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藏·增一阿含經》(二次校稿对勘传译版)以下辩经内容,乃澳门版《大藏经》中《增一阿含经》译经理事会第二次校稿对勘传译之文。由世界佛学研究中心总会(世佛研)副会长、《增一阿含经》译经理事会理事长廖建钧大檀樾,亲自组织编纂辩经。愿诸仁者发心,积极参与《澳藏》辩经之盛事,共沾法益,同沐佛恩。《澳藏》《大藏經》-《增-阿含經·廖建鈞闔家供奉》
初譯稿底本來源:世佛研編委會
校訂人:曹伊潔、王陽、強小菲
校訂日期:二零二五年九月八日
《澳藏·增一阿含經》第一百三十函卷 校訂稿
阿難尊者對說法地點的嚴謹記錄,為佛法的流傳紮下了堅實的根基,讓後世眾生能沿著這些“足跡”,追溯佛法的源頭,感受佛陀的慈悲與智慧。
我們今天讀經時,看到這些具體的地點,更應珍惜這份歷經千年傳承的教法,以恭敬心學習,以實踐心踐行,讓佛法的“足跡”在自己的生命中延續。
吾所從聞一時事,佛在舍衛及弟子,只桓精舍修善業,孤獨長者所施園。時佛在中告比丘:當修一法專一心,思惟一法無放逸,雲何一法?
“吾所從聞一時事,佛在舍衛及弟子,”阿難尊者開始具體描述一段親聞的教法因緣:“我所聽聞的某一時候發生的事情是這樣的:佛陀在舍衛國,身邊還有眾多弟子。”
“吾所從聞”強調這是阿難尊者親耳聽聞的教法,體現了結集的真實性;“一時”是經典中常見的時間表述,因佛法的流傳重在義理而非具體時間,用“一時”既尊重事實(時間久遠難以精確考證),又不執著於表像,如說“曾經”而不糾結於“哪年哪月”,更顯教法的超越性。
“佛在舍衛及弟子”點明了事件的核心要素——說法的主體(佛)、地點(舍衛)、受眾(弟子)。舍衛國如前文所述,是佛陀弘法的核心區域,弟子們常隨左右,形成了穩定的修行團體,這種“佛與弟子同在”的場景,是佛法流傳的常態,如同老師與學生在教室中教學,自然而莊嚴。
這一句的意思是:我所聽聞的某一時候發生的事情是這樣——佛陀在舍衛國,身邊還有眾多弟子。
“只桓精舍修善業,孤獨長者所施園。”進一步描述佛陀與弟子所在的具體場所:“(佛陀與弟子)在祇桓精舍修行善業,這處園地是由孤獨長者佈施的。”
“只桓精舍”即祇樹給孤獨園,是佛陀弘法的重要場所,“祇桓”是“祇陀太子”的簡稱,這位太子將自己的花園佈施出來;“精舍”是修行者居住、修行的地方,如同現在的寺院,是遠離塵囂、專修善法的清淨地。
“孤獨長者所施園”講述了精舍的由來,“孤獨長者”是一位樂善好施的富商,因常救濟孤獨之人而得名,他為了請佛陀住世說法,以黃金鋪地的誠意買下園地,與祇陀太子共同成就了這一功德。這種“佈施園地”的善業,是佛法流傳的重要外緣,如同有人搭建了講堂,老師才能安心授課。
“修善業”則點明了眾人在精舍的核心活動——修行一切善法,包括持戒、禪修、聞法等,祇桓精舍不僅是物理空間,更是“善業”的載體,無數弟子在此成就道果,讓這裏成為佛法的“聖地”。
這一句的意思是:(佛陀與弟子)在祇桓精舍修行善業,這處園地是由孤獨長者佈施的。
“時佛在中告比丘:當修一法專一心,”佛陀在精舍中對弟子宣說具體的修行方法:“當時佛陀在祇桓精舍中告訴比丘們:應當修持一種法,讓心專注一境。”
“時佛在中告比丘”中的“在中”即指在祇桓精舍內,“告比丘”明確了說法的對象是出家弟子,因為比丘是佛法的核心傳承者,需要更精純的修行方法。佛陀的“告”是慈悲的教誨,如醫生對患者的叮囑,針對性極強。
“當修一法專一心”是修行的總綱,“一法”是具體的修行所緣,“專一心”是修行的關鍵——心若散亂,如風中燭火搖曳不定,難以成就任何功德;心若專注,如磐石穩固,能生起智慧光明。這一句看似簡單,卻點出了修行的核心:不在於修法的多寡,而在於心的專注與否。
這一句的意思是:當時佛陀在祇桓精舍中告訴比丘們:應當修持一種法,讓心專注一境。 
“思惟一法無放逸,雲何一法?”佛陀進一步闡釋這一法的內涵:“觀想思維這一法時,不要放逸懈怠,那麼這是哪一種法呢?”
