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藏·增一阿含經》(二次校稿对勘传译版)以下辩经内容,乃澳门版《大藏经》中《增一阿含经》译经理事会第二次校稿对勘传译之文。由世界佛学研究中心总会(世佛研)副会长、《增一阿含经》译经理事会理事长廖建钧大檀樾,亲自组织编纂辩经。愿诸仁者发心,积极参与《澳藏》辩经之盛事,共沾法益,同沐佛恩。《澳藏》《大藏经》
《增一阿含经·廖建钧合家供奉》
初译稿底本来源:世佛研编委会
校订人:曹伊洁 古 悦 吴明宏
校订日期:二零二五年十月十四日
《澳藏·增一阿含经》第一百三十五函卷
从《增一阿含经》“循序渐进”的主旨来看, 父王当年托付王位时, 便以“以法治化”为表、 “思解脱”为里, 对长寿王进行“观机授法”, 彼时长寿王的根器, 尚需先承接世间善法, 故父王先教“法治”, 再暗藏“无常”的警示。
如今长寿王“忆教不忘”, 说明父王当年的“次第教化”已见成效, 长寿王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践行”, 就像学生从“老师教”到“自己学”, 正是修行路上的关键进阶。 这也暗合释迦文佛传承的“师徒相授、 心心相印”, 佛陀教导阿难“以戒为师”, 阿难终身奉行。
父王教导长寿王“以法与解脱”, 长寿王未曾暂舍, 二者皆是“教法在心中, 行动在身外”的传承典范。 深入义理来看, “忆教”本质是“不忘本”, 在佛法中, “本”是“真如佛性”, 而“教”是引导众生回归真如的舟筏。
长寿王忆父王教, 便是“不忘回归真如的舟筏”, 不被转轮圣王的福报所迷, 始终记得“世间法是出世间法的根基”。
就像我们修行, 若忘了祖师的教导、 经典的指引, 便容易在世俗中迷失, 长寿王的“未曾暂舍”, 正是给我们的警示: 无论身处何种境遇, 都要守住“教法”这根缰绳, 不被烦恼的野马带偏。 这话翻成家常话就是: 那时候, 长寿王始终记着父王的教导, 从来没有片刻忘记过。
以法治化, 无有阿曲, 未经旬日, 便复得作转轮圣王, 七宝具足。
“以法治化”四字, 是长寿王对父王教导的直接践行, 这“法治”非今日所言的“法律治理”, 而是父王“以王法教化, 训之以德”的延续, “法”是“善法”, “治”是“以德统法”。
如同智者大师所讲“法者, 轨持也; 德者, 滋润也”, 以善法为轨范, 以德行为滋润, 让百姓在规矩中感受慈悲, 在秩序中种下善根。
“无有阿曲”是“不偏不倚、 没有私曲”, 长寿王作为国王, 不因亲疏而改法, 不因私欲而废德, 这正是“戒”的世间体现, 佛法中的“戒”是“止恶行善的准则”, 世间的“无有阿曲”便是“止恶行善”在治国中的落地, 符合《增一阿含经》“不违世法、 不背佛法”的中道思想。
“未经旬日, 便复得作转轮圣王”, “旬日”是十日, 如此短暂的时间便证得转轮圣王果位, 不是“偶然”, 而是“因果的必然”, 父王以八万四千岁行世间善政, 种下深厚善因。
长寿王“忆教而行、 无有阿曲”, 承接这善因并进一步增上, 故能快速感得转轮圣王的福报。
这“复得”二字深意无穷, “复”是“恢复”, 暗示转轮圣王的果位本是“善因所感”, 只要持续修善, 便能恢复这殊胜果报, 如同蒙尘的宝珠, 只要擦拭干净, 便能重现光明。 《增一阿含经》中常说“善恶之报, 如影随形”, 长寿王的“复得”, 正是对这一因果法理的生动诠释。
“七宝具足”是转轮圣王的标志性特征, 这“七宝”绝非世间的金银财宝, 而是“佛法义理的象征”, 是“自利利他的工具”。
从观机授法的角度看, 长寿王能得七宝, 是因为他的根器已从“世间贤王”进阶为“转轮圣王”, 需要七宝来辅助他“以善法统摄四方、 利益更多众生”, 父王当年是“国王”, 只需以王法教化一方。
长寿王是“转轮圣王”, 需以七宝为助力, 将善法传播到更广阔的地方。 这正是“循序渐进”的教化: 根器越高, 所感得的善缘越殊胜, 能利益的众生越广泛。
这话的白话意思就是: 长寿王用善法和德行治理国家, 处事公正不偏私, 没过十天, 就又证得了转轮圣王的果位, 七种宝物也一应俱全。 所谓七宝者: 轮宝、 象宝、 马宝、 珠宝、 玉女宝、 典藏宝、 典兵宝, 是谓七宝。
