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Next
首页 >参与辩经 我要辩经 辩经记录
澳藏•大藏经 > 小乘阿含部 > 增壹阿含经(第01卷~第10卷) > 《澳藏·增一阿含经》第一百三十四函卷
昵称:小阿含  发布时间:2025-10-21 21:11:50

《澳藏·增一阿含經》(二次校稿对勘传译版)以下辩经内容,乃澳门版《大藏经》中《增一阿含经》译经理事会第二次校稿对勘传译之文。由世界佛学研究中心总会(世佛研)副会长、《增一阿含经》译经理事会理事长廖建钧大檀樾,亲自组织编纂辩经。愿诸仁者发心,积极参与《澳藏》辩经之盛事,共沾法益,同沐佛恩。《澳藏》《大藏经》 《增一阿含经·廖建钧合家供奉》 初译稿底本来源:世佛研编委会 校订人:王 阳 海 苏 廖广庭 校订日期:二零二五年十月十四日 《澳藏·增一阿含经》第一百三十四函卷 《增一阿含经》里常说“人身无常, 如泡沫聚”, 这“衰耗毛”便是泡沫要破的征兆。 大王说这话, 是对自己身体的如实观察, 不美化、 不掩饰, 这正是修行的起点, 因为如实知见, 才能生出真实的出离心。 就像印光大师常说“汝今既知人身无常, 当求出离”, 大王此刻的认知, 便是出离的开端。 于今见此衰耗相, 方知此身非久长, 这句偈语的白话意思就是: 到如今我的头上, 已经长出了象征衰老消耗的白头发。 “天使已来至, 宜当时出家”, “天使”不是天上的使者, 而是“无常”的化身, 是生命走向终结的信号, 因为无常如天使, 虽名为“使”, 却不请自来、 不由分说, 不管你是帝王还是百姓, 都要受它支配。 这是《增一阿含经》反复强调的“无常遍一切处”, 没有谁能例外。 大王能把白发看作“天使已来至”, 可见他已悟到“白发不是小事, 是无常的警示”, 这比寻常人只知哀叹“老了”要深刻得多。 “宜当时出家”, “宜当”是“应当”, 带着迫切感, 不是“以后再说”, 而是“现在就要做”; “时”是“时 机”, 大王知“见白发”便是出家的好时机, 不能错过, 就像农夫知“春天播种”是好时机, 错过便会误了收成。 “出家”不是简单的“离开家”, 而是“出离烦恼之家”“出离生死之家”, 是从追求世间繁华转向追求出世间解脱, 是人生方向的根本转变。 摩诃提婆王身为国王, 有江山社稷、 财宝美人, 却能说出“宜当时出家”, 可见他已不执着于世间的荣华富贵, 这正是“观机授法”的成效, 因为此前以王法教化众生, 是“世间善”; 此刻生起出家之心, 是“出世间善”, 从世间到出世间, 一步一步, 契合他的根器。 无常天使来相召, 及时出家莫迟疑, 这句偈语的白话意思就是: 无常的警示已经到来, 现在正是出家修行的好时机。 “我今已食人中之福, 宜当自勉升天之德”, “我今已食人中之福”, “人中之福”是国王所享的荣华富贵、 福寿安康, 这些都是过去世种下的善因, 今生结出的善果。 大王不否认这福报的珍贵, 却也知“福报终有尽时”, 就像银行里的存款, 再多也会花完; 世间的福报, 再大也会耗尽。 《增一阿含经》里说“福报如露, 须臾即灭”, 大王能有这样的认知, 说明他不沉迷于福报, 能看透福报的无常本质。 “宜当自勉升天之德”, “自勉”是自己勉励自己, 不是靠旁人催促, 这是修行的关键, 因为若自己不发心, 旁人再劝也无用, 就像千里马需自己愿意奔跑, 旁人再赶也难行。 “升天之德”不是要去天上享受福报, 而是要修“能生天的德行”, 这是“循序渐进”的体现, 因为大王刚生起出离心, 还未到“求涅盘”的境界, 先修“升天德”, 是为了积累更高的福报, 为后续修出世间法打下基础, 就像学生要先读小学, 再读中学, 最后才能读大学, 一步一步, 不越级、 不冒进。 这也是“观机授法”的妙处, 因为知道大王此刻的根器, 还无法直接接受“涅盘”的深义, 便先引导他修“升天德”, 再慢慢往上引导。 已享人福知其尽, 自勉修德向高天, 这句偈语的白话意思就是: 我如今已经享尽了人世间的福报, 应当自己勉励自己, 修持能升往天界的德行。 “剃除须发, 著三法衣, 以信坚固, 出家学道, 离于众苦”: “剃除须发”, 须发是“烦恼的象征”, 剃除须发不是简单的改变形象, 而是要“断除烦恼的外在表现”, 也是“出家的仪式象征”, 从此刻起, 不再是世间的国王, 而是修行的沙门。 