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藏·增一阿含經》(二次校稿对勘传译版)以下辩经内容,乃澳门版《大藏经》中《增一阿含经》译经理事会第二次校稿对勘传译之文。由世界佛学研究中心总会(世佛研)副会长、《增一阿含经》译经理事会理事长廖建钧大檀樾,亲自组织编纂辩经。愿诸仁者发心,积极参与《澳藏》辩经之盛事,共沾法益,同沐佛恩。《澳藏》《大藏经》
《增一阿含经·廖建钧合家供奉》
初译稿底本来源:世佛研编委会
校订人:廖广庭  吴明宏  强小菲
校订日期:二零二五年十月十四日
《澳藏·增一阿含经》第一百三十八函卷
从释迦文佛传承来看, “经戒为眼目”是历代祖师的共识: 佛陀涅盘后, 弟子以经为“眼”, 以戒为“目”, 才能“看清修行路径”; 若失经戒, 法脉便如“盲人瞎马”, 终将断绝。 
阿难的反面假设, 是让优多罗从“恐惧失去”中, 生起“坚定守护”的决心, 唯有守住经戒, 才能让法脉不沦为“盲冥”, 才能让众生“见明”, 这是“观机授法”的警示作用:优多罗作为传承者, 需知“守护经戒”不仅是责任, 更是“众生能否见明”的关键, 不可懈怠。 
这话的白话意思就是: “如果没有经藏教法, 也没有戒律规范, 众生就像失明的人投入黑暗中, 什么时候才能见到佛法的光明, 脱离痛苦呢?” 
“以是嘱累汝, 并及四部众, 当持勿轻慢, 于释迦文佛! ”
“以是嘱累汝, 并及四部众”, “以是”是“因为上述经戒的重要性、 无经戒的可怕后果”, 阿难将“嘱累”的范围从“优多罗个人”扩展到“四部众”(比丘、 比丘尼、 优婆塞、 优婆夷), 是“将法脉传承从‘个人责任’升华为‘群体使命’”, 法脉的延续, 不是一个人的事, 需出家众守护教法、 在家众护持教法, 如同大树的生长, 需树根扎根、 树干支撑、 枝叶滋养, 缺一不可。 
这与《增一阿含经》“众缘和合成就法业”的义理相契合: 教法的流传, 需“传法者(优多罗等出家众)”与“护法者(四部众)”共同努力, 才能长久。  
“当持勿轻慢, 于释迦文佛! ”“当持”是“受持经戒、 传承教法”, “勿轻慢”是“对教法有恭敬心, 不轻视、 不怠慢”, 轻慢教法, 如同“以金为土”, 浪费殊胜因缘; 恭敬教法, 如同“以土为金”, 能从平凡中得殊胜。 
“于释迦文佛”是“对释迦文佛的教法恭敬”, 不是“对佛陀的形象恭敬”, 而是“对佛陀传递的经戒恭敬”, 因为“恭敬教法, 便是恭敬佛陀”, 佛陀的本质是“教法的体现”, 受持教法, 便是对佛陀最好的纪念, 这与印光大师“佛法在恭敬中求”的教导完全一致。  
从观器授法来看, 阿难叮嘱“四部众”, 是因为“不同根器的众生有不同的使命”: 出家众需“持戒传法”, 在家众需“护持供养”, 二者虽角色不同, 却目标一致, 让释迦文佛的教法流传, 这是“观机授法”的广度体现: 不只为“出家装传承者”说法, 也为“在家护法者”说法, 让所有与佛法有缘的众生, 都能找到自己的“传承角色”, 共同守护法脉。 
这话的白话意思就是: “正因为如此, 我把经律论三藏教法郑重托付给你(优多罗), 也托付给所有比丘、 比丘尼、 优婆塞、 优婆夷四部弟子, 你们应当恭敬受持, 不要轻视怠慢, 这是对释迦牟尼佛教法的守护啊! ” 
从这段偈语整体来看, 《增一阿含经》“循序渐进、 观机授法”的主旨如同一条贯穿始终的脉络, 将“念法—持经—守戒—学论—广传”的修行次第与传承使命紧密串联。 
阿难从“法为佛本”切入, 逐步展开“受持三藏的重要性、 诵阿含的基础作用、 守戒律的核心地位、 学阿毗昙的破邪意义”, 再以“无经无戒的可怕后果”警示, 最终将法脉托付给“优多罗及四部众”, 每一步都“贴合传承者的根器、 契合众生的需求”, 完全符合《增一阿含经》“因材施教、 由浅入深”的核心智慧。  
从释迦文佛传承的角度看, 这段偈语是“法脉传承的‘行动纲领’”, 阿难以偈语的形式, 为后世传承者划定了“守护教法的具体路径”: 需以“念法”为初心, 以“经戒论”为载体, 以“广传利益众生”为目标, 这与佛陀传法迦叶、 迦叶传法阿难的逻辑完全一致, 因为法脉传承不是“空泛的愿力”, 而是“具体的行动”, 需“受持、 践行、 传播”三位一体, 才能让释迦文佛的教法“流传至今、 利益众生”。  
再深入佛教义理来看, 这段偈语还蕴含“体用不二”的深刻智慧, “经论”是“体”(教法的本质、 义理的核心), “戒律”是“用”(教法的践行、 规范的体现); “念法”是“体”(内心的忆持、 觉悟的根基), “传法”是“用”(外在的行动、 利益的实践)。 