“思惟一法無放逸”中的“思惟”不是凡夫的分別妄想,而是以正念觀照所緣之法,如用放大鏡聚焦於一點;“無放逸”是對治懈怠的關鍵,修行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唯有不放逸,才能讓心始終安住於所緣。 
吾所從聞一時事,佛在舍衛及弟子,只桓精舍修善業,孤獨長者所施園。時佛在中告比丘:當修一法專一心,思惟一法無放逸,雲何一法?
這四句經文,從具體的弘法場景入手,逐步引出修行方法,展現了佛法“從境到法、從泛到專”的教化邏輯。祇桓精舍的清淨環境是“境”,佛陀對弟子的教誨是“緣”,“專一心”的修行是“法”,三者結合,讓修行有了具體的路徑。
正如古德所言:“境淨則心易安,法專則功易成;念佛一法,攝心之最勝方便也。”我們今天雖不在祇桓精舍,卻能通過經文憶念佛陀的教誨,在日常生活中踐行“專一心”的修行,以不放逸的態度守護心念,讓心在雜亂中找到安定的錨點,這便是對這段教法最好的繼承。
謂念佛,法念、僧念及戒念,施念去相次天念,息念、安般及身念,死念除亂謂十念。此名十念更有十,次後當稱尊弟子,初化拘鄰真佛子,最後小者名須拔。
“雲何一法?謂念佛”揭曉了這一法的具體內容——“念佛”。“念佛”在小乘中是觀想佛陀的功德、相好、智慧,如觀想佛陀“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從而生起恭敬心、向道心;在大乘中則包含憶念佛的慈悲、智慧、願力,乃至觀想“自心是佛”,契入佛的法身實相。
無論哪種層面,念佛都是收攝散心、淨化心念的殊勝方法,如同以磁石吸附鐵屑,能讓散亂的心回歸正念。佛陀選擇“念佛”作為“一法”,因佛陀是眾生的導師,憶念佛陀能自然生起善法,遠離煩惱,是最容易讓心專注的所緣之一。
這一句的意思是:觀想思維這一法時,不要放逸懈怠,那麼這是哪一種法呢?就是念佛。 
“法念、僧念及戒念,施念去相次天念,息念、安般及身念,死念除亂謂十念。”這一句詳細列舉了十念的具體內容:“法念、僧念以及戒念,施念(需去除執著相),接著是天念,息念、安般念以及身念,死念(能去除心的散亂),這就是所說的十念。”
“法念”即憶念佛法的真理與妙用,想到佛法能引導眾生脫離苦海,從而生起對法的信心與修學的決心,如同旅人想到指南針能指引方向,心中便充滿希望。
“僧念”是憶念僧團的清淨與和合,想到僧眾作為佛法的傳承者,能給予自己修行上的助益,從而生起親近僧團之心。
“戒念”是憶念戒律的莊嚴與重要,想到持戒能守護身心、積累善業,從而生起嚴謹持戒的態度,如同想到法律能維護社會秩序,便自覺遵守。
“施念去相”指的是憶念佈施的功德,但要去除對佈施者、所施之物、受施者的執著相,不執著於佈施的功德大小,以清淨心行佈施,如同播種時不執著於收穫多少,只管用心耕耘。
“次天念”是憶念天道的福報源於善業,想到行善能得善果,從而激勵自己積極修善,但不執著於天道的享樂,而是以此為修行的助緣。
“息念”與“安般念”意思相近,都是通過觀照呼吸的出入來收攝心念,讓心安定下來,如同通過調整呼吸來平復激動的情緒。“身念”是觀想身體的不淨、無常,從而破除對身體的執著,如觀想身體由四大組成,終將敗壞,進而放下貪愛。
“死念”是憶念死亡的無常,想到生命隨時可能終結,從而珍惜時光、精進修行,去除心的散亂,如想到人生短暫,便不再虛度光陰。
“謂十念”明確了以上十種念法合稱為十念,它們都是收攝心念、淨化心靈的重要修行方法,能幫助修行者在不同層面提升自己。
這一句的意思是:法念、僧念以及戒念,施念(需去除執著相),接著是天念,息念、安般念以及身念,死念(能去除心的散亂),這就是所說的十念。 
“此名十念更有十,次後當稱尊弟子,”這一句表明十念之外還有其他的十法,並引出對佛陀尊貴弟子的提及:“這叫做十念,此外還有其他的十法,接下來應當稱說佛陀的尊貴弟子。”