《增一阿含经》中记载, 佛陀出家时也剃除须发, 这是传承的象征, 是“释迦文佛传承”的体现, 从佛陀到历代祖师, 再到寻常沙门, 剃除须发都是出家的重要标志, 这一动作虽小, 却承载着“断烦恼、 求道果”的初心。 “著三法衣”, “三法衣”是比丘所穿的袈裟, 分别是僧伽梨(大衣)、 郁多罗僧(上衣)、 安陀会(内衣), 这衣服不是为了美观, 而是有“庄严自身、 警示他人”的作用, 对自己而言, 穿上三法衣, 便知自己是修行者, 要言行举止符合佛法; 对他人而言, 看到三法衣, 便知是福田, 可生恭敬心、 种善根, 这也是“观机授法”的体现, 以具体的“衣”为载体, 让修行者有“身份认同”, 让众生有“恭敬对象”, 方便佛法的传播。 “以信坚固”, “信”是“信心”, 是对佛法的信心、 对因果的信心、 对解脱的信心。 “坚固”是不摇摆、 不动摇, 就像泰山般稳固, 风吹不动、 雨打不摇, 这是修行的根本, 因为若信心不坚固, 遇到挫折便会退心, 听到异见便会动摇, 很难修成正果。 《增一阿含经》把“信”列为“五根”之首, 便是因为“信为道元功德母”, 有了坚固的信心, 才能生出修行的动力, 才能克服修行路上的障碍。 摩诃提婆王要“以信坚固”出家学道, 说明他不是一时冲动, 而是有了对佛法的真实信心, 这是他从“世间贤王”转变为“修行者”的核心标志之一。 “出家学道”, “学道”是“学习解脱之道”, 不是学世间的知识技能, 而是学如何断烦恼、 了生死、 证涅盘, 这“学”不是只停留在口头上, 而是要“解行并重”, 既要明白道理, 也要付诸实践, 就像玄奘大师既要学习经论, 也要西行求法, 还要翻译经卷, 才算真的“学道”, 这也是“释迦文佛传承”的核心, 佛陀出家学道, 证得佛果后, 又引导弟子出家学道, 代代相传, 让佛法得以延续。 “离于众苦”, “众苦”是世间的生老病死、 爱别离、 怨憎会、 求不得、 五蕴炽盛等痛苦, “离”不是“逃避”, 而是“超越”, 是通过修行, 断除痛苦的根源, 不再受痛苦的束缚, 就像鸟儿挣脱了樊笼, 能自由飞翔; 众生断除了烦恼, 能自在解脱, 这是修行的最终目标, 也是《增一阿含经》“观机授法”的最终指向, 无论先修世间善法, 还是先修升天德, 最终都是为了“离于众苦”, 证得究竟解脱。 “剃发著衣明身份, 信坚学道离苦尘, ”这句偈语的白话意思就是: 剃除胡须头发, 穿上比丘的三法衣, 凭着坚固的信心, 出家学习解脱之道, 脱离世间的种种痛苦。 从大王说的这五句偈语里, 我们能清晰看到《增一阿含经》“循序渐进、 观机授法”的主旨贯穿始终。 大王最初是“见白发知衰耗”, 这是“知无常”; 接着是“天使来宜出家”, 这是“生起出离心”; 再到“已享人福修天德”, 这是“积累善因”; 最后是“剃发著衣学道离苦”, 这是“践行修行”。 每一步都符合他“世间贤王”的根器, 因为他不是普通百姓, 有享尽福报的经历, 所以先让他“知福报已尽”; 他有统治天下的定力, 所以能快速生起“出家心”; 他有教化众生的善根, 所以能理解“学道离苦”的深意。 这就像佛陀对不同弟子的教导: 对贪心重的弟子, 先教“不净观”; 对嗔心重的弟子, 先教“慈悲观”; 对痴心重的弟子, 先教“因缘观”, 都是“观机授法”的体现。 从“释迦文佛传承”的角度看, 大王说的偈语, 其实是“佛法在世间”的体现。 释迦文佛的传承, 不是要众生脱离世间, 而是要在世间的事相里悟出道理, 大王在“见白发”这一世间事里, 悟到了“无常”; 在“享人福”这一世间境里, 悟到了“福报无常”; 最终走向“出家学道”, 这正是释迦文佛传承的核心: “于世间觉”。 就像佛陀在王宫生活时, 见生老病死而出家, 最终证得佛果, 大王的经历与佛陀的经历有着微妙的呼应, 这不是巧合, 是“释迦文佛传承”的力量, 无论过去、 现在、 未来, 众生都是在世间的事相里觉悟, 都是通过“知无常、 生出离、 修善法、 学解脱”的路径, 走向究竟涅盘。 再深入佛教义理来看, 大王说的“剃除须发, 著三法衣”, 不仅是外在的仪式, 更是内在的“断执”。 “须发”象征着“对身体的执着”, 剃除须发, 是要放下“对色身的贪爱”; “三法衣”象征着“对佛法的执着”, 但这是“正向的执着”, 是“以执破执”, 先执着于“出家的形象”, 再慢慢放下“对形象的执着”, 最终达到“无住生心”的境界。 这也是《增一阿含经》“循序渐进”的体现, 因为初学者需有外在的仪式来约束自己、 提醒自己, 就像孩子需要规矩来引导自己, 等慢慢长大, 规矩便会内化为习惯; 修行者也需外在的仪式来引导自己, 等慢慢觉悟, 仪式便会内化为心性。 “以信坚固”中的“信”, 我们还可以结合《说文解字》来解读。 “信”字从“人”从“言”, 意思是“人所说的话要真实”, 引申为“对他人的信任”“对道理的认可”。 在佛学里, “信”是“对佛法真实不虚的认可”, 是“能生一切功德的根本”。 “信”字的构字逻辑, 正好与佛学中的“信”相契合, 人要对佛法的“言”(经论、 教义)有真实的认可, 才能生出“信”; 有了“信”, 才能像“人”一样, 行持佛法、 利益众生。 摩诃提婆王“以信坚固”出家学道, 正是“信”字的完美体现, 他对“无常”的道理有真实的认可, 对“出家学道能离苦”的教义有真实的信任, 所以才能放下国王的身份, 走上修行之路。 在生活中, 我们也能从大王的偈语里悟到修行的道理。 我们虽不是国王, 没有“食人中之福”, 却也有自己的“小福报”——健康的身体、 和睦的家庭、 稳定的生活。 但我们往往沉迷于这些福报, 忘了“福报终有尽时”, 就像大王未见到白发前, 也享受着国王的福报, 忘了衰老会来。 当我们遇到挫折、 疾病、 离别时, 才会像大王见到白发一样, 惊觉“无常已来”。 这时候, 我们要学大王, 不只是哀叹、 焦虑, 而是要“自勉修德”, 对家人多些包容, 对他人多些善意, 对工作多些尽责, 这些都是“世间善法”, 是“升天之德”的基础; 再进一步, 抽时间读经、 念佛、 观心, 这些都是“出家学道”的在家体现, 不一定非要剃除须发、 穿上法衣, 只要有“出离烦恼之心”, 有“坚固的信心”, 在家也能修行, 也能“离于众苦”。 就像莲池大师所说“在家人能尽伦常, 便是修行; 出家人能严戒律, 便是修行”, 大王的偈语不是只说给出家人听的, 更是说给所有众生听的, 无论出家在家, 只要能“知无常、 生信心、 修善法、 求解脱”, 就能走上离苦的道路。 这也是《增一阿含经》“观机授法”的普适性, 无论是国王还是百姓, 无论是出家还是在家, 都能在经文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修行路径, 都能通过循序渐进的修行, 最终离于众苦。 从“释迦文佛传承”的延续来看, 大王的选择也为后世众生树立了榜样。 历代祖师大德, 很多都是从世间的富贵、 地位中走出来, 选择出家学道——虚云大师曾是富家子弟, 却毅然出家; 弘一法师曾是著名的学者、 艺术家, 却放下一切, 出家修行。 他们都是在“见无常”后, 生起了坚固的信心, 走上了修行之路, 这正是对“摩诃提婆王出家”的传承, 也是对“释迦文佛传承”的延续。 他们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 无论身处何种境遇, 无论拥有多少福报, 只要能看透无常、 生起信心, 就能走上解脱之路。 总之, 大王说的这五句偈语, 看似简单, 却蕴含着深刻的佛教义理, 贯穿了《增一阿含经》“循序渐进、 观机授法”的主旨, 也体现了“释迦文佛传承”的核心。 从“见白发知衰耗”到“出家学道离苦”, 大王的每一步都契合自己的根器, 也为后世众生指明了修行的方向——在世间的事相里悟无常, 在无常的认知里生信心, 在信心的支撑下修善法, 在善法的践行中离众苦。 这便是经文的智慧, 也是祖师大德代代相传的初心, 更是我们每个众生都能践行的修行之路。 “尔时, 王摩诃提婆便告第一太子, 名曰长寿: ‘卿今知不? 吾首已生白发, 意欲剃除须发, 著三法衣, 以信坚固, 出家学道, 离于众苦。 汝绍吾位, 以法治化, 勿令有失, 违吾言教, 造凡夫行! 所以然者? 若有斯人, 违吾言者, 便为凡夫之行。 夫凡夫者, 长处三途八难之中。 ’” “尔时, 王摩诃提婆以王之位授太子已, 复以财宝赐与劫比。 便于彼处剃除须发, 著三法衣, 以信坚固, 出家学道, 离于众苦。 于八万四千岁善修梵行, 行四等心: 慈、 悲、 喜、 护。 身逝命终, 生梵天上。 ” 尔时, 王摩诃提婆便告第一太子, 名曰长寿: “卿今知不? 吾首已生白发, 意欲剃除须发, 著三法衣, 以信坚固, 出家学道, 离于众苦。 ”这“尔时”二字, 承接前文大王说偈后的行动转折, 从“心念出家”迈向“付诸实践”, 如同乌云散尽见朝阳, 大王的求道之心已不再停留于口头感慨, 而是要落地为具体安排。 “告第一太子, 名曰长寿”, “第一太子”是王位的合法继承者, “长寿”之名恰与大王此前“八万四千岁统治”的长寿相呼应, 既是世间福报的延续, 也暗含“生死流转中, 长寿亦需解脱”的深意, 因为太子虽名“长寿”, 终究难逃无常, 大王此刻托付王位, 亦是在为太子种下“知无常、 思解脱”的善因, 这正是《增一阿含经》“循序渐进”的教化智慧: 先以王位传承为“世间事”, 再暗藏“出世间法”的种子, 不让太子觉得突兀, 也为后续可能的觉悟埋下伏笔。 “卿今知不? ”是大王对太子的亲切问询, 不是命令式的告知, 而是带着长辈对晚辈的期许与坦诚, 如同佛陀对弟子说话, 总是先以疑问引发思考, 再顺势开示。 “吾首已生白发”, 大王再次提及白发, 不是重复, 而是强化“无常”的警示, 因为对太子而言, 父王的白发不仅是父王的衰老, 更是自己未来也要面对的境遇, 这是“观机授法”的巧妙: 以父王的亲身经历为镜, 让太子在接受王位的同时, 也看到世间权力的尽头是无常, 避免他沉迷于王权而迷失方向。 “意欲剃除须发, 著三法衣, 以信坚固, 出家学道, 离于众苦”, 大王将此前偈语中的心愿再次向太子说明, 既是告知, 也是叮嘱, “意欲”二字透着坚定, 没有丝毫犹豫; “以信坚固”重提, 是强调出家的核心在“信”, 而非形式, 就像印光大师所说“信为道元功德母, 长养一切诸善根”, 大王怕太子误解“出家”只是换个身份, 特意点明“信”才是根本, 这正是对太子的“观机”: 太子久居王宫, 易重外在仪式, 故需着重强调内在信心的重要性。 从释迦文佛传承的角度看, 大王向太子托付后事、 阐明出家之志, 与佛陀涅盘前向阿难等弟子托付佛法传承如出一辙, 佛陀涅盘前叮嘱弟子“以戒为师”, 大王此刻叮嘱太子“以法治化”, 都是“传承”的体现: 佛陀传的是出世间法脉, 大王传的是世间王道, 二者虽有世间出世间之别, 却都遵循“有序传承、 不令断绝”的原则。 这也暗合《增一阿含经》“世间善法为出世间法根基”的义理: 若世间王道无序, 百姓流离失所, 便难有心思听闻佛法; 大王将王位安稳传承, 让世间秩序得以延续, 实则也是在为佛法的传播营造善缘, 如同先平整土地, 才能播种庄稼。 这话翻成家常话就是: 那时候, 摩诃提婆王就对自己的第一太子——名叫长寿的太子说: “你现在知道吗? 我头上已经长出了白头发, 我打算剃除胡须头发, 穿上比丘的三法衣, 凭着坚固的信心, 出家学习解脱之道, 脱离世间的种种痛苦”。 “汝绍吾位, 以法治化, 勿令有失, 违吾言教, 造凡夫行! ”“汝绍吾位”, “绍”是“继承”, 大王将王位郑重托付给太子, 不是随意指派, 而是遵循世间礼法, 这既是对太子的认可, 也是对天下百姓的责任, 因为身为国王, 不能因个人求道而置众生福祉于不顾, 需先安顿好世间事务, 再追求出世间解脱, 这正是“次第修行”的体现: 先尽世间责任, 再了出世间心愿, 不偏废、 不极端, 符合《增一阿含经》“不违世法、 不背佛法”的中道思想。 “以法治化, 勿令有失”, “以法治化”是大王对太子的核心嘱托, 这里的“法治”并非严苛刑罚, 而是如大王此前“以王法教化, 训之以德”的延续, 是“以德为体、 以法为用”的治理方式。 因为大王怕太子继位后滥用权力、 偏离善道, 所以特意强调“勿令有失”, 这“失”既指王位的得失, 更指“德行的缺失”。 就像智者大师所说“治世以仁, 治心以戒”, 大王对太子的嘱托, 正是“治世以仁”的世间善法, 能为太子后续可能的修行打下“仁政”的基础, 这也是“观机授法”的深意: 太子此时的根器, 还需先修世间仁政, 待善根成熟后, 再引入出世间法, 不可急于求成。 “违吾言教, 造凡夫行! ”“违吾言教”是大王对太子的警示, 这里的“言教”不仅是“以法治化”的具体指令, 更是“不执着于王权、 知无常思解脱”的隐性教导; “造凡夫行”则是大王对“违背言教”后果的点明——“凡夫”并非指普通百姓, 而是指“沉迷于烦恼、 执着于生死”的众生, 若太子违背教导, 便会沦为凡夫, 被贪嗔痴所困。 这警示看似严厉, 实则是大王对太子的慈悲, 就像父母告诫孩子“勿近悬崖”, 不是不爱, 而是怕孩子坠落痛苦深渊。 《增一阿含经》中常以“凡夫行”与“圣人行”对比, 劝诫众生远离凡夫的执着, 大王此刻以“凡夫行”警示太子, 正是在为太子种下“厌离凡夫、 欣慕圣人”的善根, 为后续可能的觉悟铺路。 这话的白话意思就是: 你来继承我的王位, 用仁政和礼法治理国家, 不要让国事出现差错, 更不要违背我的教导, 做出凡夫才会有的执着烦恼之事! 所以然者? 若有斯人, 违吾言者, 便为凡夫之行。 夫凡夫者, 长处三途八难之中。 “所以然者? ”是大王对前文警示的解释, 这不是居高临下的命令, 而是循循善诱的开导, 就像老师为学生讲解道理, 先提出问题, 再详细解答, 符合《增一阿含经》“循序渐进、 由浅入深”的说法方式——先警示“勿违言教”, 再解释“为何不可违”, 让太子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避免盲目服从。 “若有斯人, 违吾言者, 便为凡夫之行”, “斯人”指“违背言教的人”, 大王明确将“违言教”与“凡夫行”划上等号, 这不是主观判定, 而是基于因果规律的陈述。 因为在佛法中, “言教”本质是“善法指引”, 违背善法指引, 便是随顺烦恼, 自然落入凡夫的执着之中。 这就像行人违背交通规则, 便会有发生危险的可能; 众生违背善法教导, 便会陷入凡夫的痛苦之中, 二者都是因果的必然。 大王身为世间贤王, 虽未明说“因果”二字, 却早已悟透因果的本质, 这正是他“观机授法”的高明之处: 以太子能理解的“言教与凡夫行的关联”, 暗合“因果业报”的深义, 不让太子因听不懂深奥法理而心生退怯。 “夫凡夫者, 长处三途八难之中”, “夫”是发语词, 能加重语气, 强调“凡夫境遇”的可畏; “三途”是“地狱、 饿鬼、 畜生”三恶道, 是众生因造恶业而堕入的痛苦之地; “八难”是“不得见佛、 不得闻法、 不得亲近善知识”等八种难以修行的障碍, 是众生因善根浅薄而陷入的迷茫之境。 大王用“长处”二字, 点出凡夫在三途八难中流转的长久性——不是暂时停留, 而是“常处”, 就像人陷入泥沼, 若不奋力挣脱, 便会一直沉沦。 这既是对太子的警示, 也是对所有众生的提醒: 凡夫的本质是“随业流转”, 唯有脱离凡夫行, 才能跳出三途八难的轮回。 从佛教义理深层来看, “三途八难”的根源是“无明”——众生因无明而造恶业, 因恶业而堕三途; 因无明而失善缘, 因失善缘而处八难。 大王虽未明说“无明”, 却通过“凡夫长处三途八难”的表述, 暗含“破无明才能出轮回”的道理。 这也与《增一阿含经》“断恶修善、 破迷开悟”的主旨相契合: 经中常说“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 大王对太子的教导, 正是“断恶(不违言教)、 修善(以法治化)、 自净其意(不造凡夫行)”的世间体现, 能为太子后续可能的“破无明”打下基础。 这句话的白话意思就是: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如果有人违背我的教导, 那就是在做凡夫才会做的事。 而凡夫啊, 会长期沉沦在地狱、 饿鬼、 畜生这三途, 以及不得见佛、 不得闻法等八难之中, 难以脱离痛苦。 尔时, 王摩诃提婆以王之位授太子已, 复以财宝赐与劫比。 便于彼处剃除须发, 著三法衣, 以信坚固, 出家学道, 离于众苦。 “尔时”再次标记时光节点, 大王完成王位传承后, 便着手处理“世间事务的最后收尾”与“出世间修行的正式开启”, 就像农民收割完庄稼, 便安心准备播种新的作物, 每一步都有条不紊, 尽显王者的定力与修行者的决断。 “以王之位授太子已”, “已”字表明王位传承已尘埃落定, 大王不再有世间王权的牵挂, 这是“放下”的第一步——放下王位, 才能轻装上阵求道, 就像旅人放下沉重行囊, 才能更快抵达目的地。 《增一阿含经》中常说“放下即自在”, 大王此刻的“授位”, 正是“放下世间执着”的具体实践, 为后续出家修行扫清了障碍。 “复以财宝赐与劫比”, “劫比”是此前大王身边的侍从, 曾为大王拔去白发, 是大王世间生活的见证者。 大王赐财宝与劫比, 不是简单的赏赐, 而是“了结世间因缘”——侍从多年侍奉, 大王以财宝回报, 既符合世间道义, 也避免因“欠缘”而影响修行, 这正是“次第修行”的体现: 先结清世间因果, 再断绝世间牵绊, 不让世俗因缘成为出世间修行的阻碍。 就像弘一法师出家前, 将家中财物分赠亲友, 了结尘缘后才安心修行, 大王的做法与祖师的行持一脉相承, 都是“释迦文佛传承”中“不恋世间财”的体现。 “便于彼处剃除须发, 著三法衣, 以信坚固, 出家学道, 离于众苦”, “便于彼处”是“就在那个地方”, 大王没有选择华丽宫殿或偏远山林, 而是在处理完王位、 财宝事务的原地出家, 这暗含“修行不必择地, 心净则处处是道场”的道理——对大王而言, 只要信心坚固, 无论在王宫还是山林, 都能修行; 若心不净, 即便身处净土, 也难离烦恼。 “剃除须发, 著三法衣”是出家的标志性仪式, 前文已提及, 此处再次出现, 却是“从心愿到行动”的跨越: 此前是“意欲”, 此刻是“实行”, 就像种子破土而出, 大王的修行之路正式开启。 “以信坚固”重提, 是强调“信心”在出家行动中的核心作用——若无坚固信心, 面对剃发著衣的仪式, 面对舍弃王位财宝的抉择, 很容易心生退怯, 唯有信心如金刚, 才能顶住一切考验。 从观机授法的深意来看, 大王选择“处理完世间事务再出家”, 正是契合他“世间贤王”的根器: 他不同于普通百姓, 有王位、 财宝、 子民的牵挂, 若贸然出家, 会导致世间秩序混乱, 反而造下恶业; 先安顿好世间一切, 再安心出家, 既符合世间道义, 也让修行之路更顺畅, 这正是佛陀“观机授法”的智慧在大王身上的体现——根据众生不同的身份、 境遇, 引导其选择最适合的修行时机与方式, 不强行、 不勉强, 让众生在顺缘中修行。 这话的白话意思就是: 那时候, 摩诃提婆王把王位传给太子后, 又把财宝赏赐给了侍从劫比。 然后就在那个地方, 剃除了胡须头发, 穿上了比丘的三法衣, 凭着坚固的信心, 出家学习解脱之道, 脱离了世间的种种痛苦。 于八万四千岁善修梵行, 行四等心: 慈、 悲、 喜、 护。 身逝命终, 生梵天上。 “于八万四千岁善修梵行”, “八万四千岁”与大王此前“八万四千岁统治”的时长相同, 这不是巧合, 而是“因果对应”的体现——大王以八万四千岁行世间善政, 种下深厚善因; 此刻以八万四千岁修出世间梵行, 结出解脱善果, 就像春天播种, 秋天收获, 时长的对应暗含“善因善果、 丝毫不爽”的因果法理。 “善修梵行”, “梵行”是“清净行”, 能远离贪嗔痴的污染, 不造世间恶业; “善修”是“好好修行”, 不是敷衍了事, 而是精进不懈, 就像玄奘大师西行求法, 历经千难万险仍不放弃, 大王以八万四千岁的漫长时间“善修梵行”, 可见其修行的精进与坚定。 《增一阿含经》中多处提及“梵行”, 将其列为“出世间善法”的重要内容, 认为“梵行清净, 能离烦恼”, 大王的“善修梵行”, 正是对经中教义的践行。 从释迦文佛传承来看, “梵行”是佛陀教导弟子的重要修行方法, 从佛陀到历代祖师, 都以“修梵行”为修行基础, 大王的“善修梵行”, 正是对这一传承的延续, 就像接力赛跑, 接过祖师传下的“梵行”接力棒, 继续前行。 “行四等心: 慈、 悲、 喜、 护”, “四等心”又称“四无量心”, 是佛教中重要的修行法门: “慈心”是“愿一切众生得安乐”, 就像阳光普照, 不分亲疏, 平等给予温暖; “悲心”是“愿一切众生离痛苦”, 就像春雨润物, 滋润众生干涸的心田; “喜心”是“见众生得安乐而欢喜”, 不生嫉妒, 不存攀比; “护心”是“护持众生不遭伤害”, 就像园丁守护幼苗, 不让其受风雨摧残。 