体用不二, 如同“灯与光”, 灯是体, 光是用, 无灯无光, 无光灯失其用, 所以修行者需“体用兼顾”, 既要悟入经论义理(体), 也要践行戒律规范(用); 既要内心念法(体), 也要外在传法(用), 这与《增一阿含经》“解行并重”的修行理念完全契合。  
在生活中, 我们也能从这段偈语的义理中悟到“修行与护法”的智慧。 我们虽不是“传承法脉的优多罗”, 却能以“四部众”的身份践行: 
对经典的“受持”, 不是“每天读经打卡”, 而是“对照经义反省自身”, 比如经中说“戒律勿令失”, 我们便要在生活中“不造恶业、 多行善事”, 这是在家众的“持戒”; 对教法的“护持”, 不是“盲目护短”, 而是“以正理传播佛法”, 比如有人误解“佛法是迷信”, 我们便以“因果、 慈悲”的正理解释, 这是在家众的“传法”。 如同阿难叮嘱“四部众当持勿轻慢”, 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教法的守护者”, 在生活中践行、 在践行中传承。  
同时, 这段偈语也提醒我们“不轻视基础教法”。 阿难反复强调“当诵四阿含”“戒律勿令失”, 是因为“基础教法是修行的根本”, 就像盖房子, 地基不牢, 房子易倒; 基础不牢, 修行易偏。 
所以我们在修行中, 不要急于追求“高深的论典、 玄妙的境界”, 而要先打牢“受持经义、 规范言行”的基础, 如同优多罗需先诵阿含、 守戒律, 再学阿毗昙, 这正是《增一阿含经》“循序渐进”的普适性智慧: 修行没有“捷径”, 唯有一步一个脚印, 从基础做起, 终能“见明”, 终能抵达“安隐处”。  
总之, 这段偈语以阿难对“法脉传承”的完整叮嘱为核心, 将《增一阿含经》“循序渐进、 观机授法”的主旨转化为“可理解、 可践行”的传承指南, 既阐明了“经戒论三藏的核心地位”, 也明确了“个人修行与群体护法”的责任关联。 从“念法生佛”到“广传利益”, 每一句偈语都饱含阿难的慈悲与智慧, 每一层义理都紧扣释迦文佛的传承本愿, 最终指向“持法不废、 法脉永续”的终极目标。 
这便是经文的智慧, 是祖师大德代代相传的初心, 更是我们每个众生在生活中可学、 可行的修行方向——无论身处何种境遇, 都要以“三藏教法”为基、 以“恭敬传承”为责, 持经不缺、 守戒不违、 传法不倦, 终能在法脉的延续中, 脱离盲冥, 见到佛法的究竟光明。  
尊者阿难说是语时, 天地六返震动, 诸尊神天在虚空中, 手执天华而散尊者阿难上, 及散四部之众。 一切天、 龙、 鬼、 神、 干沓和、 阿须伦、 加留罗、 甄陀罗、 摩休勒等, 皆怀欢喜而悉叹曰: “善哉! 善哉! 尊者阿难, 上中下言, 悉无不善, 于法当恭敬, 诚如所说, 诸天、 世人无不从法而得成就。 若有行恶, 便堕地狱、 饿鬼、 畜生。 ”
尔时, 尊者阿难于四部众中而师子吼, 劝一切人, 奉行此法。 尔时, 座上三万天、 人得法眼净。 尔时, 四部之众, 诸天、 世人闻尊者所说, 欢喜奉行。  
尊者阿难说是语时, 天地六返震动, 诸尊神天在虚空中, 手执天华而散尊者阿难上, 及散四部之众。 
“尊者阿难说是语时”, 这“说是语时”不是普通的“说完话时”, 而是“阿难将三藏教法嘱累完毕、 法脉传承使命落地”的关键时刻, 如同佛陀涅盘前说完“以戒为师”, 天地现祥瑞一般, 阿难此刻的“说是语”, 是“释迦文佛法脉正式交接”的标志, 故有天地感应, 这恰是《增一阿含经》“法与天地共振”的义理体现: 经中记载佛陀说法、 祖师传法时, 常伴有天地震动等祥瑞, 非为炫耀神通, 而是“法合天道、 感动众生”的自然显现, 说明“阿难所传教法, 契合宇宙实相、 能利益一切众生”。  
“天地六返震动”, “六返”是“六次”, 非实指次数, 而是表“震动的全方位、 无遗漏”, 东、 南、 西、 北、 上、 下六方皆震, 象征“阿难所传教法, 能震动三界众生的无明烦恼”, 如同春雷震醒沉睡的大地, 天地震动也震醒众生沉迷轮回的迷梦。 
从佛教义理来看, “天地震动”有三重深意: 一是“显法的殊胜”, 教法能惊动天地, 证明非普通言论; 二是“警策众生”, 震动能让众生暂时脱离日常杂念, 专注于法; 三是“印证传承”, 天地认可阿难的传法之举, 证明“法脉传承的合法性”。 
这与释迦文佛成道时“大地六种震动”的祥瑞一脉相承, 因为佛陀成道是“法的诞生”, 阿难传法是“法的延续”, 二者皆有天地感应, 说明“法的诞生与延续, 同属宇宙间的大事因缘”, 符合《增一阿含经》“如来出世, 为一大事因缘”的主旨。  