“此名十念更有十”中的“更有十”說明佛法中以“十”分類的教法還有很多,十念只是其中之一,體現了佛法的廣博與豐富,如同一個寶庫中除了這十件珍寶,還有其他眾多珍寶。
“次後當稱尊弟子”自然地過渡到下文,將要介紹佛陀的尊貴弟子。這些弟子是佛法的踐行者和傳播者,他們的事蹟和修行成就能給後世眾生帶來啟發和信心,如同榜樣的力量能激勵人們不斷進步。
這一句的意思是:這叫做十念,此外還有其他的十法,接下來應當稱說佛陀的尊貴弟子。 
“初化拘鄰真佛子,最後小者名須跋。”這一句提及了佛陀最初和最後度化的弟子:“最初被度化的拘鄰(等人)是真正的佛弟子,最後度化的年少弟子名叫須拔。”
“初化拘鄰真佛子”中的“拘鄰”即憍陳如,他是佛陀成道後初轉法輪時最先度化的五比丘之一。“初化”標誌著佛陀弘法事業的正式開始,“真佛子”表明他們能夠領悟佛法、依教修行,成為真正的佛弟子,如同第一批接受真理並踐行的人,意義非凡。
“最後小者名須跋”中的“最後小者”指的是佛陀涅槃前最後度化的弟子,“小者”可能指其年齡較小或出家時間較短。“須拔”即須跋陀羅,他在佛陀涅槃前聽聞佛法,當下證得阿羅漢果,成為佛陀最後度化的弟子。
這一記載體現了佛陀度化眾生的慈悲直至最後一刻,無論何時何地,只要眾生有因緣、能信受,佛陀都能引導其解脫。
這一句的意思是:最初被度化的拘鄰(等人)是真正的佛弟子,最後度化的弟子名叫須跋。
謂念佛,法念、僧念及戒念,施念去相次天念,息念、安般及身念,死念除亂謂十念。此名十念更有十,次後當稱尊弟子,初化拘鄰真佛子,最後小者名須拔。
這幾句經文,先詳細介紹了十念這一重要的修行方法,展現了佛法對心念調伏的重視,隨後過渡到對佛陀弟子的提及,通過最初和最後度化的弟子,體現了佛陀弘法的開端與延續,以及度化眾生的平等與慈悲。
正如古德所言:“十念收心,淨念相繼;弟子承法,薪火相傳。”我們在修行中,可借助十念的方法來調伏自己的散亂心,同時也能從佛陀弟子的事蹟中汲取力量,堅定自己的修學信心,讓佛法的智慧與慈悲在心中不斷傳承。 
以此方便了一法,二從二法三從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之法無不了。從一增一至諸法,義豐慧廣不可盡,一一契經義亦深,是故名曰增壹含。
“以此方便了一法,二從二法三從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之法無不了。”這一句闡述了以“增一”的方便法門通達諸法的道理:“通過這種‘增一’的方便方法,能夠明瞭一法的義理;進而從二法明瞭二法的義理,從三法明瞭三法的義理,乃至四、五、六、七、八、九、十,以及十一之法,沒有不能明瞭的。”
“以此方便了一法”中的“方便”指的是“增一”這種循序漸進的教學方法,它如同階梯,讓修行者從最基礎的一法開始,逐步深入。“了一法”是說通過這種方法,能透徹理解單一教法的內涵,如先明白“念佛”這一法的修持要點與意義。
“二從二法三從三”體現了“增一”的遞進邏輯:掌握了一法之後,再依同樣的方法學習二法(如“念佛、念法”),從二法本身的關聯與義理中明瞭其內涵;進而學習三法(如“念佛、念法、念僧”),以此類推。
這種方法不是跨越式的學習,而是如滾雪球般,讓每一步都建立在扎實的基礎上,確保對每一法都能真正領會。
“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之法無不了”說明這種“增一”的方便能涵蓋更多的教法。從四法到十一法,數量不斷增加,義理也愈發豐富,但只要遵循“增一”的邏輯,從具體的數字分類入手,理解其內在關聯,就能通達所有教法,如同掌握了數學公式,無論數字如何變化,都能準確計算。