“所谓七宝者”是对转轮圣王殊胜果报的具体阐释, 如同佛陀讲法时, 先总说“诸法空相”, 再分说“色空、 受空”等, 《增一阿含经》也常以“总说 - 分说”的方式阐释义理, 此处正是这一说法方式的体现, 先言“七宝具足”, 再逐一解说七宝, 让听者清晰明了, 不生疑惑。
“轮宝”是七宝之首, 其形“圆转无碍”, 象征“法轮常转、 无有障碍”, 转轮圣王的轮宝能自动降服四方不服者, 非以武力, 而是以“善法之力”, 如同佛陀的法轮能降服众生的烦恼, 非以强制, 而是以“智慧之力”。
从释迦文佛传承来看, “轮”是佛法的核心象征, 佛陀初转法轮于鹿野苑, 开启教化众生的序幕; 长寿王的轮宝, 正是“世间法轮”的体现, 以善法统摄四方, 为后续佛法的传播铺平道路, 如同先以世间法轮安定人心, 再以出世间法轮引导解脱, 符合“循序渐进”的教化逻辑。
“象宝”身大力强, 能负载重物, 象征“修行路上的忍辱负重、 不避艰辛”, 转轮圣王乘象宝出行, 不是为了彰显尊贵, 而是为了“以忍辱之力护持众生”, 如同玄奘大师西天取经, 历经千难万险仍不退缩, 正是“象宝精神”的体现。
在佛教义理中, “象”也代表“定力”, 《大智度论》中说“象王行步, 稳重不躁”, 象宝的稳重, 暗喻转轮圣王需有“定力”, 不被世间的荣华富贵所动摇, 始终以善法为归依, 这也是对长寿王的“观机”: 身为转轮圣王, 福报更大, 诱惑更多, 需以“定力”守护初心, 故以象宝为助。
“马宝”迅疾如风, 能日行千里, 象征“修行的精进不懈、 不耽安乐”, 转轮圣王乘马宝, 是为了“快速利益众生, 不拖延懈怠”, 如同历代祖师弘法, 不辞辛劳, 千里奔波, 只为将佛法传递给更多人。
《增一阿含经》中常劝众生“精进修行, 莫放逸”, 马宝的迅疾, 正是对“精进”的具象化, 提醒长寿王: 即便身为转轮圣王, 也需精进推行善法, 不可因安乐而懈怠, 这也是“循序渐进”的体现, 福报越大, 越需精进, 才能不堕入“放逸”的陷阱。
“珠宝”光明普照, 能破除黑暗, 象征“智慧之光、 破除无明”, 转轮圣王的珠宝, 能照亮四方, 让众生脱离“愚痴的黑暗”, 如同佛法的智慧, 能照亮众生的烦恼心田。
从义理深层看, “珠宝”的光明不是外在的光, 而是“内心的智慧光”, 长寿王拥有珠宝, 暗示他已具备“初步的智慧”, 能以智慧辨别善恶, 引导众生走向善道, 这也是“观机授法”的深意: 长寿王的根器已能承载“智慧”, 故以珠宝为助, 让他从“以法治国”进阶为“以智导法”, 让善法更契合众生根器。
“玉女宝”非指美色, 而是“清净无染、 善解人意”的象征, 玉女宝能以善巧方便, 辅助转轮圣王推行善法, 不引发众生的贪心, 反而让众生生起“清净心”。
在佛法中, “玉女宝”代表“善巧方便”, 转轮圣王需以不同的方式引导不同根器的众生, 如同佛陀对贪心重的众生说“不净观”, 对嗔心重的众生说“慈悲观”, 都是“善巧方便”的体现。
长寿王拥有玉女宝, 说明他已具备“善巧教化”的能力, 能“观机授法”地引导众生, 这是他从“世间国王”到“转轮圣王”的重要进阶。
“典藏宝”善于积聚财宝, 能广施众生, 象征“广积善财、 利益众生”, 典藏宝不是为了自己积聚财富, 而是为了“将财宝用于利益众生”, 如同菩萨“广行布施, 不住于相”。
《增一阿含经》中说“布施是福业之基”, 典藏宝的存在, 提醒长寿王: 转轮圣王的财宝不是私有, 而是“众生的福田”, 需以布施之心, 将财宝用于救济贫困、 弘扬善法, 让更多众生受益, 这也是“自利利他”的体现, 通过布施, 既让众生得福, 也让自己的善根增长, 符合“循序渐进”的修行逻辑。
“典兵宝”勇健善战, 能降伏怨敌, 象征“降伏内心的烦恼怨敌”, 典兵宝不是用于对外征战, 而是用于“守护善法、 降伏破坏善法的烦恼”, 如同修行者以“戒定慧”降伏贪嗔痴。
从义理看, “典兵宝”的“兵”是“智慧之兵”, “战”是“与烦恼作战”, 长寿王拥有典兵宝, 说明他已能“以智慧降伏烦恼”, 不被烦恼左右, 始终坚守善法, 这是他能成为转轮圣王的核心原因, 唯有降伏内心烦恼, 才能以清净心治理天下, 利益众生。