“诸尊神天在虚空中, 手执天华而散尊者阿难上, 及散四部之众”, “尊神天”是“有善根、 护持佛法的天人”, 非普通天众, 他们“手执天华”不是“世俗的献礼”, 而是“以天物表法”, “天华”纯净无染、 香气馥郁, 象征“教法的清净殊胜”。 
“散阿难及四部众”, 是“对传法者的赞叹”与“对闻法者的加持”, 散阿难, 是赞叹他“守护法脉、 不负佛陀嘱托”; 散四部众, 是加持他们“受持教法、 善根增长”。 
这与《增一阿含经》“天人护持佛法”的义理相契合, 因为经中常记载天人以种种方式护持佛陀、 祖师, 如献食、 散花、 赞叹, 实则是“善法因缘的聚合”, 天人因护持佛法得福报, 众生因见天人护持生信心, 二者相辅相成, 让教法更易流传。  
从观器授法来看, 天地震动、 天人散花, 也是“对不同根器众生的‘观机度化’”, 对“执着于眼见为实”的凡夫, 以祥瑞显法的殊胜, 让他们生“信”; 对“已有信心”的四部众, 以加持促其“解”; 对“即将证果”的修行者, 以震动助其“悟”, 这正是“循序渐进”的教化, 先以祥瑞破疑, 再以加持增信, 终以法义导悟, 让不同根器的众生都能受益, 不遗漏一个。  
这话的白话意思就是: 阿难尊者说完这些话的时候, 天地间发生了六次全方位的震动, 各位护持佛法的尊神天人在虚空中, 手捧着天上的鲜花, 散落在阿难尊者身上, 也散落在比丘、 比丘尼、 优婆塞、 优婆夷四部弟子身上。  
一切天、 龙、 鬼、 神、 干沓和、 阿须伦、 加留罗、 甄陀罗、 摩休勒等, 皆怀欢喜而悉叹曰: “善哉! 善哉! 尊者阿难, 上中下言, 悉无不善, 于法当恭敬, 诚如所说, 诸天、 世人无不从法而得成就。 若有行恶, 便堕地狱、 饿鬼、 畜生。 ”
“一切天、 龙、 鬼、 神、 干沓和、 阿须伦、 加留罗、 甄陀罗、 摩休勒等”, 是“天龙八部”的全称, 代表“三界中所有有灵识、 能护持或障碍佛法的众生”, 此处特指“护持佛法的天龙八部”。 
阿难说法能令“天龙八部皆怀欢喜”, 不是“威势所迫”, 而是“法义契合其根器”, 因为天龙八部虽有神通福报, 却仍在三界轮回, 阿难所传“持法得成就、 行恶堕三途”的义理, 正是他们“离苦得乐”的指南, 故心生欢喜, 这符合《增一阿含经》“法能利益一切众生”的普适性: 无论天道、 鬼道, 无论有神通、 无神通, 只要能受持善法, 皆能得利益, 这是“观机授法”的广度体现。  
“皆怀欢喜而悉叹曰: ‘善哉! 善哉! ’”“善哉”是佛教中最质朴的赞叹, 意为“善的、 好的”, 重复两次, 表“极致的赞叹”, 天龙八部的欢喜, 不是“世俗的快乐”, 而是“听闻善法、 知解脱路径”的法喜; 他们的赞叹, 不是“对阿难个人的恭维”, 而是“对教法的认可”。 
这与印光大师所言“法喜者, 闻法而心开意解, 得未曾有之欢喜也”完全一致, 天龙八部的“善哉”赞叹, 实则是“法喜充满”的外显, 证明“阿难所传教法, 能引发众生的根本喜悦”, 而非暂时的感官愉悦。  
“尊者阿难, 上中下言, 悉无不善”, “上中下言”是“阿难说法的三种层次”, “上言”是“出世间涅盘义理”, 对应求佛果、 二乘果的修行者; “中言”是“世间善法与出世间法的衔接”, 对应根器中等的众生; “下言”是“因果业报、 五戒十善”, 对应初学众生。 
“悉无不善”是“每一层言说都契合善法、 无有偏差”, 说明阿难说法“观机精准”, 因为他对不同根器的众生说不同层次的法, 却都以“善”为核心, 无有误导, 这正是《增一阿含经》“循序渐进、 观机授法”的完美实践: 阿难作为“多闻第一”的弟子, 完全继承了佛陀“对机说法”的智慧, 能让“上中下根”的众生都能听懂、 受益, 不躐等、 不遗漏。  
“于法当恭敬, 诚如所说, 诸天、 世人无不从法而得成就”, “于法当恭敬”是天龙八部对众生的提醒, 与前文阿难“当持勿轻慢”呼应, 形成“天人共劝”的氛围, 阿难从“传承者”角度劝众生持法, 天龙八部从“护法者”角度劝众生敬法, 二者相辅相成, 让“恭敬法”的义理更深入人心。 
“诚如所说”是“印证阿难所言不虚”, 天龙八部以自身“因护持佛法得福报”的经历, 证明“从法得成就”的真实性; “诸天、 世人无不从法而得成就”是“普适性结论”, 无论是天众(如梵天因修梵行得生天), 还是世人(如善观王因持王法得转轮圣位), 都需依靠法才能成就善果, 这与释迦文佛传承“法为成就根本”的义理完全契合: 没有法的指引, 纵有善根, 也难成善果; 有法的护持, 纵是凡夫, 也能趋向解脱。  