這一句的意思是:通過“增一”的方便方法,能明瞭一法,進而從二法明瞭二法,從三法明瞭三法,乃至四到十一之法,沒有不能明瞭的。 
“從一增一至諸法,義豐慧廣不可盡,”這一句進一步說明“增一”法門的廣度與深度:“從一法開始,一法一法地增加,直至涵蓋所有教法,其義理豐富、智慧廣博,無窮無盡。”
“從一增一至諸法”中的“從一增一”是“增一”法門的核心,它不是簡單的數量疊加,而是以一法為基礎,逐步拓展到相關的教法,最終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如從“一戒”增到“十戒”,再從“十戒”關聯到“三聚淨戒”等,最終涵蓋所有與戒律相關的教法,乃至擴展到整個佛法體系。
“義豐慧廣不可盡”描述了這種體系的特點。“義豐”指義理豐富多樣,包含了從基礎到高深的各種內容,能滿足不同根器眾生的需求;“慧廣”指所蘊含的智慧廣博深遠,既能引導眾生斷除煩惱,又能成就究竟佛果;“不可盡”則表明佛法的深廣如同大海,無論如何探索,都有新的義理等待發現,永遠沒有窮盡之時。
這一句的意思是:從一法開始,一法一法地增加,直至涵蓋所有教法,其義理豐富、智慧廣博,無窮無盡。 
“一一契經義亦深,是故名曰增壹含。”這一句點明了《增壹阿含經》的命名由來:“這部經中每一部契經的義理都十分深奧,因此命名為《增壹阿含》。”
“一一契經義亦深”中的“一一契經”指的是這部經中按“增一”分類的每一部經文。這些經文雖然是按數字次第編排,看似有條理可循,但每一部都蘊含著深奧的義理,不是表面的文字所能完全涵蓋的,如同每一顆珍珠都有其獨特的光澤與價值。
“是故名曰增壹含”解釋了經典的名稱。“增壹”即“增一”,指的是這部經以“從一增一”的方式編排教法的特點;“含”有包含、容納之意,表明這部經包含了豐富的義理與教法。這個名稱既體現了經典的編排方法,又暗示了其內容的豐富性與深奧性,讓後人一聽名稱,就能對這部經的特點有所瞭解。
這一句的意思是:這部經中每一部契經的義理都十分深奧,因此命名為《增壹阿含》。 
以此方便了一法,二從二法三從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之法無不了。從一增一至諸法,義豐慧廣不可盡,一一契經義亦深,是故名曰增壹含。
這幾句經文,系統闡述了“增一”法門的內涵、作用,以及《增壹阿含經》的命名由來。“增一”不僅是一種編排教法的方法,更是一種引導眾生循序漸進學習佛法的方便,它讓深廣無窮的佛法變得有條理、易理解,如同為眾生打開了一扇通往智慧殿堂的大門。
正如古德所言:“增一法門,如串珠之線,能貫諸法;《增壹阿含》,如聚珠之篋,能容眾寶。”我們今天學習這部經典,既要理解其“從一增一”的編排邏輯,更要深入體會每一部契經的深奧義理,在循序漸進中汲取佛法的智慧,讓自己的修行之路更加扎實、穩步前行。 
今尋一法難明瞭,難持難曉不可明,比丘自稱功德業,今當稱之尊弟子。猶如陶家所造器,隨意所作無狐疑,如是阿含增一法,三乘教化無差別。
“今尋一法難明瞭,難持難曉不可明,”這一句點出了某些教法的深奧難懂:“如今探尋某一法,發現它難以明白、難以受持、難以通曉,簡直無法徹底明瞭。”
“今尋一法”中的“尋”是探尋、研究之意,這裏的“一法”並非特指某一具體教法,而是泛指那些義理深邃、超越凡夫認知的佛法。如同探索深海中的奧秘,越是深入,越能感受到其未知與複雜。
“難明瞭,難持難曉不可明”層層遞進地描述了這種教法的特點。“難明瞭”指在義理上難以理解,如同面對一部用陌生文字寫成的典籍;“難持”指即使勉強理解,也難以在實踐中受持踐行,如同手握滑溜的寶珠,稍不留意就會掉落;