这七宝虽为世间宝物, 却处处暗含出世间的义理, 是《增一阿含经》“世间善法与出世间法不二”的生动体现。 七宝既是转轮圣王治理世间的工具, 也是引导众生走向解脱的“方便舟筏”, 让众生在接触七宝的过程中, 潜移默化地种下“法轮常转、 精进、 智慧、 布施”等善根, 为后续接受出世间法打下基础。
这话的白话意思就是: 所说的七宝, 分别是: 象征法轮常转的轮宝、 象征忍辱定力的象宝、 象征精进不懈的马宝、 象征智慧光明的珠宝、 象征善巧方便的玉女宝、 象征广行布施的典藏宝、 象征降伏烦恼的典兵宝,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七宝。
复有千子, 勇猛智慧, 能除众苦, 统领四方。
“复有千子”, “千”是“众多”的象征, 非实指一千个儿子, 而是表长寿王有“无量善缘、 众多助手”, 能共同推行善法。
这“千子”不是普通的王子, 而是“善根成熟、 能辅助圣王利益众生”的栋梁, 如同佛陀有“千二百五十弟子”, 皆是善根深厚、 能弘扬佛法的弟子, 长寿王的千子, 正是“世间善法的弘扬者”, 是他推行善法的重要助力。 这也符合《增一阿含经》“众缘和合, 方能成办善业”的义理, 一个人的力量有限, 需借助众缘, 才能将善法传播得更广、 利益更多众生。
“勇猛智慧”是千子的核心特质, “勇猛”是“降伏烦恼的勇猛”, 不是好勇斗狠, 而是面对众生的苦难、 面对善法的阻碍时, 不退缩、 不畏惧; “智慧”是“辨别善恶的智慧”, 不是世间的小聪明, 而是能看透“善法能利益众生、 恶法能伤害众生”的根本智慧。 这“勇猛智慧”正是《增一阿含经》所倡导的“菩萨行”, 菩萨需以勇猛心利益众生, 以智慧心辨别方便, 二者缺一不可。
长寿王的千子具备这一特质, 说明他们已能“自利利他”, 不仅自己修善, 还能引导他人修善, 这是“循序渐进”的教化成果: 从父王到长寿王, 再到千子, 善法的传承层层扩展, 善根的成熟步步加深。
“能除众苦”是千子的核心作用, “众苦”不仅是世间的贫困、 疾病之苦, 更是“烦恼之苦”, 千子通过推行善法, 让众生脱离贫困, 是“除世间苦”; 通过传播善法, 让众生种下善根, 是“除烦恼苦的因”。
这与佛陀“除众生苦”的本愿一脉相承, 释迦文佛出世, 便是为了“令众生离苦得乐”, 长寿王的千子“能除众苦”, 正是对佛陀本愿的世间践行, 是“释迦文佛传承”在世间的体现, 从出世间的佛陀到世间的千子, 虽境界不同, 却有着共同的目标: 让众生脱离痛苦。
“统领四方”是千子的职责, “统领”不是“武力统治”, 而是“以善法引导”, 让四方众生都能遵循善法、 修善断恶。 这“四方”象征“一切众生”, 不分地域、 不分种族, 千子能统领四方, 说明善法的力量是平等的, 能利益一切众生。
这符合《增一阿含经》“众生平等, 皆可修善”的义理, 无论身处何方, 无论身份高低, 众生都能接受善法、 修善得福, 千子的“统领四方”, 正是对这一义理的实践, 让善法如同阳光, 普照四方, 不遗漏一个众生。
从观机授法的角度看, 长寿王有“千子”辅助, 是因为他的根器已达到“转轮圣王”的境界, 需要“千子”这样的善缘来匹配他的果位, 父王是“国王”, 只需太子辅助; 长寿王是“转轮圣王”, 需千子辅助, 才能利益更多众生。 这正是“根器与善缘相应”的体现, 也是《增一阿含经》“循序渐进”的深层义理: 修行者的境界越高, 所感得的善缘越殊胜, 能利益的众生越广泛, 如同大树越高, 能遮蔽的阴凉越广阔。
这话的白话意思就是: 长寿王还有很多儿子, 他们既勇敢又有智慧, 能帮助众生脱离种种痛苦, 还能带领众人治理好天下四方。