“若有行恶, 便堕地狱、 饿鬼、 畜生”, 是天龙八部对“违背教法后果”的警示, 与前文阿难“违失善教堕凡夫地”呼应, 却更侧重“恶业的果报”, 阿难侧重“心性堕凡夫”, 天龙八部侧重“身业堕三途”, 二者从“心性”与“身业”两方面, 完整阐释“违善法的危害”, 符合《增一阿含经》“因果业报”的主旨: 
经中常以“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劝诫众生, 天龙八部的警示, 正是对这一主旨的强化, 让众生明白“法不仅是‘得成就’的路径, 也是‘避恶报’的屏障”, 不持法、 行恶业, 便会堕入三途, 无有例外。  
这话的白话意思就是: 天上的天众、 地上的龙众、 鬼众、 神众, 还有干沓和(香神)、 阿须伦(阿修罗)、 加留罗(金翅鸟)、 甄陀罗(乐神)、 摩休勒(大力神)等天龙八部众生, 都心怀欢喜, 齐声赞叹说: “好啊! 好啊! 阿难尊者, 您所说的上、 中、 下各个层次的法, 没有一处不是善法; 对佛法应当恭敬, 就像您说的那样, 天上的众生、 人间的众生, 没有谁不是依靠佛法才能获得成就的。 如果有人做坏事、 违背善法, 就会堕入地狱、 饿鬼、 畜生这三恶道中。 ” 
尔时, 尊者阿难于四部众中而师子吼, 劝一切人, 奉行此法。 “尔时”是“天龙八部赞叹之后”的关键时刻, 如同演唱会中观众欢呼后, 歌手再唱高潮曲目, 阿难借“天人共赞”的氛围, 发起“师子吼”, 让教法的影响力更深远, 这符合《增一阿含经》“借众缘强化法义”的主旨, 因为佛法的传播需“传法者、 护法者、 闻法者”众缘和合, 阿难此时的“师子吼”, 正是“传法者借护法者之力, 深化闻法者信心”的巧妙之举。  
“于四部众中而师子吼”, “师子吼”不是“大声吼叫”, 而是“佛陀或大弟子宣说究竟法义、 破除众生邪见时的威德显现”, 如同狮子吼叫时, 百兽震慑, “师子吼”说法时, 众生邪见破除。 阿难作为佛陀的弟子, 能作“师子吼”, 不是“自逞威势”, 而是“得佛陀加持、 承法脉威德”, 证明他所传“奉行此法”的劝诫, 是“究竟无错的教法”, 非个人私见。 
从释迦文佛传承来看, “师子吼”是“法脉传承的标志性举动”, 佛陀成道后作“初转法轮”的师子吼, 阿难传法时作“劝奉行法”的师子吼, 后世祖师如慧能大师作“明心见性”的师子吼, 都是“以法威破除邪见”, 让教法得以彰显, 这是“法脉永续”的重要体现。  
“劝一切人, 奉行此法”, “劝一切人”是“不分出家在家、 不分身份种族”, 体现“如来教法的平等性”, 阿难没有只劝“四部众”, 而是“一切人”, 说明教法不是“小众的特权”, 而是“大众的福报”, 只要愿意奉行, 皆能受益, 这与《增一阿含经》“普度众生”的主旨完全契合。 
“奉行此法”的“奉行”, 不是“口头答应”, 而是“身口意三业践行”, 身业做符合教法的事(如行善、 持戒), 口业说符合教法的话(如劝人向善、 宣说佛法), 意业想符合教法的念(如不贪嗔痴、 忆持法义), 这与前文阿难“奉持此法”的叮嘱呼应, 形成“从‘受持’到‘奉行’”的进阶: 受持是“内心忆持”, 奉行是“外在实践”, 二者结合, 才算“真得法”, 符合“解行并重”的修行逻辑。  
从观器授法来看, 阿难“劝一切人奉行此法”, 是因为“不同根器的众生, 都能在‘奉行’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 出家众奉行“持戒传法”, 在家众奉行“修善护法”, 天众奉行“护持佛法不堕恶道”, 虽践行方式不同, 却都围绕“奉行此法”的核心, 这是“观机授法”的平等性体现, 不因其根器浅而弃之, 不因其根器深而偏爱, 让“一切人”都能在教法中找到位置, 共同延续法脉。  
这话的白话意思就是: 那时候, 阿难尊者在比丘、 比丘尼、 优婆塞、 优婆夷四部弟子中, 发出如同狮子吼叫般威严的法音, 劝勉所有众生, 都要践行这部《增一阿含经》的教法。  
尔时, 座上三万天、 人得法眼净。 “尔时”是“阿难师子吼劝奉行法之后”, 是“众生善根成熟、 得证果位”的自然结果, 如同种子经阳光雨露滋养后, 自然发芽结果, 三万天、 人因“听闻教法、 生信心、 愿奉行”, 善根成熟, 故得“法眼净”, 这符合《增一阿含经》“因果不虚、 善根成熟必证果”的主旨: 经中常记载“闻法得果”的事例, 非为“神话”, 而是“修行次第的必然”, 只要根器契合、 善缘具足, 闻法便能证果, 无有例外。  