“難曉不可明”則強調其深奧到了難以通達的程度,不是靠凡夫的分別心就能徹底參透的,如同盲人無法知曉陽光的色彩。這種“難”並非教法本身有缺陷,而是因為眾生的根器有限,就像小學生難以理解大學課程,需要循序漸進地提升自己的智慧與修行境界,才能逐步領會。
這一句的意思是:如今探尋某一法,發現它難以明白、難以受持、難以通曉,簡直無法徹底明瞭。 
“比丘自稱功德業,今當稱之尊弟子。”這一句從教法轉向對弟子的稱揚:“比丘們自己陳述所成就的功德事業,如今應當稱揚這些尊貴的弟子。”
“比丘自稱功德業”中的“自稱”並非炫耀,而是如實地陳述自己通過修行所獲得的功德與成就。這種陳述不是為了個人名利,而是為了給其他眾生樹立榜樣,讓大家相信通過修行確實能斷除煩惱、成就善果,如同過來人分享自己的經驗,激勵後來者前行。
“今當稱之尊弟子”中的“稱之”是對這些比丘的肯定與讚揚,“尊弟子”表明他們是值得尊敬的弟子,因為他們不僅自己成就功德,還能以自身的經歷引導他人,是佛法的有力見證者。佛陀的弟子中,如舍利弗的智慧、目犍連的神通、阿難的多聞等,都是“功德業”的體現,稱揚他們,也是在彰顯佛法的真實不虛。
這一句的意思是:比丘們自己陳述所成就的功德事業,如今應當稱揚這些尊貴的弟子。 
“猶如陶家所造器,隨意所作無狐疑,”這一句以比喻說明《增壹阿含經》的靈活與可靠:“就像陶匠製造陶器,能夠隨心所欲地做出各種器物,(其工藝的可靠性)讓人沒有絲毫懷疑。”
“猶如陶家所造器”中的“陶家”即陶匠,“器”指陶器。陶匠根據不同的需求,能造出碗、盤、瓶、罐等各種器物,形態各異卻各有用途。這個比喻生動地展現了《增壹阿含經》的“方便”特質。
“隨意所作無狐疑”中的“隨意所作”不是隨心所欲的輕率,而是指經典能根據眾生的根器與需求,靈活地展現不同的教法,如同陶匠能根據泥土的特性和使用的需要,做出合適的器物;“無狐疑”則強調這種“隨意”是建立在對眾生根器的準確把握和對佛法義理的深刻理解之上的,其教化方式雖然多樣,卻都能引導眾生趨向善道,讓人對其可靠性沒有絲毫懷疑。
這一句的意思是:就像陶匠製造陶器,能夠隨心所欲地做出各種器物,(其工藝的可靠性)讓人沒有絲毫懷疑。 
“如是阿含增一法,三乘教化無差別。”這一句點明了《增壹阿含經》的普度特性:“像這樣的《增壹阿含經》中的‘增一’教法,對於聲聞、緣覺、菩薩三乘的教化,沒有差別(都能包容適應)。”
“如是阿含增一法”中的“如是”承接前文的比喻,指《增壹阿含經》中的“增一”教法,如陶匠的技藝般靈活巧妙。這種教法以“從一增一”的方式編排,既包含適合小乘根器的基礎教法,也蘊含大乘菩薩道的深廣義理。
“三乘教化無差別”中的“三乘”指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分別對應追求個人解脫、觀悟因緣而解脫、發菩提心度化眾生這三種根器的眾生。
“無差別”並非指教法內容完全相同,而是指這部經典的教法能適應三乘眾生的需求,如同陽光能照耀不同的植物,讓它們各自生長;又像雨水能滋潤不同的土地,讓它們各自孕育果實。無論眾生是想成就阿羅漢果,還是想修成菩薩道,都能在這部經典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教法。
這一句的意思是:像這樣的《增壹阿含經》中的“增一”教法,對於聲聞、緣覺、菩薩三乘的教化,沒有差別(都能包容適應)。 
今尋一法難明瞭,難持難曉不可明,比丘自稱功德業,今當稱之尊弟子。猶如陶家所造器,隨意所作無狐疑,如是阿含增一法,三乘教化無差別。
這四句經文,先點出某些教法的深奧難懂,再轉向對弟子功德的稱揚,最後以比喻彰顯《增壹阿含經》的靈活與普度。從“一法難明”到“三乘無別”,既體現了佛法的深邃,又展現了經典的慈悲,讓不同根器的眾生都能各得其所、各獲其益。