时, 长寿王以前王法, 如上作偈: “于今我首上, 已生衰耗毛, 天使已来至, 宜当时出家。 我今已食人中之福, 宜当自勉升天之德, 剃除须发, 著三法衣, 以信坚固, 出家学道, 离于众苦。 ”“时”字再次标记时光的节点, 此时的长寿王, 已如父王当年一般, 见白发而知无常, 这是“因果的循环, 也是法脉的传承”, 父王当年因白发而生出离心, 如今长寿王也因白发而作同样的偈语, 不是简单的模仿, 而是“根器成熟后的同频觉悟”, 如同弟子跟随师父修行多年, 终于悟到师父当年的境界。 这正是《增一阿含经》“循序渐进、 薪火相传”的教化成果。
“以前王法, 如上作偈”, “前王法”是父王摩诃提婆王当年的偈语, “法”不是“法律”, 而是“觉悟的方法、 解脱的路径”。 长寿王“以前王法作偈”, 是“传承父王的觉悟路径”。
父王通过“见白发-知无常-思出家”的路径走向修行, 长寿王也循着这一路径, 说明“解脱的路径是共通的”, 无论身份是国王还是转轮圣王, 无论福报是大是小, 都需通过“知无常、 生信心、 求出家”的路径, 才能脱离众苦。
这也暗合释迦文佛传承的“法脉不绝”, 佛陀传法给迦叶, 迦叶传法给阿难, 代代祖师都传承着同样的“解脱路径”, 长寿王传承父王的偈语, 正是这一“法脉传承”在世间的体现。
“于今我首上, 已生衰耗毛”, 与父王的偈语一字不差, 却有着更深刻的义理, 长寿王是转轮圣王, 福报比父王更大, 享有的安乐比父王更多, 却仍能在白发中看到“衰耗”, 说明“无常不分福报大小, 不分身份高低”, 即便贵为转轮圣王, 也难逃“生老病死”的规律。
这比父王当年的觉悟更进一层: 父王是“国王”, 见白发知无常, 是“初步觉悟”; 长寿王是“转轮圣王”, 见白发知无常, 是“在殊胜福报中不迷, 更显觉悟的坚定”, 如同富人在金银珠宝中仍能放下, 比穷人放下更难, 也更显修行的功夫。
《增一阿含经》中说“一切有为法, 皆归无常”, 长寿王的偈语, 正是对这一义理的深刻体证, 他没有因转轮圣王的福报而忽视无常, 反而更敏锐地察觉到无常的到来, 这是他根器成熟的体现。
“天使已来至, 宜当时出家”, “天使”仍是“无常”的象征, 但在长寿王口中, 这“天使”多了一层“提醒解脱”的意义, 父王当年说“天使已来至”, 是“警示无常的可怕”; 长寿王说“天使已来至”, 是“感恩无常的提醒”, 因为他知道, 正是无常的到来, 让他有机会放下转轮圣王的福报, 走向更究竟的解脱。
这是“观机授法”的进阶: 父王当年的根器, 需以“无常的可怕”来警示, 才能生起出离心; 长寿王的根器, 已能以“无常的慈悲”来感恩, 更主动地求出家, 说明他的觉悟已从“被动警示”转为“主动寻求”, 符合《增一阿含经》“从厌离无常到利用无常修行”的进阶逻辑。
“我今已食人中之福, 宜当自勉升天之德”, “人中之福”对长寿王而言, 是转轮圣王的福报, 比父王的“国王之福”更殊胜, 但他仍能清醒地认识到“这福报是‘人中之福’, 终究是世间的、 无常的”, 不沉迷、 不执着。
“宜当自勉升天之德”, 这里的“升天之德”已不是父王当年“生梵天”的初步目标, 而是“以天德为阶梯, 求更高的解脱”, 长寿王知道, 生梵天虽能脱离世间苦, 却仍在三界轮回中, 需继续修行, 才能证得涅盘。
这是他觉悟的超越: 父王当年以“升天之德”为修行目标, 是“阶段性觉悟”; 长寿王以“升天之德”为阶梯, 是“超越阶段性, 追求究竟解脱”, 如同学生以小学毕业为阶梯, 追求中学、 大学的更高目标, 符合《增一阿含经》“循序渐进、 不满足于阶段性成果”的修行理念。
“剃除须发, 著三法衣, 以信坚固, 出家学道, 离于众苦”, 与父王的偈语收尾相同, 却有着不同的义理深度, 长寿王剃除须发, 是“放下转轮圣王的尊贵身份”, 比父王放下国王身份更难, 也更显“信心的坚固”。
他着三法衣, 是“以出家人的身份, 承担起更重的度生责任”, 不是逃避, 而是“以更殊胜的身份利益众生”。
他“以信坚固”, 这信心已不是父王当年“初步的信心”, 而是“在转轮圣王福报中锤炼过的信心”, 更坚固、 更纯粹, 不被任何诱惑动摇。
从释迦文佛传承的角度看, 长寿王的出家, 是“世间法脉与出世间法脉的完美衔接”, 他先以转轮圣王的身份, 将世间善法推行到极致, 利益了无量众生; 再以出家人的身份, 追求出世间解脱, 为众生树立“不恋世间福报、 追求究竟解脱”的榜样, 这与佛陀“先享王子福报, 再出家证道”的历程高度契合, 是“佛种从缘起”的生动体现。
