”,肩負起將佛陀教法傳遞給後世的重任。這一刻,他的身影雖不如佛陀高大,卻承載著與佛陀同樣的慈悲與智慧,如接力賽中接過最後一棒的選手,即將沖向終點。 這一句的意思是:在大眾之中彙集這些教法,當時阿難尊者就登上了法座。 “彌勒稱善快哉說,諸法義合宜配之。”阿難尊者升座後,彌勒菩薩首先表達了讚歎:“彌勒菩薩稱讚說‘善哉’,稱揚這是絕妙的說法,認為這些教法的義理相互契合,恰當匹配。” “彌勒稱善快哉說”中的“稱善”是彌勒菩薩以菩薩的智慧,印證阿難尊者的整理方法符合佛法的本懷;“快哉說”則是對這種整理方法的讚歎——既簡潔明瞭,又包羅萬象,能讓佛法的義理清晰呈現,如久旱逢甘霖,讓人身心暢快。彌勒菩薩作為未來佛,他的讚歎不僅是對阿難的肯定,更是對佛法“久住世間”的加持。 “諸法義合宜配之”點出了讚歎的原因——阿難尊者整理的教法,不是機械的數字堆砌,而是讓“諸法義合”(義理相互契合)、“宜配之”(恰當匹配)。如“八正道”與“十善業”相互配合,“戒定慧”與“六度”相輔相成,整個教法體系如精密的鐘錶,各個零件完美咬合,共同運轉。 這一句的意思是:彌勒菩薩稱讚說“善哉”,稱揚這是絕妙的說法,認為這些教法的義理相互契合,恰當匹配。 八法義廣九次第,十法從十至十一,如是法寶終不忘,亦恒處世久存在。於大眾中集此法,即時阿難升乎座,彌勒稱善快哉說,諸法義合宜配之。 這四句經文,描繪了佛法結集的關鍵瞬間——從整理方法的完善,到阿難尊者升座的莊嚴,再到彌勒菩薩的讚歎,每一個環節都充滿了神聖與使命感。阿難尊者的整理,讓無量教法“義合宜配”,如散亂的音符被譜成樂章;而大眾的見證與讚歎,則為這樂章增添了莊嚴的和聲。 正如古德所言:“法有序則能傳,義相合則能久。”阿難尊者以數字為綱,以義理為脈,讓佛法如大樹生根發芽,枝繁葉茂。 我們今天能在經文中讀到條理清晰的“八正道”、“十善業”,能順著這些教法一步步修行,都要感恩當年阿難尊者的用心整理,感恩彌勒菩薩等聖者的護持讚歎。面對這樣的法寶,當以恭敬心受持,以實踐心踐行,方能不負這份跨越千年的法緣。 更有諸法宜分部,世尊所說各各異,菩薩發意趣大乘,如來說此種種別。人尊說六度無極:佈施、持戒、忍、精進、禪、智慧力如月初,逮度無極睹諸法。 “更有諸法宜分部,世尊所說各各異,”阿難尊者在整理過程中,還考慮到了教法的多樣性:“還有更多的教法,適合分門別類,因為佛陀所說的內容各有不同,所以需要按需整理。” “更有諸法宜分部”的“更有諸法”,指除了按數字次第整理的教法外,還有許多針對不同根器、不同發心的教法,這些教法就像藥店裏的各種藥材,雖都能治病,但針對的病症不同,需要分開存放,才能方便取用。“宜分部”體現了阿難尊者的細緻——不是所有教法都適合用數字歸納,有些需要按內容性質單獨分類,才能盡顯其義。 “世尊所說各各異”點出了佛陀說法的特點,佛陀應機說法,如醫生對症下藥:對小乘根器說解脫道,對大乘根器說菩薩道;對在家眾說人天善法,對出家眾說涅槃妙法。這些教法看似“各異”,實則都是為了引導眾生離苦得樂,如同不同的道路最終都通向同一座城市。 這一句的意思是:還有更多的教法適合分門別類,佛陀所說的內容各有不同(需按需整理)。 “菩薩發意趣大乘,如來說此種種別。”在這些“各異”的教法中,有一類專為大乘根器而說:“對於那些發菩提心、趨向大乘道的菩薩,佛陀為他們宣說了這些種種不同的教法。” “菩薩發意”指菩薩初發菩提心,即“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大願,這顆心如同燎原的火種,能燒毀煩惱,照亮眾生。