正如古德所言:“法雖深廣,方便能入;經雖一部,三乘普被。”《增壹阿含經》以其“增一”的巧妙編排,將深奧的佛法變得易於理解,將不同的三乘教法融為一體,如同一個包容萬象的寶盒,能滿足各種求法者的需求。
我們今天學習這部經典,應感恩其“無差別”的教化之懷,根據自己的根器選擇適合的教法,精進修行,同時也要對那些暫時難以理解的教法保持敬畏與嚮往,相信隨著修行的深入,終有明瞭的一天。 
佛經微妙極甚深,能除結使如流河,然此增一最在上,能淨三眼除三垢。其有專心持增一,便為總持如來藏,正使今身不盡結,後生便得高才智。
“佛經微妙極甚深,能除結使如流河,”這一句讚歎了佛經的特質與作用:“佛經的義理微妙精深,達到了極致,能夠像河流沖刷泥沙一樣,消除眾生的煩惱結使。”
“佛經微妙極甚深”中的“微妙”指佛經的義理精細巧妙,既包含淺顯的善法引導,又蘊含深奧的實相真理,非語言所能完全描述;“極甚深”強調其深度超越凡夫的認知,如同宇宙的奧秘,越探究越能發現其無盡的內涵。這種“微妙”與“深廣”,源於佛陀親證的諸法實相,是對生命本質的終極揭示。
“能除結使如流河”以生動的比喻說明佛經的作用。“結使”是煩惱的別稱,“結”如繩索捆綁眾生,“使”如僕人驅使眾生造業;“流河”指奔流不息的河流,能沖刷掉河道中的泥沙。佛經的教法就像河流,眾生通過聞思修,能讓煩惱結使在法水的沖刷下逐漸消融,從迷惑走向覺悟,如同渾濁的水在流動中慢慢澄清。
這一句的意思是:佛經的義理微妙精深到了極致,能夠像河流沖刷泥沙一樣,消除眾生的煩惱結使。 
“然此增一最在上,能淨三眼除三垢,”這一句突出了《增壹阿含經》的殊勝地位與功德:“然而這部《增壹阿含經》在諸多經典中最為殊勝,能夠清淨三眼,消除三垢。”
“然此增一最在上”中的“最在上”並非指等級高低,而是強調其在教化眾生方面的殊勝作用。《增壹阿含經》以“從一增一”的方便編排,將深奧佛法變得條理清晰,既能引導初機眾生入門,又能為進階修行者提供指引,如同階梯的頂端,能讓人一步步攀登到智慧的高峰。
“能淨三眼除三垢”中的“三眼”指佛教中的肉眼、天眼、慧眼(或佛眼、法眼、慧眼,不同經典表述略有差異):肉眼能見世間色相,天眼能觀六道眾生,慧眼能照見諸法空性。“三垢”指貪、嗔、癡三種根本煩惱,它們污染眾生的心性,阻礙智慧生起。
《增壹阿含經》的教法能淨化這三種眼的功能,讓肉眼不被色相迷惑,天眼不執著幻境,慧眼能徹見實相;同時消除貪、嗔、癡三垢,如同清潔劑能去除器物上的污漬,讓心性恢復本有的清淨。
這一句的意思是:然而這部《增壹阿含經》在諸多經典中最為殊勝,能夠清淨三眼,消除貪、嗔、癡三垢。 
“其有專心持增一,便為總持如來藏,”這一句闡述了受持《增壹阿含經》的殊勝果報:“如果有人專心受持《增壹阿含經》,就等同於總持(統攝)了如來藏的智慧與功德。”
“其有專心持增一”中的“專心”指心無雜念、至誠恭敬地受持,包括讀誦、憶念、踐行經中的教法;“持”不僅是口誦文句,更是將教法融入身心,以經義指導言行,如人持守珍寶,時刻不離。
“便為總持如來藏”中的“總持”是佛教術語,意為統攝、總攝,能將一切教法融會貫通;“如來藏”指眾生本具的佛性,含藏著如來的一切智慧與功德。《增壹阿含經》雖以“增一”分類,卻涵蓋了佛法的核心義理,專心受持這部經,能讓人逐步契入自己本具的如來藏,如同通過一扇門進入寶藏,統攝其中的一切珍寶。
這一句的意思是:如果有人專心受持《增壹阿含經》,就等同於總持(統攝)了如來藏的智慧與功德。 
“正使今身不盡結,後生便得高才智,”這一句說明受持經典的現世與來世利益:“即使今生不能完全斷盡煩惱結使,來世也能獲得高超的才智。”
“正使今身不盡結”中的“不盡結”承認眾生根器不同,並非所有人都能在一世中斷盡煩惱、成就道果,這體現了佛法對現實的如實觀照。但即便如此,受持《增壹阿含經》的功德依然不可思議,不會白費。