历代祖师大德, 如弘一法师、 虚云大师等, 也多是先在世间成就一番事业, 再出家修行, 他们的行持, 正是对长寿王“放下福报、 出家学道”的传承, 也是对释迦文佛传承的延续。
深入义理来看, 长寿王的偈语还蕴含“烦恼即菩提”的道理, 白发是“无常的烦恼相”, 却成为他“觉悟的菩提缘”; 转轮圣王的福报是“容易让人沉迷的烦恼缘”, 却成为他“锤炼信心的菩提缘”。
这正是《增一阿含经》“于烦恼中见真如”的主旨, 众生不必逃避烦恼, 只需在烦恼中觉悟, 就能将烦恼转化为菩提, 将无常转化为解脱的动力。
长寿王正是这样做的, 他没有逃避白发带来的无常, 没有逃避转轮圣王福报带来的诱惑, 而是在其中觉悟、 在其中修行, 最终走向出家学道之路, 离于众苦。
这话的白话意思就是: 那时候, 长寿王依照父王当年的觉悟路径, 也念出了和父王一样的偈语: “到如今我的头上, 已经长出了象征衰老消耗的白头发, 无常的警示已经到来, 现在正是出家修行的好时机。 我如今已经享尽了人世间最殊胜的福报, 应当自己勉励自己, 修持能超越世间福报、 趋向更高解脱的德行, 剃除胡须头发, 穿上比丘的三法衣, 凭着坚固的信心, 出家学习解脱之道, 脱离世间的种种痛苦。 ”
从这段经文整体来看, 《增一阿含经》“循序渐进、 观机授法”的主旨如同一条明线, 贯穿了长寿王从“忆教而行”到“作偈出家”的全过程。
起初, 长寿王“忆父王教、 以法治化”, 是“承接父王的世间善法”, 根器处于“被动践行”阶段。
接着, 他“得转轮圣王、 七宝具足”, 是“善法增上的果报”, 根器进阶为“主动利益众生”。
然后, 他“见白发作偈、 决意出家”, 是“觉悟超越世间福报”, 根器成熟为“主动寻求解脱”——每一步都契合他的根器发展, 每一步都有对应的教化与果报。 这正是“观机授法”的完美实践, 也是《增一阿含经》“因材施教、 不躐等而教”的核心智慧。
从释迦文佛传承的角度看, 这段经文讲述的“父子传承”, 实则是“佛法传承”的缩影, 父王是“初发心的修行者”, 以自身经历种下善法种子。
长寿王是“进阶的修行者”, 承接种子并使其开花结果, 再将种子传递下去。 这与释迦文佛传承中“祖师传法”的逻辑完全一致: 佛陀是“根本导师”, 种下佛法种子; 历代祖师是“传承者”, 让种子在不同时代、 不同地域开花结果, 利益众生。
长寿王与父王的传承, 正是这一“佛法传承”在世间的预演, 让众生明白: 无论是世间善法还是出世间法, 都需通过“传承”才能延续, 都需通过“践行”才能成就。
再深入佛教义理来看, 这段经文还蕴含“圆满菩提”的修行脉络: 长寿王“以法治化”是“修戒”, 不违善法、 无有阿曲, 是世间的持戒。
“七宝具足、 千子辅助”是“修定”, 以七宝的象征义理收摄心念, 以千子的辅助安定众生。
“见白发作偈、 出家学道”是“修慧”, 从无常中觉悟, 从福报中超越, 生起出世间的智慧——戒定慧三学在长寿王身上次第圆满, 从世间的戒定慧到出世间的戒定慧, 一步一步, 循序渐进, 最终走向“离于众苦”的解脱之路。
这与《增一阿含经》“戒为基、 定为舟、 慧为舵”的修行理念完全契合, 也为后世众生指明了修行的方向: 无论身处何种境遇, 都需从持戒开始, 以定力辅助, 以智慧引领, 才能最终抵达解脱的彼岸。
在生活中, 我们也能从长寿王的修行之路中悟到“循序渐进”的智慧。 我们虽不是转轮圣王, 没有七宝千子, 但也有自己的“世间福报”——健康的身体、 和睦的家庭、 稳定的工作, 这些都是“人中之福”。
我们要学长寿王, 不沉迷于这些福报, 而是以福报为“修行的阶梯”: 以健康的身体修善法, 以和睦的家庭传善德, 以稳定的工作积善缘, 这便是“世间的戒定慧”; 再在此基础上, 抽时间读经、 念佛、 观心, 生起对无常的觉悟, 培养坚固的信心, 这便是“出世间的戒定慧”。
如同长寿王“先作转轮圣王, 再出家学道”, 我们也需“先尽世间责任, 再修出世间法”, 一步一步, 不急躁、 不放弃, 才能在生活中修行、 在修行中成长。