“座上三万天、 人”, “三万”是“众多”的象征, 非实指数量, 表“得果者范围之广”, 既有天众(如护持佛法的尊神天), 也有人众(如四部弟子), 证明“教法能利益不同界的众生”, 天众虽有福报, 却需法眼净才能不迷于福报; 人众虽处人道, 却需法眼净才能不迷于无常, 二者因法得度, 体现“佛法的普度性”。 
从释迦文佛传承来看, “天、 人得果”是“法脉传承成效的直接体现”, 佛陀传法, 天、 人得度; 阿难传法, 天、 人得果, 说明“法脉的延续, 必然伴随众生的觉悟”, 这是“法脉价值”的核心: 法脉不是“形式的传承”, 而是“以法度众生”的实践, 若无人得度, 法脉便失去意义, 阿难传法时“三万天、 人得法眼净”, 正是“法脉有价值”的最好证明。  
“得法眼净”, 是佛教中“初果须陀洹的标志性成就”, 结合《说文解字》拆解: “法”是“教法、 义理”, “眼”是“能见实相的智慧”, “净”是“无染、 无障”。 
“法眼净”合起来, 是“以教法为指引, 生起能见诸法实相(因果、 无常、 无我)的清净智慧”, 不再被“无明烦恼”遮蔽, 如同蒙尘的镜子被擦拭干净, 能照见事物的真实模样。 
得法眼净后, 众生虽未脱离轮回, 却已“断尽见惑(对法的错误认知)”, 不会再堕三恶道, 且“七返人天, 必证阿罗汉果”, 这是“循序渐进”的修行成果: 从“闻法生信”到“得法眼净”, 是“从凡夫到圣贤”的关键一步, 如同学生从“小学毕业”进入“中学”, 虽未完成学业, 却已踏上明确的进阶之路。  
从观器授法来看, “三万天、 人得法眼净”, 说明阿难的“观机授法”完全契合众生根器, 这些天、 人此前已“听闻教法、 生欢喜心”, 根器已成熟到“得法眼净”的程度, 阿难的师子吼如同“临门一脚”, 让他们最终证果, 这是“因材施教”的完美成效: 若根器未熟, 纵是佛陀说法, 也难证果; 若根器已熟, 只需适当点拨, 便能觉悟, 阿难正是精准把握了“众生根器成熟”的时机, 才让“得法眼净”的殊胜得以显现。  
这话的白话意思就是: 那时候, 在座的三万位天上和人间的众生, 都证得了“法眼净”, 生起了能看清诸法实相的清净智慧。  
尔时, 四部之众, 诸天、 世人闻尊者所说, 欢喜奉行。 “尔时”是“三万天、 人得法眼净之后”, 是“法会圆满、 众生践行教法”的收尾, 如同戏剧落幕时的掌声, 既是对“法会殊胜”的认可, 也是对“未来奉行”的承诺, 符合《增一阿含经》“法会以‘欢喜奉行’收尾”的传统: 经中多数章节结尾, 都以“闻法欢喜奉行”作结, 象征“教法从‘听闻’到‘践行’的闭环”, 让法义不仅停留在法会上, 更能融入众生的日常生活。  
“四部之众, 诸天、 世人闻尊者所说, 欢喜奉行”, “四部之众”是“出家核心传承者”, “诸天、 世人”是“在家与他界护持者”, 二者共同“欢喜奉行”, 体现“法脉传承的全员参与”, 出家众“奉行”是“持戒传法”, 确保法脉不中断。 
在家众“奉行”是“修善护法”, 确保法脉有护持; 天众“奉行”是“护持佛法不被障碍”, 确保法脉能流传, 三者如同“鼎之三足”, 共同支撑起“释迦文佛法脉”的延续, 符合《增一阿含经》“众缘和合成就法业”的义理: 法脉的流传, 不是一个人、 一个群体的事, 需“传法者、 护法者、 闻法者”共同努力, 缺一不可。  
“欢喜奉行”的“欢喜”, 是“法喜”, 非“世俗快乐”, 因闻法得悟、 得证果位而欢喜, 因知解脱路径而欢喜, 这种欢喜能滋养善根, 让众生更坚定“奉行”的决心。 
“奉行”是“终身践行”, 非“一时兴起”, 如同优多罗比丘“恒受王法, 未曾舍忘”, 四部之众、 诸天、 世人的“奉行”, 也需“长期坚持、 不被烦恼动摇”, 这是“法脉永续”的根本: 若只“欢喜”而不“奉行”, 法脉终将断绝; 若“奉行”而无“欢喜”, 修行终将退心, 唯有“欢喜与奉行”结合, 才能让教法“代代相传、 利益众生”。 
从释迦文佛传承的角度看, “欢喜奉行”是“法脉传承的‘接力棒’”, 阿难将教法传给优多罗及四部众, 他们以“欢喜奉行”承接, 再将教法传给后世, 后世众生再以“欢喜奉行”延续, 如同佛陀传法迦叶, 迦叶传法阿难, 代代皆以“欢喜奉行”承接, 才让释迦文佛的教法“流传至今、 未曾断绝”。 这是“传承的本质”: 不是传递经卷, 而是传递“欢喜奉行教法”的初心, 只要初心不失, 法脉便永存。  