“後生便得高才智”中的“高才智”指超越常人的智慧與才能,這是受持經典的善業果報。因為在受持過程中,眾生的煩惱得到熏習淨化,善根得到滋養增長,這種善業會延續到來世,讓人具備理解教法、利益眾生的能力,如同播下的種子即使今生不結果,來世也能茁壯成長、開花結果。
這一句的意思是:即使今生不能完全斷盡煩惱結使,來世也能獲得高超的才智。 
佛經微妙極甚深,能除結使如流河,然此增一最在上,能淨三眼除三垢。其有專心持增一,便為總持如來藏,正使今身不盡結,後生便得高才智。
這四句經文,從佛經的普遍妙用到《增壹阿含經》的特殊功德,層層遞進地彰顯了這部經典的殊勝。它不僅能消除煩惱、清淨心性,還能讓人契入如來藏、增長才智,無論對今生還是來世,都有不可思議的利益。
正如古德所言:“增一法門,方便中之殊勝;受持讀誦,功不唐捐。”我們今天能接觸到這部經典,是莫大的福報,當以“專心”受持之心,在生活中踐行經義,即使暫時不能斷盡煩惱,也能在善法的熏習中積累資糧,為來世的“高才智”種下種子,最終趨向解脫之道。 
若有書寫經卷者,繒彩華蓋持供養,此福無量不可計,以此法寶難遇故。說此語時地大動,雨天香華至於膝,諸天在空歎善哉!上尊所說盡順宜。
“若有書寫經卷者,繒彩華蓋持供養,此福無量不可計,以此法寶難遇故。”這一句闡述了書寫與供養經卷的無量功德:“如果有人書寫經卷,用絲綢彩緞、華麗寶蓋來供養,這樣的福報無量無邊、不可計算,因為這部法寶(《增壹阿含經》)是難以值遇的。”
“若有書寫經卷者”中的“書寫經卷”是對佛法傳承的重要貢獻。在印刷術不發達的時代,書寫經文是保存與傳播教法的主要方式,相當於為佛法“續命”。書寫者需心懷恭敬,一筆一劃皆含虔誠,這種行為本身就是修行,能淨化心念、積累福德,如同用筆墨記錄真理,讓智慧的火種代代相傳。
“繒彩華蓋持供養”描述了供養的方式。“繒彩”是精美的絲綢彩緞,可用來裝飾經卷或法座;“華蓋”是華麗的傘蓋,象徵對佛法的尊崇。這些供養並非執著於物質,而是通過外在的莊嚴表達內心的恭敬,如同用鮮花供奉佛像,核心是那份虔誠之心。
“此福無量不可計”點明了供養的功德。因為經卷是“法寶”,承載著佛陀的智慧與慈悲,能引導眾生離苦得樂,其價值遠超世間一切珍寶。供養法寶的福報,如同大地承載萬物,廣闊而深厚,無法用數字衡量。
“以此法寶難遇故”解釋了福報無量的原因。“法寶難遇”如同盲人偶遇光明、貧者得遇寶藏,在漫長的生死輪回中,能聽聞、接觸、供養佛法的機會極其稀有。《增壹阿含經》作為“難遇”的法寶之一,供養它的功德自然不可思議,如同在沙漠中發現甘泉,其珍貴讓每一份付出都獲得百倍回報。
這一句的意思是:如果有人書寫經卷,用絲綢彩緞、華麗寶蓋來供養,這樣的福報無量無邊、不可計算,因為這部法寶是難以值遇的。 
“說此語時地大動,雨天香華至於膝,”這一句描繪了說法時的祥瑞景象:“說這些話的時候,大地發生劇烈震動,天空降下香花,堆積到膝蓋的高度。”
“說此語時地大動”中的“地大動”是佛教中常見的祥瑞,稱為“六種震動”(東湧西沒、西湧東沒、南湧北沒、北湧南沒、邊湧中沒、中湧邊沒),非自然災害的震動,而是大地對正法的“回應”,如同大地以顫抖表達喜悅與讚歎,象徵佛法的力量能撼動眾生的無明執著。
“雨天香華至於膝”的景象更為莊嚴。“香華”是天上的香與鮮花,非人間凡品,其香氣能淨化空氣、安撫心神,其色彩能莊嚴大地。“至於膝”形容香花之多,如同天空為大地鋪上一層錦繡地毯,這是諸天對正法的供養,也是對聞法眾生善根的肯定,如同大自然用最美的景致慶祝真理的傳播。
這些祥瑞並非為了炫耀神通,而是為了增強眾生的信心,讓大家直觀感受到“法不虛言”——說真實語、傳正法時,天地都會為之感應。