同时, 长寿王“传承父王偈语”的做法, 也提醒我们要“重视法脉传承”。 在修行中, 我们要多听祖师的教导、 多学经典的义理, 将这些“教法”铭记于心, 如同长寿王“忆父王教, 未曾暂舍”。 不要自己凭空想象修行方法, 也不要轻信偏离经典的言论, 要以祖师的教导为准则, 以经典的义理为依据, 才能不走偏、 不迷路。
就像莲池大师所说“以古为师, 以经为镜”, 我们以祖师为榜样, 以经典为镜子, 才能在修行路上稳步前行, 最终实现“离于众苦”的目标。
从释迦文佛传承的延续来看, 长寿王的出家学道, 也为后世众生树立了“不恋高位、 不贪福报”的榜样。 在当今社会, 很多人追求更高的地位、 更多的财富, 却在追求中迷失了自己, 陷入了痛苦之中。
我们要学长寿王, 即便拥有“转轮圣王”般的福报与地位, 也能清醒地认识到“这一切都是无常的”, 不执着、 不沉迷, 而是将目光投向更究竟的解脱。
这不是让我们放弃工作、 抛弃家庭, 而是让我们在拥有这些的同时, 不被它们束缚, 以一颗清净心、 觉悟心面对一切, 如同长寿王“以法治化”时不执着于王权, “出家学道”时不留恋福报, 始终以“离于众苦”为最终目标。
总之, 这段经文以长寿王“承教、 作圣王、 作偈出家”的完整历程, 进一步深化了《增一阿含经》“循序渐进、 观机授法”的主旨, 也丰富了释迦文佛传承的内涵。 从“忆教而行”到“七宝千子”, 再到“作偈出家”, 长寿王的每一步都彰显着“根器与教化相应、 福报与觉悟同步”的修行智慧, 既为众生展现了“世间善法的极致”, 也为众生指明了“出世间解脱的路径”。 这便是经文的智慧, 是祖师大德代代相传的初心, 更是我们每个众生在生活中可学、 可行的修行指南——无论身处何种境遇, 都要以善法为基、 以觉悟为导, 循序渐进, 终能离于众苦, 趋向解脱。
“时, 长寿王告第一太子善观曰: ‘卿今知不? 吾已首上生白发, 意欲剃除须发, 著三法衣, 以信坚固, 出家学道, 离于众苦。 汝绍吾位, 以法治化, 勿令有失, 违吾言教, 造凡夫行! 所以然者? 若有斯人, 违吾言者, 为凡夫之行。 夫凡夫者, 长处三途八难之中。 ’时, 王长寿八万四千岁善修梵行, 行四等心: 慈、 悲、 喜、 护。 身逝命终, 生梵天上。 时, 王善观忆父王教, 未曾暂舍, 以法治化, 无有阿曲。 ”
时, 长寿王告第一太子善观曰: “卿今知不? 吾已首上生白发, 意欲剃除须发, 著三法衣, 以信坚固, 出家学道, 离于众苦。 ”
这“时”字, 是长寿王修行历程的又一关键节点, 如同四季轮回中的霜降, 既是对过往的总结, 也是对未来的开启——他已在转轮圣王的位置上, 将世间善法推行至极致, 如今见白发而生出离之心, 恰是“根器成熟”的自然显现。 “告第一太子善观曰”, “第一太子”的身份, 延续了父王摩诃提婆王传位“第一太子”的传承脉络。
而“善观”之名, 更是暗藏深意: “善”是“善根成熟”, “观”是“观照无常”, 太子名“善观”, 暗示他本具“善观诸法实相”的根器。 这正是长寿王选择他传承王位的根本原因, 也契合《增一阿含经》“观机授法”的核心——传位不仅是权力的交接, 更是“善法种子”的传递, 需选择根器相应者, 方能让法脉不坠。
“卿今知不? ”与当年父王问长寿王的语气如出一辙, 不是居高临下的命令, 而是带着慈悲的问询, 如同佛陀对弟子说话, 先以疑问引发思考, 再顺势开示。 这一问, 既是提醒太子“关注父王的衰老”, 也是引导太子“从父王的白发中观无常”, 是“借事显理”的巧妙教化。
“吾已首上生白发”, 长寿王再次提及白发, 却与父王当年的“初觉无常”不同——父王见白发, 是“从国王到修行者”的初步转变; 长寿王见白发, 是“从转轮圣王到出世间修行人”的进阶超越, 他所见的不仅是“毛发变白”, 更是“三界轮回的虚幻”, 是“转轮圣王福报虽殊, 仍难逃生老病死”的深刻体证。
“意欲剃除须发, 著三法衣, 以信坚固, 出家学道, 离于众苦”, 这几句与父王当年的表述一字不差, 却有着更厚重的义理承载。