这话的白话意思就是: 那时候, 比丘、 比丘尼、 优婆塞、 优婆夷四部弟子, 还有天上的众生、 人间的众生, 听了阿难尊者所说的教法后, 都心怀欢喜, 愿意终身践行这部教法。  
从这段经文整体来看, 《增一阿含经》“循序渐进、 观机授法”的主旨如同一条贯穿始终的金线, 将“天地感应显法威—天龙赞叹证法义—师子吼劝奉行—众生证果显法效—大众奉行续法脉”的完整法会历程串联。 
阿难从“传法”到“劝行”, 众生从“闻法”到“证果”, 每一步都“贴合根器、 契合时机”: 对初闻法者, 以天地祥瑞破疑生信; 对已生信者, 以天龙赞叹强化信心; 对信心成熟者, 以师子吼劝其践行; 对根器成熟者, 以法眼净证其成果; 对所有众生, 以欢喜奉行嘱其续脉, 完全符合《增一阿含经》“因材施教、 由浅入深”的核心智慧。  
从释迦文佛传承的角度看, 这段经文是“法脉传承的‘圆满闭环’”, 佛陀涅盘前托付法脉给阿难, 阿难结集经典、 传法给优多罗及四部众, 最终以“三万天、 人得法眼净”“大众欢喜奉行”收尾, 证明“法脉传承不仅‘传得下去’, 更‘传得有效’”, 因为传法不是目的, 让众生因法得度、 因法证果才是目的, 阿难的传法之举, 完美实现了佛陀“令众生离苦得乐”的本愿, 这是“释迦文佛传承”的核心价值——法脉永续, 终为度生。  
再深入佛教义理来看, 这段经文还蕴含“‘法’与‘众生’不二”的深刻智慧, 天地因法震动, 是“法与天地不二”; 天龙因法欢喜, 是“法与他界众生不二”; 众生因法证果, 是“法与人间众生不二”。 
“法”不是“脱离众生的抽象义理”, 而是“能与众生感应、 能令众生觉悟”的活的智慧, 如同阳光不是“脱离万物的存在”, 而是“能滋养万物、 能令万物生长”的能量, 所以修行者需悟入“法与众生不二”, 才能不“心外求法”, 在“奉行法”的过程中, 既利益众生, 也成就自身, 这与《增一阿含经》“自利利他、 圆成佛道”的修行理念完全契合。  
在生活中, 我们也能从这段经文的义理中悟到“修行与护法”的智慧。 我们虽未亲历阿难的法会, 却能以“欢喜奉行”的心态践行教法: 对“天地感应”的祥瑞, 我们不必执着于“眼见”, 而要在生活中“见法的祥瑞”, 如因践行善法而心生清净, 这便是“内心的祥瑞”; 对“得法眼净”的证果, 我们不必急于求成, 而要以“循序渐进”的心态, 从“持守五戒、 修善断恶”开始, 逐步培养“看清因果、 不迷无常”的智慧, 这便是“凡夫的‘法眼净’”; 对“欢喜奉行”的承诺, 我们不必挂在口头, 而要落实到日常, 如对家人多些慈悲, 对他人多些包容, 对工作多些尽责, 这便是“在家众的‘奉行法’”。  
同时, 这段经文也提醒我们“珍惜法缘、 护持法脉”。 阿难传法时, 有天地护持、 天龙赞叹、 众生证果, 这是“殊胜的法缘”; 如今我们能听闻佛法、 接触经典, 也是“难得的法缘”, 若不珍惜、 不奉行, 便会错失“离苦得乐”的机会, 如同经中“行恶堕三途”的警示。 
我们虽不是“传法的阿难”, 却能成为“护法的天龙八部”, 以正理传播佛法, 不让邪见扰乱; 以善行护持佛法, 不让教法断绝, 这便是“凡夫的‘护法行’”, 也是对“释迦文佛传承”的最好延续。  
总之, 这段经文以阿难说法后的“祥瑞、 赞叹、 证果、 奉行”为核心, 将《增一阿含经》“循序渐进、 观机授法”的主旨推向圆满, 也让“释迦文佛传承”的内涵得以升华。 
从“天地震动”到“大众奉行”, 每一个场景都彰显“法的殊胜与众生的善根”, 每一层义理都紧扣“传法度生、 法脉永续”的本愿, 最终指向“一切众生因法得度、 共证涅盘”的终极目标。 
这便是经文的智慧, 是祖师大德代代相传的初心, 更是我们每个众生在生活中可学、 可行的修行方向——无论身处何种境遇, 都要以“法为指引、 以信为根基、 以行为支撑”, 欢喜奉行、 护持法脉, 终能在法的滋养中, 脱离轮回盲冥, 见到究竟光明。 
十念品第二闻如是: 一时, 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尔时, 世尊告诸比丘: “当修行一法, 当广布一法, 便成神通, 去众乱想, 逮沙门果, 自致涅盘。 云何为一法?所谓念佛。 当善修行, 当广演布, 便成神通, 去众乱想, 逮沙门果, 自致涅盘。 是故, 诸比丘, 当修行一法, 当广布一法。 如是, 诸比丘, 当作是学! ”尔时,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  