大王修行四等心, 是从“自利修行”转向“利他修行”, 符合《增一阿含经》“自利利他、 圆成佛道”的主旨——经中常说“先自度, 后度人”, 大王先以梵行自利, 断除自身烦恼, 再以四等心利他, 利益众生, 正是“自利利他”的完美体现。 从观机授法的角度看, 大王先修梵行、 再行四等心, 是“循序渐进”的修行路径: 梵行是“断恶”, 先断除自身恶业, 让心清净; 四等心是“修善”, 在清净心的基础上, 生起利益众生的慈悲心, 这符合“先断恶后修善、 先自利后利他”的修行规律, 也契合大王“从世间贤王到出世间修行者”的根器转变——初出家时, 需先以梵行稳固自身修行基础, 待心清净后, 再行四等心利他, 不急于求成, 不越级冒进。 “身逝命终, 生梵天上”, “身逝命终”是“死亡”的委婉说法, 在佛法中, 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结, 而是“轮回的转折”, 是“舍此身、 受彼身”的过程; “生梵天上”是大王修行的果报——梵天是“色界天”, 是修梵行、 行四等心者所生之处, 那里没有世间的生老病死之苦, 只有清净安乐。 大王生梵天, 不是“最终解脱”, 而是“修行的阶段性成果”, 就像学生考上大学, 是阶段性的成功, 还需继续学习才能毕业; 大王生梵天, 也需继续修行, 才能最终脱离轮回、 证得涅盘, 这正是《增一阿含经》“循序渐进”的义理体现——修行不是一步到位, 而是有阶段性, 每个阶段有对应的果报, 唯有不断精进, 才能抵达最终的解脱彼岸。 从佛教义理深层来看, 大王生梵天的果报, 既体现“善有善报”的因果规律, 也暗含“天福亦无常”的警示——梵天虽安乐, 却仍在三界轮回中, 天福享尽, 仍会堕入下界, 故不可执着于天福, 需继续修行求涅盘。 这也与释迦文佛传承的核心相契合: 佛陀教导众生修行, 不是为了求天福, 而是为了求涅盘, 天福只是“修行的副产品”, 若执着于天福, 便会偏离解脱之道。 大王生梵天, 既是对他修行的肯定, 也是对后世众生的提醒: 不可满足于暂时的安乐, 需精进修行, 追求究竟解脱。 这话的白话意思就是: 大王出家后, 在八万四千岁的漫长时间里, 好好地修持清净梵行, 践行慈、 悲、 喜、 护这四等心。 等到他寿命终结、 身体逝去后, 便投生到了梵天之上。 从这段经文整体来看, 《增一阿含经》“循序渐进、 观机授法”的主旨贯穿始终, 就像一条金线, 将大王的每一步行动串联成完整的修行脉络。 起初, 大王见白发知无常, 是“知苦”的开端; 接着说偈明志, 是“断集”的发心; 然后托付王位、 赏赐财宝, 是“修道”的准备; 最后出家修梵行、 行四等心, 是“证灭”的阶段性成果——从“知苦、 断集、 修道、 证灭”四圣谛的角度看, 大王的修行之路完全契合四圣谛的次第, 每一步都有条不紊, 符合他“世间贤王”的根器, 这正是“观机授法”的完美实践。 从释迦文佛传承的角度看, 大王的整个修行过程, 是“佛法在世间”的生动体现——他没有脱离世间事务空谈修行, 而是在处理完王位、 财宝等世间事务后, 才安心出家; 他也没有执着于出世间修行而舍弃世间道义, 而是先尽国王的责任、 了结侍从的因缘, 再开启修行之路, 这正是佛陀“佛法不离世间觉”的教导在大王身上的落地。 历代祖师大德也多是如此: 虚云大师在修行前, 先安顿好家中事务; 弘一法师出家前, 先处理完艺术界、 教育界的事务, 他们都是在践行“佛法不离世间”的传承, 而大王的行持, 正是这一传承的源头缩影。 再深入佛教义理来看, 这段经文还蕴含“戒定慧三学”的修行脉络: 大王“以法治化、 不违言教”, 是“持戒”的世间体现; “善修梵行”, 是“修定”的过程, 通过梵行让心清净、 不散乱; “行四等心”, 是“修慧”的体现, 通过慈悲心开发智慧、 破除无明——戒定慧三学次第推进, 大王的修行之路正是“由戒生定、 由定生慧”的典范。 这也与《增一阿含经》“戒为基、 定为舟、 慧为舵”的修行理念相契合, 经中常说“若无戒, 定慧无从生; 若无定, 慧亦难成就”, 大王的修行, 正是以戒为基、 以定为舟、 以慧为舵, 最终抵达梵天的阶段性彼岸。 在生活中, 我们也能从大王的修行之路中悟到“循序渐进”的智慧。 