這一句的意思是:說這些話的時候,大地發生劇烈震動,天空降下香花,堆積到膝蓋的高度。 
“諸天在空歎善哉!上尊所說盡順宜。”這一句描述了天人的讚歎:“諸位天人在虛空中讚歎‘善哉’,稱揚佛陀(上尊)所說的教法全都順應法理、適宜眾生。”
“諸天在空歎善哉”中的“諸天”指天道眾生,他們有神通能聽聞佛法,且因往昔善業生天,對善法有自然的歡喜。“歎善哉”是他們發自內心的讚歎,“善哉”意為“太好了”,如同觀眾為精彩的演出鼓掌,表達對佛陀教法的認同與敬佩。
“上尊所說盡順宜”中的“上尊”是對佛陀的尊稱,“盡順宜”指佛陀所說的教法完全順應真理(順法)、適合眾生根器(順機)。“順法”則契合諸法實相,不違因果;“順機”則因材施教,讓不同眾生都能受益,如同良醫對症下藥,每一味藥都恰到好處。
天人的讚歎是對“正法”的佐證,如同權威專家認可真理,讓聞法眾生更加確信佛陀所言不虛,從而生起堅固的信心。這一句的意思是:諸位天人在虛空中讚歎“善哉”,稱揚佛陀所說的教法全都順應法理、適宜眾生。 
若有書寫經卷者,繒彩華蓋持供養,此福無量不可計,以此法寶難遇故。說此語時地大動,雨天香華至於膝,諸天在空歎善哉!上尊所說盡順宜。
這幾句經文,從供養的功德到說法的祥瑞,再到天人的讚歎,層層遞進地彰顯了《增壹阿含經》的殊勝與正法的力量。書寫供養是“人”的發心,地動天華是“天地”的感應,天人讚歎是“他方”的印證,三者共同構成一幅“人天共贊、法喜充滿”的莊嚴圖景。
正如古德所言:“法音宣流,感應道交;福慧雙增,不可思議。”我們今天雖不必書寫經卷(可通過印刷、傳播延續其命),卻能以恭敬心讀誦、踐行經義,這也是一種“供養”。當我們心懷虔誠時,雖未必見地動天華,卻能在內心生起“法喜”,這便是屬於自己的祥瑞,是佛法對“順宜”眾生的最好回應。 
契經一藏律二藏,阿毗曇經為三藏,方等大乘義玄邃,及諸契經為雜藏。安處佛語終不異,因緣本末皆隨順,彌勒諸天皆稱善,釋迦文經得久存。
“契經一藏律二藏,阿毗曇經為三藏,”這一句明確了佛教經典的基本分類:“契經為第一藏,戒律為第二藏,阿毗曇經為第三藏(這三者合稱為三藏)。”
“契經一藏”中的“契經”即經藏,是佛陀為度化眾生而宣說的種種教法,包括四阿含經等,其內容廣泛,如同百科全書,能解答眾生的各種疑惑,引導眾生走向解脫。“一藏”表明經藏在三藏中處於基礎且核心的地位,是佛法傳承的根本載體。
“律二藏”中的“律”即律藏,是佛陀為規範僧團行為、保障修行次第而制定的戒律,如《四分律》《五分律》等。戒律如同世間的法律,能維護僧團的和合與清淨,讓修行者有所約束,不偏離正道。“二藏”體現了戒律的重要性,僅次於經藏,是修行的保障。
“阿毗曇經為三藏”中的“阿毗曇經”即論藏,是佛弟子對經藏義理的闡釋與發揮,如《大毗婆沙論》等。論藏能幫助眾生深入理解經藏的深奧義理,如同對經典的注解,讓初學者也能逐步領會佛法的精髓。“三藏”表明論藏是對經、律二藏的補充與深化,三者共同構成完整的佛教經典體系。
這一句的意思是:契經為第一藏,戒律為第二藏,阿毗曇經為第三藏(三者合稱為三藏)。 
“方等大乘義玄邃,及諸契經為雜藏,”這一句補充了大乘經典及其他經典的分類:“方等大乘經典義理玄妙深邃,以及其他各種契經,合稱為雜藏。”“方等大乘義玄邃”中的“方等”是大乘經典的總稱,如《法華經》《華嚴經》等。
二次校對內容匯總
一、第1頁冒號的重複使用是否需要修改
二、第2頁補充一個遺漏字〔為〕,結尾處逗號修改為句號〔。〕
三、第5頁的年少二字需要去掉,查看其他網路資料,佛陀在入滅之前,最後度化的弟子是須跋陀羅。他原本是一個外道修行人,已經一百二十歲。
四、第5頁修改須拔〔跋〕。
五、對初稿進行全文分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