闻如是: 一时, 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尔时, 世尊告诸比丘: “当修行一法, 当广布一法, 便成神通, 去众乱想, 逮沙门果, 自致涅盘。 云何为一法?所谓念法。 当善修行, 当广演布, 便成神通, 去众乱想, 逮沙门果, 自致涅盘。 是故, 诸比丘, 当修行一法, 当广布一法。 如是, 诸比丘, 当作是学! ”尔时,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  
闻如是: 一时, 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尔时, 世尊告诸比丘: “当修行一法, 当广布一法, 便成神通, 去众乱想, 获沙门果, 自致涅盘。 云何为一法?所谓念众。 当善修行, 当广演布, 便成神通, 除众乱想, 逮沙门果, 自致涅盘。 是故, 诸比丘, 当修行一法, 当广演布一法。 如是, 诸比丘, 当作是学! ”尔时,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  
闻如是: 一时, 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尔时, 世尊告诸比丘: “当修行一法, 当广布一法, 便成神通, 除众乱想, 逮沙门果, 自致涅盘。 云何为一法?所谓念戒。 当善修行, 当广演布, 便成神通, 除众乱想, 逮沙门果, 自致涅盘。 是故, 诸比丘, 当修行一法, 当广布一法。 如是, 诸比丘, 当作是学! ”尔时,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  
闻如是: 一时, 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尔时, 世尊告诸比丘: “当修行一法, 当广布一法, 便成神通, 去众乱想, 逮沙门果, 自致涅盘。 云何为一法?所谓念施。 当善修行, 当广演布, 便成神通, 除众乱想, 逮沙门果, 自致涅盘。 如是, 诸比丘, 当修行一法, 当广布一法。 如是, 诸比丘, 当作是学! ”尔时,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  
闻如是: 一时, 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尔时, 世尊告诸比丘: “当修行一法, 当广布一法, 便成神通, 除诸乱想, 获沙门果, 自致涅盘。 云何为一法?所谓念天。 当善修行, 当广演布, 便成神通, 去诸乱想, 获沙门果, 自致涅盘。 是故, 诸比丘, 当修行一法, 当广布一法。 如是, 诸比丘, 当作是学! ”尔时,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  
闻如是: 一时, 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尔时, 世尊告诸比丘: “当修行一法, 当广布一法, 便成神通, 除诸乱想, 获沙门果, 自致涅盘。 云何为一法?所谓念休息。 当善修行, 当广演布, 便成神通, 去诸乱想, 获沙门果, 自致涅盘。 是故, 诸比丘, 当修行一法, 当广布一法。 如是, 诸比丘, 当作是学! ”尔时,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  
闻如是: 一时, 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尔时, 世尊告诸比丘: “当修行一法, 当广布一法, 便成神通, 除诸乱想, 获沙门果, 自致涅盘。 云何为一法?所谓念安般。 当善修行, 当广演布, 便成神通, 去诸乱想, 获沙门果, 自致涅盘。 是故, 诸比丘, 当修行一法, 当广布一法。 如是, 诸比丘, 当作是学! ”尔时,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  