“趣大乘”的“趣”是趨向、趣向之意,大乘道以度化眾生為己任,不像小乘道側重個人解脫,如一條大河,不僅要自身流淌,還要滋潤兩岸萬物。 “如來說此種種別”中的“種種別”,指佛陀為菩薩所說的六度、十地、菩薩戒等教法,這些教法看似複雜,實則都圍繞“菩提心”展開:佈施是放下貪著,持戒是守護眾生,忍辱是慈悲的體現……每一種“別”都是成就菩薩道的必要資糧,如不同的零件共同組成一輛大車,能載眾生駛向佛果。 這一句的意思是:對於發菩提心、趨向大乘道的菩薩,佛陀為他們宣說了這些種種不同的教法。 “人尊說六度無極:佈施、持戒、忍、精進、禪、智慧力如月初,”在大乘教法中,最核心的便是六度:“佛陀(人尊)宣說的六度無極,包括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它們的力量如同初升的月亮,會逐漸圓滿。” “人尊”是對佛陀的尊稱,因佛陀是世間最尊貴的覺悟者,能引導眾生脫離凡俗。“六度無極”的“無極”意為沒有邊際、無窮無盡——菩薩行六度不是為了完成任務,而是以無盡的慈悲與智慧,在無量眾生中踐行,直至成佛。 “佈施”是給予眾生財物、法教、無畏,破除自己的貪吝;“持戒”是遵守善法,不傷害眾生,守護自己的身口意;“忍辱”是忍受身心的痛苦與外界的違緣,培養慈悲與定力;“精進”是對善法不懈怠,對煩惱不縱容;“禪定”是讓心專注一境,不被妄念擾亂;“智慧”是了知諸法空性,不被表像迷惑。 這六度如六艘大船,能載菩薩渡過生死苦海。“如月初”的比喻極妙:初月雖不圓滿,卻有逐漸圓滿的趨勢;菩薩行六度,從初發心到圓滿佛果,也是一個循序漸進、不斷增上的過程,最終如滿月般光明普照。 這一句的意思是:佛陀宣說的六度無極,包括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它們的力量如同初升的月亮(逐漸圓滿)。 “逮度無極睹諸法。”踐行六度能達到究竟的果位:“通過踐行六度無極,就能親見一切諸法的實相。”“逮度無極”的“逮”是達到、成就之意,“度無極”即圓滿六度——不僅形式上踐行,更能以智慧觀照其空性,不著於相,就像有人不僅會划船,還能看透水流的規律,自在駕馭船隻。 “睹諸法”指親見諸法的實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一不異,這不是通過思維推理得出的結論,而是通過六度的修行,斷除煩惱障與所知障後,以佛眼親證的境界。此時菩薩會明白,一切諸法都是因緣和合,沒有固定的自性,從而生起平等心與大悲心,更精進地度化眾生。 這一句的意思是:通過踐行六度無極,就能親見一切諸法的實相。 更有諸法宜分部,世尊所說各各異,菩薩發意趣大乘,如來說此種種別。人尊說六度無極:佈施、持戒、忍、精進、禪、智慧力如月初,逮度無極睹諸法。 這四句經文,從大乘教法的分類,到六度的具體內容與意義,展現了佛法的深廣與圓滿。阿難尊者整理這些教法,不僅是為了保存文字,更是為了讓後世的大乘行者能找到清晰的修行路徑——從發菩提心開始,以六度為舟,在度化眾生的過程中圓滿自己的佛果。 正如古德所言:“小乘以解脫為極,大乘以度生為宗;六度為大乘舟楫,能載眾生到涅槃岸。”我們今天能讀到這些關於六度的教法,能明白大乘菩薩的發心與行持,都要感恩阿難尊者的整理與傳承。若能在生活中踐行六度——哪怕是微小的佈施、一句善言的持戒、一次耐心的忍辱,都是在向“逮度無極睹諸法”的境界靠近,都是在延續佛陀與菩薩的慈悲願力。 諸有勇猛施頭目,身體血肉無所惜,妻妾國財及男女,此名檀度不應棄。戒度無極如金剛,不毀不犯無漏失,持心護戒如壞瓶,此名戒度不應棄。 “諸有勇猛施頭目,身體血肉無所惜,”這一句具體闡釋了佈施度的極致行持:“那些勇猛的菩薩,能佈施自己的頭顱、眼睛,對於身體、血肉也毫不可惜。”“諸有勇猛”中的“勇猛”,不是匹夫之勇,而是菩薩破除貪著後的大無畏精神。 普通人對自己的身體、財物視若珍寶,而菩薩因發菩提心,了知“我”與“我所”皆是虛妄,為了度化眾生、成就佛道,能超越對身心的執著,如勇士面對強敵毫無退縮。“施頭目,身體血肉無所惜”是佈施的極致表現,佛陀在因地修行時,曾有“捨身飼虎”、“割肉喂鷹”的公案,正是這種佈施的體現。 這並非鼓勵盲目傷害身體,而是象徵菩薩對“我執”的徹底破除——連最珍貴的身體都能佈施,更何況外在的財物?這種佈施的核心是“無所惜”,即心中沒有絲毫不舍與掛礙,如太陽照耀大地,不求回報,只為利益眾生。這樣的佈施,能破除最深的貪吝煩惱,積累無量福德資糧,是菩薩道上不可或缺的修行。 這一句的意思是:那些勇猛的菩薩,能佈施自己的頭顱、眼睛,對於身體、血肉也毫不可惜。 “妻妾國財及男女,此名檀度不應棄。”除了身體佈施,日常的財物佈施同樣重要:“(菩薩能佈施)妻子、妾室、國家、財富以及兒女,這才叫做佈施度(檀度),不應該放棄。” “妻妾國財及男女”列舉的是世間人最執著的事物:“妻妾”代表親情與情愛,“國財”代表權力與財富,“男女”代表子女與傳承,這些都是凡夫心中“我所擁有”的核心,執著越深,痛苦越重。 “此名檀度不應棄”中的“檀度”即佈施度,“檀”是梵文音譯,意為“佈施”。菩薩行佈施,並非要刻意捨棄這些事物,而是不執著於“擁有”,在需要時能歡喜給予。如佛陀前世為國王時,曾將國家佈施給婆羅門,並非不愛子民,而是以平等心利益眾生;將子女佈施給他人,並非無情,而是讓他們在不同因緣中種下善根。 “不應棄”強調佈施度是菩薩道的基礎,無論小至一文錢的佈施,還是大至國家兒女的佈施,其核心都是破除貪著、利益眾生,這種心行永遠不能放棄。這一句的意思是:(菩薩能佈施)妻子、妾室、國家、財富以及兒女,這才叫做佈施度,不應該放棄。 “戒度無極如金剛,不毀不犯無漏失,”接下來闡釋戒度的殊勝:“戒度無極如同金剛一般堅固,不毀壞、不違犯,沒有絲毫疏漏過失。” “戒度無極”的“戒度”即持戒度,“無極”同樣指沒有邊際——菩薩持戒,不僅限於形式上的不犯,更能以慈悲與智慧,隨順不同因緣護持戒律,廣度眾生而不違背根本。“如金剛”是絕妙的比喻:金剛堅硬無比,能摧一切而不被一切所摧;菩薩的戒行也是如此,能抵禦貪嗔癡等煩惱的侵襲,不為外境誘惑所動。如蓮花生於污泥而不染,菩薩處世間而不違戒律,這份堅固源於對因果的深信與對眾生的慈悲——知道持戒能護己護他,故能堅守不犯。 “不毀不犯無漏失”指菩薩持戒的嚴謹:“不毀”是不主動破壞戒律,“不犯”是不被動觸犯戒律,“無漏失”是連細微的過失都能避免。這不是刻板的束縛,而是如護明珠般小心翼翼,不讓戒律因自己的疏忽而蒙塵。 這一句的意思是:戒度無極如同金剛一般堅固,不毀壞、不違犯,沒有絲毫疏漏過失。 “持心護戒如壞瓶,此名戒度不應棄。”進一步說明持戒的用心:“守護心念、護持戒律要像保護即將破碎的瓶子一樣謹慎,這才叫做戒度,不應該放棄。” 二校匯總: 一、對全文進行了分段 二、增加了頁碼 三、第1頁“為什麼要修行”“修行的目標是什麼”增加了標點〔、〕

1页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共1页
澳藏•大藏经 • 小乘阿含部 • 增壹阿含经(第01卷~第10卷) 繁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