“意欲”二字, 在长寿王口中, 已不是“初步发心”, 而是“历经转轮圣王福报考验后的坚定抉择”——他曾享尽人天福报, 却仍能放下, 这份“意欲”比父王当年更显珍贵, 如同金矿历经千锤百炼, 方能提炼出纯金。
“以信坚固”的“信”, 也不是父王当年“初步的信心”, 而是“在七宝环绕、 千子簇拥中未曾动摇的信心”, 是“见过世间极致安乐后, 仍坚信出世间解脱更究竟”的信心。 这正是《增一阿含经》“循序渐进”的修行成果: 从“初步信”到“坚固信”, 从“被动修”到“主动求”, 每一步都在根器的滋养中成长。
从释迦文佛传承的角度看, 长寿王对善观太子的嘱托, 与佛陀涅盘前对阿难的付法如出一辙——佛陀传“以戒为师”, 是为了让佛法在世间延续。
长寿王传“出家学道、 离于众苦”, 是为了让“知无常、 修善法”的种子在太子心中扎根, 二者都是“以心传心”的法脉传承。
历代祖师大德也多如此: 慧能大师传法给神会, 不是传金银财宝, 而是传“明心见性”的口诀; 虚云大师传法给弟子, 不是传寺院权位, 而是传“老实念佛、 精进修行”的教诲, 这与长寿王的传承逻辑完全一致——世间的王位只是表象, 出世间的法脉才是根本。
深入义理来看, “剃除须发”的“剃除”, 不仅是外在形象的改变, 更是“断除烦恼执着”的象征——须发代表“对色身的贪爱”, 剃除须发, 是放下“对自身相状的执着”。
“着三法衣”的“着”, 不是简单的“穿上”, 而是“承担起出家人的责任”, 如同菩萨披上璎珞, 不是为了装饰, 而是为了“以庄严身相, 度化众生”。
长寿王“意欲”如此, 说明他已悟到“出家不是逃避, 而是以更殊胜的身份利益众生”, 这比父王当年的“出家心”更进一层: 父王出家, 是“为自求解脱”; 长寿王出家, 是“自利后更思利他”, 符合《增一阿含经》“自利利他、 圆成佛道”的主旨。
这话翻成家常话就是: 那时候, 长寿王对自己的第一太子——名叫善观的太子说: “你现在知道吗? 我头上已经长出了白头发, 我打算剃除胡须头发, 穿上比丘的三法衣, 凭着坚固的信心, 出家学习解脱之道, 脱离世间的种种痛苦。 ”
“汝绍吾位, 以法治化, 勿令有失, 违吾言教, 造凡夫行! ”
“汝绍吾位”, “绍”是“继承”, 但在长寿王口中, 这“继承”不是“权力的占有”, 而是“责任的承担”——太子继承的不仅是转轮圣王的宝座, 更是“以善法利益众生”的使命, 如同佛陀的弟子继承的不是佛陀的衣钵, 而是“续佛慧命”的责任。
这与《增一阿含经》“王位是福田, 非私产”的义理相契合: 转轮圣王的王位, 是“众生的福田”, 需以善法灌溉, 方能长出利益众生的善果, 若将其视为私产, 便会堕入“凡夫行”。
“以法治化, 勿令有失”, “以法治化”是长寿王对太子的核心嘱托, 这“法治”是“父王摩诃提婆王-长寿王-善观太子”三代传承的“善法核心”, 如同释迦文佛传承中的“戒法”, 代代相承, 不增不减。
“勿令有失”的“失”, 不是“王位的丢失”, 而是“善法的偏离”——长寿王怕太子继位后, 因权力的诱惑而偏离“以德统法”的初心, 将善法变为“压迫众生的工具”, 故特意叮嘱。
这正是“观机授法”的深意: 太子虽名“善观”, 有“善观诸法”的根器, 但初登王位, 易被权力蒙蔽, 故需以“勿令有失”警示, 如同园丁对刚栽下的幼苗, 需时时浇水施肥, 方能避免枯萎。
“违吾言教, 造凡夫行! ”“言教”不仅是“以法治化”的指令, 更是“知无常、 思解脱”的隐性教导——长寿王怕太子只继承“世间王位”, 而忘记“出世间解脱”的种子, 故将“违言教”与“凡夫行”直接关联。
在佛法中, “凡夫行”不是“普通人的行为”, 而是“执着于烦恼、 随顺于无明”的行为, 若太子违背“以善法利益众生、 以无常警醒自身”的教导, 便是随顺烦恼, 自然沦为凡夫。
这与《增一阿含经》“凡夫迷于无常, 圣人悟于无常”的义理相契合: 凡夫与圣人的区别, 不在身份高低, 而在是否觉悟无常——太子若能觉悟, 即便身为转轮圣王, 也是“圣人行”; 若不能觉悟, 即便拥有王位, 仍是“凡夫行”。
这话的白话意思就是: 你来继承我的王位, 用善法和德行治理国家, 不要让善法出现偏差, 更不要违背我的教导, 做出凡夫才会有的执着烦恼之事!