我们虽不是国王, 没有王位要传承, 但也有自己的“世间事务”——对家人的责任、 对工作的担当、 对他人的承诺, 这些都是我们的“王位与财宝”。 若我们像大王一样, 先尽心尽力完成世间责任, 再抽时间修行, 既不违背世间道义, 也能让修行更安心; 若不顾世间责任空谈修行, 不仅会让身边人受苦, 也会因牵挂太多而难以专心修行。 就像莲池大师所说“在家人尽伦常, 便是修行”, 我们做好本职工作、 善待家人朋友, 便是“世间的梵行”; 再在此基础上, 抽时间读经、 念佛、 观心, 便是“出世间的修行”, 一步一步, 循序渐进, 才能在生活中修行、 在修行中生活。 同时, 大王行四等心的做法, 也为我们的生活修行提供了方向。 在家庭中, 对家人怀慈心, 愿家人得安乐; 对家人的痛苦怀悲心, 帮家人离痛苦; 见家人快乐怀喜心, 不生嫉妒; 护持家人不受伤害, 便是“家庭中的四等心”。 在工作中, 对同事怀慈心, 愿同事工作顺利; 对同事的困难怀悲心, 伸出援手; 见同事成功怀喜心, 真心祝福; 护持同事不遭排挤, 便是“工作中的四等心”。 我们若能在生活中践行四等心, 不仅能让人际关系更和谐, 也能让自己的心更清净, 为后续的深入修行打下基础, 这正是《增一阿含经》“观机授法”普适性的体现——无论出家在家, 无论身份高低, 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契合自己的修行方式, 通过循序渐进的修行, 走向解脱之路。 从释迦文佛传承的延续来看, 大王生梵天的果报, 也为后世众生树立了“修善得善报”的榜样。 历代祖师大德虽最终目标是证涅盘, 却也不否定“修善得福”的因果, 如昙鸾大师、 善导大师等, 都教导众生“修善积福, 求生净土”, 这与大王“修梵行、 行四等心、 生梵天”的逻辑一致——先修善得福, 再借福修行, 最终求涅盘。 大王的行持告诉我们: 修行不是“否定世间善”, 而是“超越世间善”, 世间善是修行的基础, 出世间善是修行的目标, 二者不是对立, 而是递进, 这正是释迦文佛传承的核心智慧, 也是《增一阿含经》“循序渐进、 观机授法”主旨的终极体现。 总之, 这段经文以摩诃提婆王从“传位出家”到“修梵行生梵天”的完整历程, 生动诠释了《增一阿含经》“循序渐进、 观机授法”的主旨, 也深刻体现了释迦文佛传承的核心义理。 从“知无常”到“生梵天”, 大王的每一步都契合自身根器, 每一步都暗含修行智慧, 既为太子、 为劫比种下善根, 也为后世众生指明了“先尽世间责、 再修出世间法”的修行路径。 这便是经文的智慧, 是祖师大德代代相传的初心, 更是我们每个众生在生活中可学、 可行的修行指南。 “时, 长寿王忆父王教, 未曾暂舍。 以法治化, 无有阿曲, 未经旬日, 便复得作转轮圣王, 七宝具足。 所谓七宝者: 轮宝、 象宝、 马宝、 珠宝、 玉女宝、 典藏宝、 典兵宝, 是谓七宝。 复有千子, 勇猛智慧, 能除众苦, 统领四方。 时, 长寿王以前王法, 如上作偈: ‘于今我首上, 已生衰耗毛, 天使已来至, 宜当时出家。 我今已食人中之福, 宜当自勉升天之德, 剃除须发, 著三法衣, 以信坚固, 出家学道, 离于众苦。 ’” 时, 长寿王忆父王教, 未曾暂舍。 这“时”字, 是时光的自然流转, 承接前文摩诃提婆王生梵天后的世间延续, 就像江河奔海后, 支流仍在滋养大地, 父王虽已脱离尘世修行, 其教法却在长寿王心中生根发芽。 “忆父王教, 未曾暂舍”, “忆”不是简单的“记得”, 而是“心行相应”的铭记, 如同印光大师所言“忆佛念佛, 非口念而心不念, 乃心忆而身力行”, 长寿王对父王的教导, 不是只藏在记忆里, 而是刻在言行中, 从未有片刻偏离。 “未曾暂舍”四字, 道尽了“传承”的核心, 世间王位的传承靠玉玺文书, 而出世间法脉的传承靠“忆教而行”, 父王传下的不仅是王位, 更是“知无常、 修善法、 思解脱”的种子, 长寿王能“未曾暂舍”, 正是这颗种子已在他心中扎根, 开始生长。

1页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共1页
澳藏•大藏经 • 小乘阿含部 • 增壹阿含经(第01卷~第10卷) 繁體