闻如是: 一时, 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尔时, 世尊告诸比丘: “当修行一法, 当广布一法, 便成神通, 除诸乱想, 逮沙门果, 自致涅盘。 云何为一法?所谓念身非常。 当善修行, 当广演布, 便成神通, 去众乱想, 得沙门果, 自致涅盘。 是故, 诸比丘, 当修行一法, 当广布一法。 如是, 诸比丘, 当作是学! ”尔时,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  
闻如是: 一时, 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尔时, 世尊告诸比丘: “当修行一法, 当广布一法, 便成神通, 除诸乱想, 获沙门果, 自致涅盘。 云何为一法?所谓念死。 当善修行, 当广演布, 便成神通, 去众乱想, 得沙门果, 自致涅盘。 是故, 诸比丘, 当修行一法, 当广布一法。 如是, 诸比丘, 当作是学! ”尔时,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  
佛、 法、 圣众念, 戒、 施及天念, 休息、 安般念, 身、 死念在后。  
闻如是: 一时, 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这“闻如是”三字, 是佛经开篇的“定心珠”, 非寻常引言——“闻”是阿难亲承佛语, 如亲见日月; “如”是如佛所说, 不增半分虚妄; “是”是确认此为正教, 无一字篡改。 它像寺庙山门的楹联, 一边刻“亲闻佛语”, 一边书“信受奉行”, 开门便立住教法的真实根基。 “一时”二字更妙, 不是日历上的某时某刻, 是“因缘具足的恰好”, 因为当舍卫国的比丘们心无杂念, 当只树园的清风能载法音, 佛陀便应缘而现, 恰如春雨不违时节, 这正是《增一阿含经》“观机授法”的初显。 “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是世间与出世间的交汇地: 给孤独长者以黄金铺地购园, 是世间善举的极致; 佛陀于此说十念法门, 是出世间智慧的开端, 二者相契, 便如莲花生于淤泥, 既不离尘世, 又能绽放清净。 这话翻成家常话, 就是我阿难亲耳听佛陀这样说: 在某个因缘正好的时候, 佛陀住在舍卫国的只树给孤独园里。  
尔时, 世尊告诸比丘: “当修行一法, 当广布一法, 便成神通, 去众乱想, 逮沙门果, 自致涅盘。 ”
“尔时”承接前文的因缘, 是佛陀开口说法的瞬间, 如钟鼓初鸣, 震醒座下众比丘。 “世尊”二字, 藏着“世出世间皆尊贵”的深意, 非因权力尊, 是因能说度世法; 非因福报贵, 是因能解众生苦, 这称谓本身就是对“修行一法”的初示: 若能修此一法, 众生亦能如世尊般尊贵。 
“当修行一法, 当广布一法”, “一法”是十念的起点, 佛陀先言“一”, 是怕众生闻“十”生畏, 如教孩童学步, 先扶其走稳一步, 再引其行千里, 这正是“循序渐进”的巧思。 “修行”是自利, 如人饮水, 需自己品味法的甘醇; “广布”是利他, 如薪传火, 需将法的光明递与他人, 二者若缺其一, 便如鸟失一翼, 难达解脱彼岸。 
“便成神通”, 不是能变戏法的幻术, 是心净后自然显发的智慧, 因为修法时心不攀缘, 便能知因果、 辨邪正, 如明镜无尘, 能照见万物实相; “去众乱想”, 是将贪嗔痴的杂念如扫尘埃般拂去, 让心恢复本有的清净; “逮沙门果”, 是证得从初果到四果的圣位, 一步一阶, 不躐等而进; “自致涅盘”, 是靠自身修行抵达永恒安稳之地, 非他人赐予, 如人登山, 需自己迈步方能登顶。 
这话用平常话说, 就是那时候, 世尊对各位比丘说: “你们要修行一种法, 也要把这种法广泛传播, 修了这法, 就能生出智慧神通, 去掉各种烦恼杂念, 证得沙门的圣果, 最后靠自己抵达涅盘的境界。 ”
云何为一法?所谓念佛。 当善修行, 当广演布, 便成神通, 去众乱想, 逮沙门果, 自致涅盘。 “云何为一法?”是佛陀的设问, 如投石入湖, 激起比丘们的思考, 比直接告知更能入人心。 
“所谓念佛”, 四字揭开“一法”的面纱, 这“念佛”不是口念“佛”字便罢, 是心忆佛的慈悲、 智慧与庄严, 因为忆佛慈悲, 便不生嗔恨; 忆佛智慧, 便不生愚痴; 忆佛庄严, 便不生贪心, 这才是“念”的真义, 如《增一阿含经》所倡“心忆为念, 不令间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