“所以然者? 若有斯人, 违吾言者, 为凡夫之行。 夫凡夫者, 长处三途八难之中。 ”
“所以然者? ”是长寿王对太子的循循善诱, 如同老师为学生讲解“为何要遵守规矩”, 不是强制灌输, 而是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这符合《增一阿含经》“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的说法方式——先警示“勿违言教”, 再解释“为何不可违”, 让太子在理解中接受, 而非在畏惧中服从。
“若有斯人, 违吾言者, 为凡夫之行”, “斯人”是“违背言教的人”, 长寿王将“违言教”与“凡夫行”划上等号, 不是主观判定, 而是基于“因果业力”的客观陈述——言教是“善法指引”, 违背善法, 便是造下“染业”; 染业的果报, 便是“凡夫行”。 这就像农民违背“春种秋收”的规律, 便会颗粒无收; 众生违背“善法指引”的规律, 便会陷入凡夫的痛苦, 二者都是因果的必然。
从观机授法的角度看, 长寿王用“凡夫行”警示太子, 是因为太子的根器已能理解“因果”的浅层义理——父王当年对长寿王说“凡夫长处三途八难”, 是“初步警示”; 长寿王对善观太子说“违言教为凡夫行”, 是“进阶引导”, 让太子明白“凡夫行的根源是违背善法”, 从“知果”到“知因”, 符合“循序渐进”的教化逻辑。
“夫凡夫者, 长处三途八难之中”, “夫”是发语词, 加重语气, 强调“凡夫境遇”的可畏; “三途”是“地狱、 饿鬼、 畜生”三恶道, 是众生因造恶业而堕入的痛苦之地; “八难”是“不得见佛、 不得闻法、 不得亲近善知识”等八种难以修行的障碍, 是众生因善根浅薄而陷入的迷茫之境。
长寿王用“长处”二字, 点出凡夫在三途八难中流转的“长久性”与“被动性”——凡夫不是“偶尔停留”, 而是“常处其中”; 不是“主动选择”, 而是“被业力牵引”, 如同人陷入泥沼, 若不奋力挣脱, 便会一直沉沦。
深入义理来看, “三途八难”的根源是“无明”——众生因无明而不悟善法, 因不悟善法而造恶业, 因造恶业而堕三途; 因无明而失善缘, 因失善缘而处八难。
长寿王虽未明说“无明”, 却通过“凡夫长处三途八难”的表述, 暗含“破无明才能出轮回”的道理。 这与释迦文佛传承的“破迷开悟”核心相契合: 佛陀出世, 便是为了破除众生的无明, 让众生从三途八难中解脱。
长寿王对太子的教导, 正是对佛陀本愿的世间践行——从父王到长寿王, 再到善观太子, 代代传递“破无明、 离三途”的种子, 让善法在世间不断延续。
这话的白话意思就是: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如果有人违背我的教导, 那就是在做凡夫才会做的事。 而凡夫啊, 会长期沉沦在地狱、 饿鬼、 畜生这三途, 以及不得见佛、 不得闻法等八难之中, 难以脱离痛苦。
“时, 王长寿八万四千岁善修梵行, 行四等心: 慈、 悲、 喜、 护。 ”
“时”字标记着长寿王出家后的修行时光, “八万四千岁”与他此前“转轮圣王的统治时长”相同, 这不是巧合, 而是“因果的对称”——他以八万四千岁行世间善政, 种下“自利利他”的善因。
如今以八万四千岁修出世间梵行, 结出“离苦得乐”的善果, 如同春天播种、 秋天收获, 时长的对应暗含“善因善果、 丝毫不爽”的因果法理, 这与《增一阿含经》“善恶之报, 如影随形”的主旨完全契合。
“善修梵行”, “梵行”是“清净行”, 远离贪嗔痴的污染, 不造世间恶业; “善修”是“精进不懈地修持”, 不是敷衍了事, 而是“身口意三业清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